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开启心锁-助力中小学生情绪辅导

开启心锁-助力中小学生情绪辅导

时间:2023-11-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是一旦超过了这个“度”,天长日久,则会使学生寝食难安,妨碍其行为和学习活动,而且会损害学生的身心健康。自卑的中小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多采用闭锁的态度,努力避开各种公众场合,力图掩盖自己认为不如人的一面。

开启心锁-助力中小学生情绪辅导

一、情绪概述

1.情绪的含义

喜、怒、忧、思、悲、恐、惊,古人称之为七情。苏轼曾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千古绝唱。常言道: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正是人们有了七情六欲,有了喜怒哀乐,人类生活才变得波澜起伏、跌宕有致。

情绪,广义地说包括情感,是个体受到某种刺激所产生的一种身心状态,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的态度体验以及相应的行为反应。

情绪是由刺激引发的。情绪不是自发的。引起情绪的刺激,多半是外部环境因素,有时也有内在因素;有时是具体可见的,有时也是隐而不显的。外部环境对于情绪的影响是大家所熟悉的。人们都有这样的感受;明媚的春光、扑鼻的花香、清爽的空气、动人的音乐、他人的赞赏等都会使人产生心旷神怡、愉快乐观、满意喜悦的积极情绪;而刺耳的噪音、拥挤的人群、闷热的空气、他人的辱骂则会使人产生烦躁不安、愤怒痛苦等消极的情绪。街头偶遇老友则无比惊喜,工作未能如期完成则万分沮丧,看惊险电影则非常惊恐,等等,诸如此类引起情绪的外在刺激不胜枚举。但是,由于个人的动机和知识经验不同,同样的外部刺激可能会引起不同的情绪反应。例如对于同样一件意外事故,有人会痛苦悲伤,有人则幸灾乐祸;同样治病的苦口良药,成年人会坦然地喝下去,而儿童却因怕苦而拒喝。诱发情绪变化的内在因素主要包括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两个方面。就生理因素而言,激素的分泌、身体的疾病等都会成为内在刺激而影响情绪。至于心理因素,诸如记忆、回忆、联想、想像、认识水平等心理活动都会使人产生不同的情绪。人们常常会因想到高兴的事而兴奋不已,因想到伤心的事而痛苦不已、潸然泪下。认识不到火灾危害的小孩玩火时,感觉到惊奇、刺激、好玩,表现出愉悦的情绪反应,但是深知其害的家长则表现出紧张、恐惧的情绪。

情绪是个人的内心体验。由刺激所引起的喜、怒、哀、乐等不同的情绪,只有当事人自己才能在内心深处真正感觉得到。由于情绪体验是个人的、主观的、内在的,所以在心理研究时,最好的方式是让其填写内省式的自陈量表,让当事人自己陈述其主观感觉。情绪反应除当事人的内心体验外,还伴有自身的生理变化和行为反应。比如,我们常说的因恐惧而“汗流浃背”、“不寒而栗”,因愤怒而“心跳加速”、“怒目相向”,因紧张而“屏息静气”、“蹑手蹑脚”等都是由情绪引起外在反应的典型例子。因此,在研究个体情绪时,常常通过个体的外在反应和表现去察言观色,间接地揣测、了解其内在情绪体验,这是研究情绪的有效途径之一。

情绪与个人需要的满足程度有关。个人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自然会伴随有不同的情绪反应,或是痛苦,或是欢乐,或是沮丧,或是兴奋,而且需要的强弱程度与情绪的持续性、强弱程度和频率等各个方面有一定的关联性。一般地,需要愈强烈,引起的情绪反应也愈强烈、愈持久。

情绪有不同的分类,按照情绪表现的基本形式,可分为快乐、愤怒、悲哀、恐惧四种形式。快乐有从满意、愉快到异常的欢乐、狂喜等几种程度;愤怒可分为生气、怒、激愤、暴怒等几个等级;悲哀可分为遗憾、失望、难过、悲伤、哀痛等几种不同程度;恐惧也可分为惊奇、害怕、恐慌、恐怖等几个等级。按照情绪发生的强度、速度与持续时间,通常分为心境、激情和应激三种状态。

