首页 理论教育 人际交往带来重要促进效果

人际交往带来重要促进效果

时间:2023-11-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由此可知,不与他人交往的人是不存在的。不同年龄、性别、职业的人之间的人际交往虽然有不尽相同的特点,却有共同的心理结构。再者,一个人的言谈举止,对其人际交往起着直接的影响作用。由此可见,人际交往对青少年学生的社会化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人际交往带来重要促进效果

一、人际交往的内涵

人际交往是指人与人之间相互沟通信息、交流思想、表达情感、协调行为的联系过程。在交往过程中,人与人之间形成了或吸引或排斥或亲近或疏远的关系,这种关系就是人际关系

人际交往是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交往。不论你愿意与否、自觉与否,从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你就投入到人际交往之中,与他人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起初孩子主要是同父母发生相互作用,从父母那里获取可口的饭菜、舒适的衣服和慈爱的呵护。等到入学以后,孩子在受教育的过程中,与老师、同学发生密切的相互交往,获得人类历史长期积累下来的智慧结晶,养成个性品质。当一个人走上工作岗位以后,还要与领导、同事发生相互交往,在生活中要与社会各界的人士打交道,只有这样,才能获得良好的生存空间。由此可知,不与他人交往的人是不存在的。即使是笛福笔下的那个住在荒凉的孤岛上、独来独往的鲁宾逊也依然没有脱离人类社会。他赖以为生的渔猎、垦殖、建造技术,来自人类集体创造的文明;他使用的工具、武器也是其他人制造的。至于老子所说“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则是他幻想中“小国寡民”般的美好生活,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

不同年龄、性别、职业的人之间的人际交往虽然有不尽相同的特点,却有共同的心理结构。这种结构主要包括认识、情感、行为三方面。通俗一点说,就是人们的相互理解、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人的言谈举止这三方面。在交往过程中,人与人之间若能相互理解,就易于形成协调和谐的人际关系;如果由于某种主观条件的影响,彼此间产生错觉、偏见或误解,就难以形成融洽的关系。同样,人们在交往中如果情投意合、情感融洽,就易于达到关系和谐,团结紧密;反之,如果双方存有隔阂甚至对立,关系就会紧张。再者,一个人的言谈举止,对其人际交往起着直接的影响作用。在交往过程中,不论是认识因素还是情感因素,都要通过人的言谈举止表现出来。认识、情感和行为,是人际交际的三个不可缺少的心理因素。它们的不同组合,形成人际交往不同的思想基础和情感色彩,直接影响人际关系的发展水平。

二、人际交往的意义

人离不开交往一如鱼儿离不开水、瓜儿离不开秧。从人生发展的角度和增进健康的角度来认识交往对中小学生的影响,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人际交往有利于获取知识信息

庄子曰:“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一个人即便是皓首穷经、学富五车、才高八斗,与浩瀚的知识海洋相比,他所拥有的知识也不过是沧海一粟而已。更何况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新信息如钱塘之潮,汹涌澎湃、层出不穷。任何人要想获取足够的信息,不被社会发展的迅猛潮流所淘汰,单凭“两耳不闻窗外事,只身一人做学问”,无疑于天方夜谭。有人曾说,在现代社会,80%的信息是通过交往获得的。“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早在二千年前,我国古代学者就强调了良好的人际关系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在与他人的广泛交往中,随时可以借鉴他人成功的经验,吸取他人失败的教训,不断扩充自己的知识,积累发展自己的知识体系,更新思想观念,捕捉新鲜信息。随着交往范围的扩大和友情的加深,就能认识更多的人,交流更多的信息。对此美国作家萧伯纳有一个十分形象的比喻:“如果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每人只有一个苹果;如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我们每个人就有了两种思想。”

2.人际交往有利于促进个体社会化

人际交往是一个人社会化进程的起点。中小学生一出生就要依赖父母的照顾,接受父母提供的衣食、关怀、爱抚等。同时他们也要接受父母和其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行为符合周围环境的需要。比如家里有客人时,父母就会教育孩子礼貌地让座、倒茶,孩子如果懂事地按照父母的要求去做,客人就会当面夸奖孩子,父母也会允许孩子出去玩一段时间。如此强化几次,就会使他们逐渐掌握礼貌待人的社会技能。对中小学生来说,在社会化的过程中更为重要的是与同伴进行交往。因为这是一种平等地位的交往关系,他们彼此的阅历都差不多,有更多的共同语言,自己的某些独特想法和举动也特别愿意在同伴面前展示。如果在交往中发现这些想法和举动是同学们喜欢的,他就会经常性地表现;反之,他就会自觉地减少某些言行举止出现的频率。在青春期,同伴的影响常常超过父母和教师的影响,有时为了保持与同伴协调一致,中小学生宁肯违反家长和教师的规定。由此可见,人际交往对青少年学生的社会化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3.人际交往有利于深化自我认识

