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血浆的组成及其重要性

血浆的组成及其重要性

时间:2023-11-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血浆血浆是血液的液体成分,占全血量的50%~55%,是含有多种溶质的溶液,主要物质有水、电解质、血浆蛋白、血脂和其他一些有机物质。由于脂类物质不溶于水,血液中的脂类物质与血浆中的蛋白质结合,以脂蛋白的形式运输,称为血浆脂蛋白。由于血浆胆固醇和三酰甘油水平的升高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密切相关,因此这两项成为血脂检测的重点项目。体内的嗜酸性粒细胞主要存在于组织中。

血浆的组成及其重要性

(一)血浆

血浆(plasma)是血液的液体成分,占全血量的50%~55%,是含有多种溶质的溶液,主要物质有水、电解质、血浆蛋白、血脂和其他一些有机物质。

1.水和电解质

血浆中含有大量水分,约占血浆总量的93%,血浆中的无机物约占血浆总重量的1%,大部分是以离子状态存在的电解质,其中正离子主要是Na+负离子主要是Cl-

2.血浆蛋白和血脂

血浆中含有多种分子大小、结构和功能不同的蛋白质,总称为血浆蛋白,这也是血浆和组织液成分的主要差别(组织液中的蛋白含量很少)。血浆蛋白可以分为清蛋白、球蛋白和纤维蛋白原

血浆中所含的脂类物质统称为血脂,包括游离脂肪酸、三酰甘油、磷脂胆固醇及其酯类成分。由于脂类物质不溶于水,血液中的脂类物质与血浆中的蛋白质结合,以脂蛋白的形式运输,称为血浆脂蛋白。利用超速离心法可将血浆脂蛋白分为乳糜微粒(CM)、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低密度脂蛋白(LDL)和高密度脂蛋白(HDL)四类。血脂升高是引起许多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高三酰甘油、高LDL及低HDL者易患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血脂含量受膳食、年龄、性别、代谢等因素的影响。由于血浆胆固醇和三酰甘油水平的升高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密切相关,因此这两项成为血脂检测的重点项目。

3.其他有机物

血液中除蛋白质以外的含氮化合物统称为非蛋白含氮化合物,包括尿素尿酸、肌酐、氨基酸和多肽等。血浆中不含氮有机物主要是葡萄糖,还有乳酸、脂类等。血液中的葡萄糖称为血糖,血糖水平相对恒定,健康成年人在空腹时,血糖浓度变动范围为3.89~6.11 mmol·L-1,全血比血浆低10%,临床上将空腹血糖高于7.22~7.78 mmol·L-1称为高血糖,低于3.33~3.89 mmol·L-1称为低血糖。由于脑细胞的主要能量来自于葡萄糖的氧化,当血糖的水平过低时就会影响脑细胞的功能,从而出现头晕、倦怠无力、心悸等症状,严重时出现昏迷,称为低血糖休克。安静时血液中乳酸浓度很低,为1~2 mmo1·L-1。当肌肉运动时,血糖和血乳酸的含量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变化。

(二)血细胞

1.红细胞(www.xing528.com)

成熟的红细胞(erythrocyte或red blood cell,RBC)无细胞核线粒体核糖体也消失,呈双凹圆盘状,红细胞的这种形态使它具有较大的表面积与体积比,并使红细胞具有较高的可塑变形性、悬浮稳定性和适度的渗透脆性。红细胞保持正常双凹圆盘形需消耗能量,但由于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线粒体无法进行有氧代谢,所以糖酵解是其获得能量的唯一途径。我国成年男性的红细胞数量为(4.5~5.5)×1012个·L-1,女性为(3.5~5.0)×1012个·L-1。红细胞的蛋白质主要是血红蛋白(hemoglobin,Hb),我国正常男性Hb浓度为120~160g·L-1,成年女性为110~150g·L-1。正常人的红细胞数量不仅有性别差,还可因年龄、生活环境和机体功能状态不同而有差异。外周血中单位容积内Hb浓度、红细胞计数和/或HCT低于相同年龄、性别和地区的正常标准,称为贫血。由于红细胞计数不一定能准确反映是否贫血及贫血的程度,所以Hb浓度是诊断贫血最常用的指标。

骨髓是成年人红细胞生成的唯一场所。在红细胞的生成过程中,需要充足的蛋白质、铁、叶酸维生素B12的供应,此外,还需要保证有足量的维生素B6、维生素B2、维生素C、维生素E和铜、锰、钻和锌等微量元素。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是机体红细胞生成的主要调节物,是促进红细胞增殖与释放的关键物质。组织缺氧是促进EPO分泌的生理刺激因素,任何引起肾氧供应不足的因素,如贫血、低氧或肾血流减少等均可促进EPO的合成与分泌,正常人从平原进入高原低氧环境后,由于肾产生的EPO增多,可使血液中红细胞数量和血红蛋白含量增高。红细胞在血液中的平均寿命为120 d,在这期间,平均每个红细胞在血管内循环流动约2.7 km。衰老的红细胞主要在脾、肝和骨髓中被破坏。

2.白细胞

白细胞(leukocyte或white blood cell,WBC)为无色有核的球形细胞,可分为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健康成年人安静时,白细胞总数为(4.0~10.0)×109个·L-1,血液中白细胞的数目可因年龄和机体状态不同而发生变化,新生儿白细胞数较高,下午白细胞数较上午稍高,进食、疼痛、情绪激动、剧烈运动及发生炎症、过敏、组织损伤等情况时均可使白细胞数目明显升高。白细胞具有变形运动、趋化性、吞噬和分泌等多种生理特性。

(1)粒细胞。约有60%的白细胞内含有颗粒,因而将它们称为粒细胞。粒细胞可分为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绝大多数的粒细胞属于中性粒细胞,血管中的中性粒细胞约有一半随血液流动,称为循环池,通常临床上做的白细胞计数反映的是这部分中性粒细胞的数量;另一半则附着在小血管壁上,称为边缘池。这两部分细胞可以相互交换,保持动态平衡。白细胞吞入并杀伤或降解病原物及组织碎片的过程,称为吞噬(phagocytosis)。具有吞噬作用的白细胞称为吞噬细胞,中性粒细胞有很强的吞噬活性,是重要的吞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在血管中停留的时间平均为6~8h,它们很快穿过血管壁进入组织发挥作用,不再返回血液。嗜碱性粒细胞的胞质中存在着较大的碱性染色颗粒,颗粒内含有肝素组胺、细胞趋化因子和过敏慢反应物质。体内的嗜酸性粒细胞主要存在于组织中。

(2)单核细胞。单核细胞(monocyte)胞体较大,细胞内含有较多的非特异性酯酶,具有较强的吞噬作用。单核细胞在血液中停留2~3d后迁移到周围组织中,发育成为成熟的巨噬细胞,被激活的单核-巨噬细胞能合成和释放多种细胞因子,这些细胞因子能调节其他细胞的生长。

(3)淋巴细胞。根据细胞生长发育的过程、细胞表面标志和功能的不同,可将淋巴细胞(lymphocyte)分为T细胞、B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三大类。

3.血小板

血小板(thrombocyte或platelet)也称为血栓细胞,是具有生物活性的小块胞质。血小板体积小,呈双凸圆盘状,易受机械化学刺激,此时便伸出突起,呈不规则形。正常成人外周血液中血小板含量为(100~300)×109个·L-1,其数量可在一天中有6%~10%的变化,通常午后较清晨高,冬季较春季高,剧烈运动后及妊娠中、晚期升高。血小板具有黏附、释放、聚集、收缩和吸附等多种生理特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