2.中小学生情绪的特点

中小学生处于从幼稚向成熟的过渡和转变时期,具有不同于其他年龄阶段的情绪特点。认识这些特点,对于我们进一步了解其不良情绪的表现及对其进行心理辅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情绪表达的内容日益丰富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经验的积累,中小学生的生理心理都在不断发展变化,自我意识不断增强,各种层次的需要开始出现并不断增强。因此,他们参与社会生活的范围日益扩大,内容日益丰富,从而使他们的情绪体验也更加丰富多彩。

(2)情绪具有强烈的冲动性,但稳定性不断加强

一方面,中小学生的情绪体验强烈,很容易狂喜狂怒,情绪来势之猛烈如狂风骤雨,往往不够冷静,不够理智。另一方面,由于意识不断发展,他们对情绪的控制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尽管弱些,但在不断地增强。因此,中小学生的情绪尽管具有较大的冲动性和波动性,但是也在逐渐趋向稳定发展。

(3)情绪的表现形式具有外显性,但内隐性逐渐增加

中小学生涉世不深,较为单纯、天真,因此其情绪呈现出明显的外露性,他们的各种情绪体验都会从表情、动作上有所显露。但是随着其阅历的加深和认识的提高,他们逐渐认识到在某些场合应该掩饰自己的情绪,因此中小学生尤其是高年级学生的情绪越来越具有文饰、内隐、曲折的性质。然而由于其自我调节和控制的能力较差,他们仍会出现容易激动的现象。

二、中小学生不良情绪的表现和成因

1.中小学生不良情绪的表现

所谓不良情绪,是指情绪反应的形式、强度及持续时间与所处情境不相符合,例如情绪反应过强或过弱、消极情绪反应过于持久等。中小学生的不良情绪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

(1)焦虑

所谓焦虑是指个体对环境中即将面临或可能出现的问题和挫折,所产生的忧虑、烦恼、紧张、恐慌、抑郁等情绪反应。焦虑多没有明确对象,虽提心吊胆、忧心忡忡却又不知究竟有什么灾害即将临头。中小学生在焦虑时往往易烦躁,易激怒,注意力难以集中,记忆力下降,影响工作和学习,而且还会出现躯体反应,如呼吸紧迫、多汗、多梦、颤抖甚至大小便失禁等。

适度的焦虑是正常的情绪反应,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生活。但是一旦超过了这个“度”,天长日久,则会使学生寝食难安,妨碍其行为和学习活动,而且会损害学生的身心健康

(2)自卑

自卑是指个体由于存在或想像存在某种生理或心理上的缺陷,导致对自己评价过低,引起压抑、孤独、缺乏自信等情绪体验。自卑的中小学生往往自我否定、自我排斥,使自己不能很好地发挥潜能,从而影响正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自卑的中小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多采用闭锁的态度,努力避开各种公众场合,力图掩盖自己认为不如人的一面。他们非常害怕在大庭广众面前亮相做事,常常是话到嘴边说不出。他们面对竞争,多出现退缩行动,目的是为了避免失败。他们缺乏自信,凡事不经尝试就认定自己会失败,有的甚至在课堂上做作业也遮遮盖盖,生怕他人见笑。但是也有的学生为了掩盖自己的自卑使他人不易觉察,会夸大、炫耀自己某些方面的优越条件,甚至会表现出极度的虚荣心。

几乎所有的中小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他们总是希望自己所处的地位、环境有所改进。一般来说,差生比优生自卑,女生比男生自卑。例如日本沟口密先生以高中女学生为对象,曾就“你希望自己来生转世为男子还是女子”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回答来生转世为男子的女学生高一为79.72%,高二为83.33%,高三为88%。虽然自卑是一种不良的情绪体验,但适度的自卑可以使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力争改变现实,不断进行自我调整,以缩短与别人的差距。

(3)抑郁

抑郁是个体处于令人忧伤、悲痛的情境中而引起的过度忧愁伤感的情绪反应。对于大多数中小学生来说,处于令人悲伤的情境中,都会有一定的抑郁情绪,但这只是短暂的、偶然的。如果抑郁情绪的产生毫无原因,或虽有原因但不必要让人耿耿于怀,而却使学生产生了强烈、持久的痛苦、郁郁寡欢等情绪,这就是一种不良情绪反应了。