“我会给别人留下什么印象呢?”人的自我认识水平是在交往中不断形成、发展和提高的。随着中小学生的日趋成熟,他们的自我意识也不断增强。他们常常会问自己究竟是怎样一个人,这些问题可以通过与他人交往来求得回答。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中小学生可以以他人为镜,通过与别人的比较来认识自己。与别人交往越深,对别人个性品质的优劣越了解,就越能有针对性地调整和改进自己。此外,青少年儿童还可以从别人对自己的态度、评价以及自己与别人的关系等方面来认识自己的形象。在与同伴频繁的接触中,他们可以得到许许多多可靠的资料,从中了解自身的缺点和不足,逐步完善自己的形象。

4.人际交往有利于培养良好的个性

一个人的个性除了受先天遗传因素的影响外,更重要的是受后天环境的影响。如果长期生活在互助互爱、友好和睦的人际关系中,学生的个性就会变得开朗、乐观、积极、主动;相反,青少年学生如果长期生活在互相猜疑、厌烦甚至敌对的人际关系中,个性就会压抑,导致性格内向或者脾气暴躁,这反过来又会影响他们人际关系的和谐、融洽。(www.xing528.com)

5.人际交往有利于协调人际关系

俗话说:“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红花虽好,但也离不开绿叶的扶植。在人生的漫漫征程中,我们离不开良好的人际关系,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协同合作。当今社会,科学知识飞速发展,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无论是进行政治领导、经济管理,还是进行科学研究、工程建设,都是一种复杂的系统工程。中小学生要想在未来社会中获得成功,就必须学会与人合作,能够组织协调各种力量,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否则,人与人之间互相拆台、互相牵制,就会使积极性受到压抑、才能无法发挥,事业成功也就成了一句空话。

6.人际交往有利于维持身心健康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之一。科学研究表明,人际关系处理妥当与否,对身心健康的影响极为明显。一个人与周围人的关系不和谐时,他的心率马上就会出现不规律状态。1990年美国密执安大学考斯教授发表了他的研究成果:社会关系差对人的健康的影响比吸烟、高血压肥胖症更加严重。他还指出,亲近的同事和朋友能帮助你减少心理压力,在你困难的时候,给你带来心理上的支持和安慰。因为人作为社会的一个成员,有着强烈的合群需要,通过相互交往,诉说个人的喜怒哀乐、爱憎恐悲,就会引起情感上的共鸣,在心理上产生一种归属感和安全感。所以,积极的人际交往有助于维持身心健康。

三、中小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

受年龄特征、知识经验、身心发展等方面的限制,中小学生的人际交往表现出以下几个显著特点:

1.过分关注自我

随着年龄的增长,中小学生的自我意识越来越强烈,他们迫切希望参加社会交往,热衷于表现自己的力量和才能,开始从心理上的依赖向独立性过渡。他们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并经常为坚持自己的观点而争论不休。再加上当前中国的中小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从小就形成了以我为中心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他们较多地考虑自我,较少地想到别人,在与人交往时,容易引发矛盾冲突。此外,有些中小学生还热衷于记日记,希望有单独的房间,有个人的抽屉,并喜欢把抽屉锁起来,好像有什么秘密的东西,不愿让别人知道。其实,里面并没什么要紧的东西。这些都是他们过分关注自我的表现。这些表现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他们心理上的闭锁性特点。这种闭锁性妨碍中小学生进行心灵上的沟通与交流,容易使其产生孤独感

2.交往对象缺乏稳定性

中小学生在选择交往对象时,常常受对方的外表、能力、兴趣、爱好等因素的影响,如果这些因素发生了变化,他们与对方的交往活动就会因此终止。中小学生的交往对象缺乏持久性、稳定性。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难观察到,青少年都乐意与那些容貌亮丽、英俊潇洒、穿着整洁、仪态大方的同学交往,这在小学和中学低年级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进入中高年级,许多学生更为欣赏那些会唱歌、会跳舞,或具备某一方面特长的同学,并由欣赏产生钦佩,愿意与这些同学交往。但是当另有同学表现得更为突出时,他们往往会选择这位表现更为突出的同学与之交往。同样,如果两个人有共同的兴趣、爱好,交往关系就容易确立;但是,当其中一个人的兴趣发生了转移,他就会逐渐疏远原来的交往对象,进而寻求其他有共同兴趣的同伴。

3.异性交往充满困惑

随着中小学生性心理的发展,他们开始对异性感兴趣,对异性怀有强烈的好奇心。但由于所受教育的约束,再加上害怕父母和教师的干预,他们在与异性的交往中充满了困惑,不知道怎样把握其中的分寸,有时还会因为内心的矛盾冲突而导致过度的紧张、焦虑。关于中小学生异性交往的辅导,将在性心理辅导里详细介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