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活习惯概述
1.生活习惯的含义
所谓生活习惯,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过反复练习而逐渐形成并巩固下来的行为方式。一旦人的某种活动形成了习惯,那么在相应条件下重复这种活动便成为人的一种需要,人们会不由自主地、自觉地实施这种活动。例如喜欢晚饭后散步的人,每天几乎在同一时间、同一条路线上散步,以满足这种习惯的需要,否则就会觉得像少做了什么事一样,心神不宁。
2.生活习惯的特点
生活习惯作为一种巩固的行为方式,具有自身的一些特点。
(1)时代性与社会性
人们的生活习惯是其生活方式的一种表现形式,其产生和形成自然要受到所处地理环境、时代背景、社会文化、风俗传统等的影响。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生活习惯,同一时代的不同社会,其生活习惯也不相同。
(2)稳定性与可变性
人们的生活习惯是经过重复的练习、操作而巩固下来的,因而具有相对稳定性;但是由于生活习惯是在后天的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因而又是可以改变的,具有可变性。
(3)本质差异性
人们的生活习惯有本质上的差异。那些符合社会道德标准、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的生活习惯,就是良好的生活习惯,我们应该坚持和发扬;相反,那些不符合社会道德标准、不利于人的身心健康的生活习惯,就是不良的生活习惯,我们应当摒弃。
3.中小学生生活习惯的特点
由于个体之间存在着生理、心理等方面的差别,因而中小学生的生活习惯也是各不相同的。但是总的来说,他们的生活习惯仍有一些共同的特点。
(1)观念更新快
中小学生的思想观念能够紧紧跟随社会上新潮的、时髦的观念不断发生变化。这是因为中小学生的思想还不甚稳定,而且其本身又具有强烈的“求异”心理和善于创造、革新的特点,因此,随着社会的发展,他们的言行举止、生活习惯必然会带有鲜明的时代气息。
(2)行动方式变化快
由于中小学生的思想观念更新速度比较快,具有敏捷的思维和灵活的行动,因而他们在学习、工作、生活、社交及消闲等方面的活动方式就较容易发生变化。这种行为方式变化较之其他年龄阶段的社会群体来说更快速。
(3)生活节奏强
中小学生的兴趣非常广泛,精力也十分旺盛,他们不但进行紧张的学习生活,而且还参加丰富的业余生活,扩大社交的范围。这一系列的活动过程中表现出了他们较强的生活节奏。
(4)生活讲究实际
现在的中小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越来越注重实际,这与社会生产力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影响有关。他们确立的理想和制定的目标更具有现实性;他们更加注重对实用价值的追求;相对于形式来说,他们更看重内容和实效。
二、中小学生不良生活习惯的表现及成因
1.中小学生不良生活习惯的表现
很多中小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学习生活中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但是也有部分学生因为种种原因,养成了不良的生活习惯。
(1)吸烟
目前吸烟这一不良习惯在中小学生中较为普遍。吸烟对人的身心健康危害很大。一方面,烟草中的多种有害物质作用于人体,会导致多种疾病,不仅危害吸烟者本人,还会影响周围其他人的健康,甚至污染环境。另一方面,长期吸烟容易影响注意力的稳定性、思维的灵活性和记忆效果,从而导致学习、工作效率下降。此外,吸烟还容易导致中小学生偷窃、打架斗殴、抢劫等不良道德行为甚至违法犯罪行为的产生。
(2)酗酒
饮酒现象在中小学生中也较为普遍,而且队伍不断“发展壮大”。适度地饮酒对身心健康并无大碍,甚至还有益于健康,但是饮酒过量或成癖,即酗酒,则会严重危害身心健康。大量饮酒会引起肝脏、胃、肠等器官的疾病,严重者导致死亡。酒精可以使人感觉迟钝、视力减退、思维混乱,学生醉酒后往往出现一些不文明的表现,如骂人、呕吐,甚至会因酒后感情冲动做出一些破坏性行为,给个人、家庭及社会带来严重后果。
(3)吮指甲、咬手指
这一不良生活习惯主要表现在低年级学生身上。具有这种不良习惯的学生只要嘴和手一闲下来,就开始吮指甲、咬手指,且常常固定地吸吮或咬同一个手指,甚至上课、睡觉都不停止,最终导致手指浮肿、变形、面额变形、牙龈闭合不全、牙齿排列不齐、易感染口腔疾病,而且这一不良习惯往往反映出儿童内心世界存在有压抑、紧张、焦虑、敌对、自卑等不良情绪。
(4)生活无规律
生活无规律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不注意劳逸结合,张弛有度,容易导致过度疲劳,损伤身体,或者懒散成性,得过且过;二是不注意作息规律,起居无定时,不坚持早睡早起的习惯,晚上熬夜加班,早上睡懒觉;三是不注意清洁卫生,不常洗澡、洗头、换洗衣服,不常剪指甲;四是不注意饮食卫生,一日三餐不定时定量、营养不科学,或暴饮暴食,或过于节食。这些都会对青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2.中小学生不良生活习惯的成因