抑郁情绪的表现因人而异,通常情况下,抑郁的中小学生总是显得没精打采,回避社交,而且伴有自卑感,认为自己毫无用处,生活没有意义,注意力难以集中,情绪不稳定。同时也会有躯体方面的不适应感,如食欲不振、疲劳乏力、体重下降、头昏头痛、失眠等。

(4)冷漠

冷漠是指个体对周围环境中应当引起某种程度情绪反应的刺激没有反应或反应水平过低的一种心态。人人都有七情六欲、喜怒哀乐,随着周围环境的不断发展变化,人就会随之做出相应的情绪反应,这是正常人的情绪反应。如果一个学生对周围的一切事物都丧失兴趣,一概采取冷漠的态度,则是情绪的不良反应状态了。

情绪冷漠主要表现为“三无状态”,即无动于衷,谓之无情;缺乏活力,谓之无力;漠不关心,谓之无心。冷漠的中小学生心灰意懒,缺乏生活热情,对亲友冷漠,对周围一切漠然处之、麻木不仁,对集体活动冷眼旁观、置之不理,对学习没有兴趣,内心感情体验贫乏,面部表情呆板无神。这种中小学生往往会丧失青春活力,容易步入歧途,给自己的一生带来无尽的痛苦甚至毁灭。

(5)恐惧

当人面对危险时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恐惧情绪,这是人正常的情绪反应。但是,如果是对已经过去了的危险或某种并不可怕的事物产生过分强烈的、非理性的恐惧情绪,则是一种不良情绪了。恐惧情绪有各种不同的具体表现,一种是对某一特定的事物、环境或现象的恐惧害怕,例如对某种动物的恐惧、对登高的恐惧、对广场的恐惧等。另一种是社交恐惧,回避社交,害怕与人交往,在交往中则会出现表情紧张、手足无措、面红耳赤、语无伦次等表现。

(6)自负

自负是指对自我评价过高的一种情绪情感体验。自负的中小学生缺乏自知之明,也缺乏对周围人和事的正确认识,他们狂妄自大,自以为是,同时又敏感多疑,对他人不屑一顾且缺乏起码的信任和尊重。一旦在生活中遭遇挫折,就把责任推诿于环境或他人,从不在自身上寻找原因。他们固执己见且心胸狭窄,对他人的嫉妒心、报复心极强,对周围的一切总是抱有轻视的态度。他们总是把自己置于孤立无援的境地,缺少正常的人际交往,生活中少有欢乐,因而会影响到其身心的健康发展。

(7)脆弱

脆弱是个体在外界刺激变化强度并不大的情况下却引发迅速、强烈的情绪反应,以致于超出内心所能承受的范围。正常人的情绪都会因外界刺激的变化而做出相应强度的反应,但是中小学生的情绪发育尚不成熟,他们的情绪反应往往表现出易冲动、易激惹、控制能力差等特点,严重的则会情绪脆弱、易激动、无法克制,甚至会因为一件小事而导致灾难性后果的发生。例如,一位女中学生由于一次小考试没有及格就留下遗言准备自杀。情绪脆弱的人由于情绪反应过于强烈,所以一旦遇到一丁点儿挫折、麻烦,就会产生“活不下去”的想法,导致本不该发生的恶性事件发生,不但会危害自己,还会危及别人。

2.中小学生不良情绪的成因

中小学生存在的种种不良情绪都有其多方面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客观因素

①学习压力

升学、考试所带来的巨大压力,往往是造成中小学生不良情绪的直接刺激。一些学生由于粗心而考试失败,或急切渴望获得好的成绩,由此产生一种忧虑、紧张的情绪反应,这种焦虑心理又影响其正常的学习生活和正常水平的发挥,所以考试成绩更容易不好,进而给学生带来自卑、抑郁以及更加焦虑的不良情绪体验,严重的则会危及学生的身心健康。

②人际交往失败

和谐人际关系是每一个中小学生的正常需要,当这种需要由于各种原因得不到满足时,就容易导致其不良情绪的产生。例如,有些学生因为品德不良而遭到周围同学的嘲笑和疏远,很容易导致自卑、抑郁及交往恐惧等不良情绪反应。

③意外事故的发生

一些没有预料的意外事故的发生,如遭受车祸、亲人病故等给中小学生造成了打击和挫折,带来了紧张和痛苦,往往容易导致抑郁、冷漠等不良情绪体验。

④环境适应困难

学生从小到大,随着年龄的增长,由幼儿园到小学、初中、高中,其学习、生活的环境和学习方式也在不断地发生改变。那些独立生活能力较差、不能很好地料理自己生活的学生,往往对于面临的新环境难以适应,这就会导致学生成绩下降、自尊心受挫,进而忧虑、焦急、自卑、失望。

⑤生理条件不佳(www.xing528.com)

中小学生所具有的容貌、身材和健康状况也会影响其情绪。例如口吃的学生常常会因为遭到同学们嘲笑而感到懊恼,身材过于矮小或过于肥胖也常常会使学生看不起自己,或是自身健康状况不佳、面貌过于丑陋等都会使人焦虑、自卑、抑郁。

(2)主观因素

①自我期望水平过高

如果中小学生对自己的期望值过高,即抱负水平过高,一旦遭遇挫折,做事失败,就会引起相对强烈的情绪反应,容易导致不良情绪的产生。所以,要指导他们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给自己确定合适的奋斗目标。否则,就会因为目标太高而难以实现,进而产生焦虑、抑郁、自卑等不良情绪体验。

②个体认识水平偏差

个体认识水平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自身的认识,二是对外界事物的认识。青少年儿童对自身的认识容易有两个偏差:自我认识过高会使其产生自负感,而自我认识过低则会使其产生自卑情绪。中小学生对外界事物的认识也是影响其情绪反应水平的一个因素。对于同一件事,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看法。同是考试失败,有人会总结经验教训,再接再厉,但是也有人会因此而焦虑、自卑、抑郁,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

③个体心理冲突

个体心理冲突是指个体同时存在的多种需要相互矛盾、不相一致。一般来说,中小学生通常会在同一时间里存在许多不同的需要和动机,如果它们相互一致,则会推动其动机性行为的产生。但它们若是相互不一致甚至相反,则会导致一种行为上的无所适从,易使中小学生矛盾、焦虑。如一个从小失去父亲而母亲又是残疾的女学生,她既想努力完成学业以报答母亲对自己的期望,又想早日辍学回家帮助苦难的母亲,这时她就会产生一种矛盾的心态,难以做出选择。

④个性特征

个性特征包括气质类型和性格,中小学生不同的个性特征会使其对同样的外界刺激产生不同的情绪反应。例如,胆小、孤僻、依赖性强的学生易恐惧,敏感的儿童则多脆弱、冷漠。

三、中小学生情绪辅导

1.情绪辅导的意义

情绪作为中小学生精神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在他们的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身心正处于未成熟状态中的中小学生而言,进行情绪辅导,使其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非常重要。

(1)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

中小学生的情绪与认识有着密切的关系。一方面,适度的、积极的、稳定的情绪状态,可以促进思维的敏捷性、记忆的速度、准确性和牢固性,激发想像能力,使中小学生思路开阔,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另一方面,认识是情绪的基础和前提,它对情绪活动有重要的影响和制约作用。俗话说的“识鬼怕鬼”就是这个道理。因此,对中小学生进行情绪辅导,可以通过提高认识水平来控制和调节情绪活动,培养积极情绪,提高学习效率。

(2)有利于形成良好的个性

情绪状态对中小学生的活动和行为方式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当这种影响作用或学生对其影响作用的控制形成一些稳定的特点时,这些特点就构成了性格的情绪特征,即成为学生个性的一个方面。良好的情绪状态如愉快、乐观等对良好性格的形成具有积极的作用;反之,悲伤、急躁等不良情绪对性格的影响则是不利的。因此,通过积极情绪的培养和消极情绪的调控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