(1)客观因素
①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大吃大喝、及时享乐等不良社会风气和资产阶级自由化腐朽思想的侵入,致使缺乏是非辨别能力的中小学生错将一些不良现象作为追求的时尚,进而养成一些不良的习惯。社会上流传的一些庸俗、错误的社交观念,如“烟酒公关”、“烟是介绍信,酒瓶是大印;敬上一杯酒,大家是朋友;递上一支烟,朋友笑开颜”之类的说法,也往往使中小学生误认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就是借烟酒开道,学会吸烟喝酒可以为今后的社交打基础,从而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开始吸烟喝酒的实践。
②大众传媒的宣传
电影、电视、书刊杂志等大众传媒对中小学生一些不良习惯的形成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一些影视作品或小说中的主人公,往往是中小学生所崇拜的“英雄”、“豪杰”,而这些人往往都有不良嗜好以显示其豪放和潇洒,如“刀不虚发”的小李飞刀就是整天泡在酒缸里的人物。这对于是非观念还不很强、模仿力特强、又易于盲目崇拜的中小学生来说,具有很大的负面影响。
③周围环境的影响
一些中小学生周围所熟悉的成人或他们的同伴有不良习惯,这些学生往往出于模仿他们或成熟或反叛的形象,就也“自豪”地加入他们的行列。也有的学生是在一些犯罪分子、社会渣滓的威胁引诱下沾染上某些不良习惯的。
④家长对孩子管理不严格
一些家长对孩子溺爱有加,有求必应,对其消费控制不严,这就为孩子养成不良习惯提供了物质基础。有些家长对孩子疏于管束,很少真正关心他们,对孩子出现的不良习惯持无所谓甚至支持的态度。如节庆假日、合家团圆,为了提高兴致,共享天伦之乐,一些家长还鼓励孩子以酒助兴,更加助长了孩子的不良习惯。另外,如果家长本身行为不良,或家庭不和睦、不健全,给予孩子的温暖和关心很少,这些孩子就可能较早流入社会,染上恶习。
一般来说,学校对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和不良习惯的控制抓得比较紧,但是由于有些学校只注意强制手段的应用,而不注意讲清危害,提高认识,这样只会是治标不治本,使学生成为“两面人”:校内是好学生,出了校门就故态复萌。此外,由于学校教育不能及时给那些升学无望的学生以出路及就业指导,这部分学生感到前途渺茫,精神空虚,加上他们精力过剩,就很可能通过一些不良习惯去寻找刺激和寄托。(www.xing528.com)
(2)主观因素
①认识不足或心存侥幸
不少中小学生对种种不良习惯的危害不以为然:“不就是睡个懒觉,没有什么大不了的”,“某人吸了一辈子烟,喝了一辈子酒,不也身体挺好的?”或者是虽然知道其危害性,却心存侥幸,认为厄运不一定偏偏降临到自己的身上。
②好奇心理
中小学生的好奇心极为强烈,对越新鲜、好玩的事,特别是大人不让干的事,就越想尝试一下,力求弄清是怎么回事。许多学生开始就是出于这种心理,而逐渐养成一些不良习惯的。
③模仿心理
不少中小学生认为,会吸烟喝酒是男子汉大丈夫应该有的“嗜好”和“引以为豪的事情”,能体现自己的风度,非常神气,就去刻意地模仿以满足他们日益增长的“成人意识”,以显示自己的老练、成熟或是反叛、嘲弄传统观念的形象。
④从众心理
有些中小学生为了随大流和不“搞特殊化”,就主动地或是在一定团体的压力下,开始染上某些不良习惯。他们觉得,大家都这样,我不这样,就显得自己不合群。
⑤争胜心理
中小学生普遍具有不甘示弱、争强好胜的特点,凡事爱和别人比个高低,以显示自己的豪爽和英勇气概。即使他们知道不良习惯的危害,也很有可能出于这种心态逞能求胜,最终给自己甚至他人带来不良后果。
⑥满足某种需要
当某种需要得不到满足时,有些中小学生会借助于不良习惯来满足这种需要。例如当爱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时,有人会养成吮指甲、啃手指的习惯;当个人压力过大需要发泄时,就可能会暴饮暴食、酗酒等。另外,一些中小学生还会通过一些不良习惯的养成来吸引别人的注意。
三、中小学生生活习惯的辅导
人们的生活习惯是在后天社会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是客观环境与人们生活需要相结合而产生的,具有可变性。这就为我们加强对中小学生生活习惯的辅导,以促进学生良好生活习惯的形成和不良生活习惯的克服提供了理论依据。对中小学生进行生活习惯的辅导,主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加强学校教育
(1)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