(3)有利于增进身心健康

常言道:“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这很形象地说明了情绪与身心健康的关系。消极情绪对身心健康具有不良影响,它一方面可能会引起整个心理活动失去平衡,长此以往就会引起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另一方面还会引起身体各个器官、系统等生理方面的异常变化。愉快情绪对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具有积极作用,这是因为积极情绪能够提高神经系统的能力,充分发挥人的潜能,使人充满生机和活力,同时还能使其增强对疾病的抵抗力和适应环境的能力,帮助人与疾病作斗争,加快疾病的恢复,减少痛苦。由此可见,对中小学生进行情绪辅导,培养其积极稳定的情绪状态,具有预防和治疗身心疾病的双重意义,可以有效地增进他们的身心健康。

(4)有利于促进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能力

和谐的人际关系和健康的社会交往是中小学生的基本需要。他们通过积极的情绪表达情感、交流信息,进而达到沟通思想、增进了解的目的,从而架起友谊之桥,建立起良好而和谐的人际关系。同时,他们还要不断地通过调节情绪来对付日趋复杂的工作关系和人际关系,进一步适应各种社会观念的变化。

2.中小学生情绪辅导

(1)端正认识,以理育情

情绪总是在认识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正确的认识会产生积极的情绪,错误的认识会产生消极的情绪。为了培养中小学生积极的情绪,就必须让他们了解有关的知识,懂得有关的道理。比如,许多中小学生爱谈论前途、理想等,这本身是一件好事。但是有些学生总把个人理想放于最高位置,不顾社会需要和祖国前途,“咀嚼着身边小小的悲欢,而且就看这小悲欢为全世界”,对个人的得失烦恼看得太重,难以解脱。这种个人主义如果扩大化,就不再是一件好事了。此时,教师应该对他们加强人生观的教育,使其胸襟更宽广一些,使其懂得“一个人的价值,应当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当看他取得什么”,帮助其冲出“自我”的狭小圈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远大的理想,在更大、更高、更远的意义上认识个人“小悲欢”,把精神需要、社会需要放在首位。只有这样,才能在各种复杂、险恶的环境中不计个人得失,从为社会、为他人作贡献中体验到乐观、幸福的情绪情感,才能勇于面对生活中的一切困难和挫折,不断开拓进取,培养乐观和自信的精神状态。

(2)提高能力,以智育情

“苦难对于天才是一块垫脚石,对于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对于弱者却是一个万丈深渊。”这说明对待挫折和打击,生活适应能力强的人能以乐观的态度坦然面对、理智对待,因而能使自己有坚定的信心和充沛的精力,游刃有余地战胜困难;而生活适应能力弱的人则会心灰意懒,一蹶不振,度日如年。因此,要培养学生积极的情绪,提高其生活适应能力非常重要。

首先,要增强学生接受生活现实的能力。中小学生往往对那些令人扫兴的、失意的现实难以接受,比如一些学生因为没有选上班干部或考试没得第一名就“闹情绪”。教师应该通过引导使学生懂得,现实毕竟是现实,并不因为你不接受,它就不存在,正确的方法是接受它,进而解决它。

其次,要提高学生正确评价自己和他人的能力。教师要注意三类学生:一种学生自我评价过低,有长期的失败经历,表现出学习信心不足,对成功不抱希望,自暴自弃,忧惧羞愧。教师如能帮助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取得好一些的成绩,使他们从成功中体验到满足和愉悦,并引导他们把愉快的情绪同自己的努力联系起来,促使他们有再作努力、再获成功的期望,就可逐步培养其积极的情绪。另一种学生自我评价过高,盲目自信,即使在学习、生活中遇到多次失败,仍然固执己见,死不回头,不承认自己的期望值过高。教师要注意引导此类学生客观地剖析自己,然后提出切实可行的适宜目标。再一种学生对他人期望值过高,当所接触到的人表现出较多缺点时就会感到苦恼和失望,就会指责和挑剔别人,最终造成社交失败。教师要注意使学生懂得,社会是多样性的组合,既有高尚的人格和美好的心灵,也有心胸狭窄、自私自利的人,要使学生学会宽容,原谅他人的缺点和过失,并采取适当的方法尽可能地帮助别人,使之改正缺点,走向完美。只有这样,才能与周围人融洽相处,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不致于因被孤立而产生不良情绪反应。