首先,应该着重向学生讲清不良生活习惯对身体、对社会的危害。在给他们讲清危害时,可以采取多种方法,避免枯燥乏味的说教。如组织学生观看有关的科教片、让一些有不良生活习惯或违法的青少年进行现身说法,甚至可以通过有关生活习惯的知识竞赛来巩固已经取得的教育效果。其次,对产生不良生活习惯的心理因素进行针对性的教育疏导。如结合《思想品德》、《公民》课的教学,给学生讲清“文明交往”的道理,矫正“吸烟喝酒对交往有用”的心理;对学生的“成人心理”,则应告诉他们成人更应该具有明确的是非观念,不能盲目从众,也更应有对家庭、社会负责的责任感,从而把这一心理的消极影响导向积极的方面。再次,要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奋斗目标。良好的奋斗目标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在目标的设置与运行过程中,学生需要用坚强的意志去克服如懒惰、贪睡等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从而实现预定的目标。
(2)组织学生参加健康丰富的课余生活
内容丰富、健康的课余生活是学生形成良好生活习惯、促进身心健康的重要途径。这是因为内容丰富的课余生活可以使学生学习时的紧张状态得到放松,可以调节劳逸,同时还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对不良习惯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预防作用。
(3)利用集体的力量加强教育
学校要发挥团队、学生会等组织的作用,用集体的力量对学生进行教育。加入共青团、少先队的学生都有一种道德感、责任感、光荣感和约束感,可以对产生不良生活习惯的念头进行自我抑制。即使是有不良生活习惯的学生,他们的内心对共青团、少先队也是向往的。团队组织也可以通过组织各项有意义的活动,教育和激励他们改正缺点,积极向组织靠拢。用集体的力量进行教育还包括通过良好班风和校风的建设,来对个别学生进行约束和集体舆论的谴责,从而促使他们纠正这种行为。
(4)运用榜样进行激励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中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本来也吸烟,可有一天,他对朋友说:“人应该支配习惯,而决不能让习惯支配人”,并宣布不再吸烟了。从那以后,他就坚决地戒掉了烟。教师可以通过这个榜样对有不良生活习惯的学生进行教育,鼓励他们向保尔学习。
(5)采用一定的治疗手段
对已经成瘾的不良习惯,规范约束和宣传教育对其已难以产生作用,这种情况下就要考虑对其进行一定的行为治疗。常用的治疗手段有:药物疗法,即通过某些药物来辅助成瘾行为的戒止;厌恶疗法,即使得这些成瘾行为与一些不愉快的刺激相联系,如在儿童常吮的手指上放些辣椒水或染上紫药水,使其在吮咬时产生厌恶感,这样可减少或消除这些不良行为习惯。
2.改善家庭教育
(1)以身作则
家长的言行时刻都是孩子模仿的目标,孩子是家长的影子。如果父母具有许多不良生活习惯,孩子难免受到影响。为了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家长首先应该从自身做起,改掉坏习惯,养成好习惯,作孩子的表率。
(2)关心孩子
家长要及时了解孩子思想上出现的各种不良苗头,在生活上关心孩子,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父母的慈爱,和孩子做朋友,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和父母建立深厚的友谊,才能主动向父母讲出自己的需求,并听从父母的教导。
(3)严格要求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注意严格要求孩子,不给孩子尝试烟酒的机会,即使在节假日或团圆日,也不能迁就孩子对烟酒的要求,可以让孩子饮用其他饮料,来保持家庭和谐快乐的气氛。另外,家长要控制孩子的消费。用金钱来代替情感的交流是不可取的。在生活快节奏的今天,家长更应该加强与孩子的感情交流,否则,宽裕的经济条件和日益减少的情感交流往往易使孩子沾染上不良的生活习惯。
(4)加强引导
发现孩子养成不良生活习惯后,家长不要惊慌失措,束手无策,也不要姑息迁就,放任自流,更不要拳打脚踢,粗暴对待,而要分析孩子产生这些行为的原因是什么,然后针对这些原因讲清道理,加强引导,千万不要一味责罚,这样容易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3.强化社会教育
(1)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只有加强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整体优化社会的教育环境,培养中小学生自觉抵制不良风气侵蚀的能力,才能从根本上杜绝其不良生活习惯的养成。否则,就只能会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被动应付,顾此失彼,很难有好的效果。
(2)加强法制建设
要通过健全的法制手段,控制青少年儿童吸烟喝酒现象的发生。国家应该在法律上明文规定不得向未成年人出售香烟和烈性酒,同时还应该严厉打击引诱、胁迫青少年儿童违法犯罪的犯罪分子,以减少青少年儿童产生不良生活习惯的诱因。
(3)加强积极正面的宣传
所有的大众传播媒介都应该大张旗鼓地宣传不良生活习惯危害健康的知识,还要通过张贴宣传画、出版明信片、举办宣传日等活动,建立正确的舆论导向体系,对青少年儿童施加积极的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