(3)归因指导,以导育情

有些中小学生在受到挫折时,难以进行正确的归因。有的会把失败的原因归于运气不好、未能猜中题目,或对教师的评分不满,或埋怨家中缺乏学习条件等外在因素;有的会把失败的原因归于个人努力不足、自身技能和能力缺乏等内在因素,过多地责备自己。把失败结果一概归于外部因素的学生,在面临失败情境时,会感到无能为力或束手无策,产生一系列消极情绪如悲观、颓丧、埋怨、自卑等,而不能尽最大努力去克服困难和改变失败的境地;而把失败结果归于内部因素的学生,其做法也是不现实的,这不仅对学生本人的情绪健康不利,而且也不能对自己的行为结果负起合理的责任。因此,教师要引导他们做出符合实情的归因。

为了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能形成积极的情绪情感,教师应做到:首先,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真实的或假设性的事情从因果关系两方面进行分析和讨论,增强学生对事物因果关系的认识。其次,对不同情况的学生分别做出具体的指导,做到因材施教。最后,教师应注意自己对周围事物的因果分析,例如对学生成绩落后、学生间的冲突和纠纷等问题的处理过程中,要仔细分析问题的成因,为学生学习正确的归因树立楷模。

(4)投身实践,以行育情

中小学生的情绪情感是在实践活动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实践是中小学生情绪情感产生的基础和源泉,也是改变旧情绪、培养新情绪的途径和手段。有益的活动可以使中小学生不断获得新知识,丰富生活内容,在活动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体验到满足感和充实感,预防因无所事事而产生空虚、孤独的消极情绪;同时还能使他们在活动中经常看到自己的成功和进步,发展自己积极健康的情绪。所以,情绪辅导要从实践开始,使其在各种社会的、科技的、体育的、艺术的、生产劳动的实践活动中反复感受、体验,身体力行,养成习惯,以行育情。要引导学生从小在行动上尊敬和热爱父母,热情关心和帮助别人,以发展他们的同情心、责任感和爱国感;要引导学生从小进行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并参加一些社会公益劳动和生产劳动,逐步培养他们对社会劳动和公益劳动的义务感和责任感;要从小引导学生接触实际,学会思索和发现问题,体验发现的快感,逐步培养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发展其包括惊讶感、怀疑感、确信感等内在的追求真理的理智感,等等。

(5)创造情境,以境育情

情绪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具体的情境总是可以唤起儿童相应的情绪情感。如父母整天对孩子训斥,孩子得不到适当的爱抚,或在学校里教师对学生表现冷漠、批评过多,学生负担过重,集体成员之间关系不和谐,甚至遭到歧视、讽刺,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学生的情绪发展必然受到挫折,容易形成不良情绪。因此,为了培养学生的积极情绪,应当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和形成良好的生活氛围来创设情境,做到以境育情。例如,要给学生创设一个充满关心、温暖和亲情的家庭环境和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帮助的学校环境,只有处于这种良好的生活氛围中,学生才会产生幸福、平静、安宁的情绪;少先队活动、队列操练、升旗仪式等,对队员的自豪感、荣誉感、集体主义情感的培养具有重大作用;组织学生参观工厂、农村,访问科学家、劳动模范等,能唤起他们热爱祖国、热爱劳动、热爱人民、热爱科学的情感。

(6)优化性格,以性育情

学生的性格不同,必然在其情绪上打下个体的烙印。例如,性格外向的学生,一般小事不大放在心上,生活中遇到不顺心的事,大多能想得通,易于自我解脱,因而能适应环境的变化和经受生活的挫折,不会因此而引起情绪上的波动,但是由于他们情绪变化比较容易,情绪波动的速度和频率都比较快,因而容易出现情绪紊乱。性格内向的儿童喜欢斤斤计较,对生活中的不顺心事常常郁积于心,不易解脱,往往极易陷入抑郁、苦闷等消极情绪状态中不能自拔,容易“闹情绪”,并由此患上各种身心疾病。因此,要想培养学生的积极情绪,还必须考虑到他们的性格,注意帮助他们克服性格上的缺陷。对外向性格的学生,要注意指导他们学会遇事三思而后行,克制冲动,防止情绪的骤然爆发而破坏宁静的心境。对性格内向的学生,要指导他们学会排遣不良情绪,保持遇到不愉快或想不通的事时,可及时向亲友倾吐,尽快振作起来。如果发现学生性格暴躁引起情绪多变,就必须采取措施帮助他克服性格暴躁的缺点;如果学生是心胸狭窄引起情绪不稳,就要帮助他开阔心胸,放宽肚量。只有如此对症下药,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7)帮助学生掌握控制和调节情绪的方法

教师在对中小学生进行情绪辅导的过程中,不仅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积极情绪,还应该教给学生控制和调节自己消极情绪的方法,使其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情感,从而排除不良情绪,保持稳定良好的情绪状态。常用的方法有:

①认知调控法

认知调控法是指当个体出现不合理、不适当的消极情绪反应时,要客观地面对现实,理智地、辩证地分析原因和所处情境,冷静地处理应对。这是因为,情绪反应与个体对刺激的意义和价值的认识有密切关系。对同一刺激,不同的个体会有不同的认识,因此会产生不同的情绪反应。有的学生认为非常重要,有的学生认为不值一提;重视者易焦虑,而轻视者易自负、冷漠。我们可以通过调整、改变认知结构,使学生对事物或现象有个合理的认识,从而达到调控情绪的目的。比如,有的学生挨了老师一顿批评,本来感到自己错了,受批评是应该的,可是,如果此时有人在他面前说这次批评怎样不公平、不合理,听者就会随之激愤起来,火气也越来越大。此时,教师要帮助学生冷静、理智地分析一下:自己对此事的认识是否正确?是否确实可怒?再比如,同学当众给某人提了许多意见,揭了他的短,他感到下不了台,感到非常恼火,越想越气愤。但如果教师能帮助学生弄清楚:同学为什么会给自己提意见?是有意让自己下不了台还是真诚地帮助自己?所提的意见是否合理?这样理智地三思一番,学生的气愤感就会自然而然地平息下来了。

②合理宣泄法

合理宣泄法是指当个体的情绪处于紧张状态时,可以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进行发泄,从而摆脱恶劣心境,得到精神解脱和放松。如当与人闹了矛盾时,要勇敢地与对方开诚布公地交换意见,以解开疙瘩,消除误会。万不得已,找朋友倾诉、大哭一场或在日记里尽情发泄等,诉说心中的委屈与痛苦,即使问题没有解决,自己说出来也是一种释放,心理压力也会减轻一些。有这样一句名言:一份欢乐两个人分享,欢乐就变成了两份;一份痛苦两个人承担,痛苦就变成了半份。但是,使用宣泄法要注意宣泄的方式和场合,不可不分时间、地点、场合和对象而大发雷霆,随便迁怒于人,找替罪羊生气,造成不良后果,影响团结和正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甚至采取违反道德和法律的攻击性行为方式,殴打他人或持刀杀人,触犯法律。

③活动转移法

活动转移法是指当个体处于激情时,有意识地转移注意力,使情绪淡化,以达到调控情绪的目的。当火气涌上时,要有意地转移话题,或做点别的有意义的事情,或做些自己喜欢的活动,如听音乐、散步、下棋、看幽默电影、逛街买一些自己喜欢的小玩意儿等,使自己的情绪逐渐放松。这是一种积极转移,是青少年儿童调控情绪的努力方向。同时我们也要避免一种消极转移,如在情绪不好时去吸烟、酗酒、自暴自弃,这对学生的成长是有害的。

④自我安慰法

自我安慰法是指当个体追求某物而得不到时,寻找一个理由来安慰自己,以减少内心痛苦的方法。如当我们未考上某重点学校时,就说这所学校也不怎么样,并可罗列一些不足;有的人因自己相貌一般,就自我安慰说:漂亮有什么用,又不能提高成绩或升学。自我安慰法看似消极、可笑,但是它却可以在心理不安、苦恼时进行心理自卫,以求得心理的平衡。这两种方法的本质是自欺欺人,不可用得过多,否则,会成为一种病态,妨碍青少年儿童去追求真正需要的东西。

除了上述几种常用的情绪调控方法以外,还有升华调控法、幽默风趣法和自我放松法等许多有用的方法,可以通过实际训练让学生逐渐掌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