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运动性免疫抑制及其生理意义
运动性免疫抑制是指大负荷运动导致机体免疫功能下降的现象。大量研究表明,长期适量运动会提高机体抗病能力,而过量运动则会使免疫功能受到抑制,甚至对免疫系统造成损伤。流行病学的调查结果显示,运动员尤其是优秀运动员机体抗病能力低下,表现为对感染性疾病的易感性增加,即为运动性免疫抑制。运动性免疫抑制的生理意义是机体的保护性抑制,可保证训练后的恢复,是过度训练的信号。
(二)运动性免疫抑制的机制
1.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学说
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与免疫系统以各自独特的方式在维持机体内环境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神经系统通过控制内分泌系统的激素分泌,以及神经细胞自身分泌神经递质,在调节机体的生理功能、保持内环境稳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现已知道免疫细胞上具有多种神经内分泌激素受体,运动时神经内分泌系统发生改变,从而使免疫系统发生相应的改变,它们相互作用构成了完整的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网络,实现运动时机体对免疫系统的调控。
运动过程中,免疫调节激素可以起到加强和抑制两种作用。中等强度的运动可使人体释放免疫增强激素(如生长素、催乳素和内啡肽/脑啡肽)和增强免疫反应的细胞因子。当运动强度超过一个阈值时,下丘脑-垂体轴的免疫抑制部分就会被激活,同时释放免疫抑制激素,如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生长抑素和儿茶酚胺等。
2.“免疫抑制因子调节”学说
免疫抑制蛋白质,也称免疫抑制因子、应激免疫抑制因子等。矫玮(1998)等在人体上首先发现剧烈运动可以使体内产生免疫抑制因子,由应激产生的免疫抑制因子与机体的抵抗力有密切关系,是机体对运动应激不适应的一种表现,血清中这种抑制因子的产生可作为一个窗口,反映机体抵抗力的变化。免疫抑制因子有可能是运动员在体力负荷与精神压力的双重应激下,机体免疫功能降低、抵抗力下降的物质基础。该学说首次提出,在运动与免疫的调节机制中,除了神经-内分泌系统以外,机体还可以通过免疫抑制因子来调节免疫功能。
3.自由基学说
氧自由基通过攻击免疫细胞膜等途径,形成免疫损伤,造成免疫功能低下。急性运动可使体内氧自由基显著增加,在运动后恢复期仍然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3~72h)。
4.营养物质耗竭学说
微量元素通过其参与重要酶的活性来调节免疫反应,某些必需的微量元素(如铁、锌、铜、锡等)缺乏时,机体的免疫功能会下降,对疾病的易感性增加;血糖水平的下降会加强垂体-下丘脑-肾上腺轴的激活程度,促进糖皮质激素的分泌;糖原、谷氨酰胺都是免疫细胞重要的功能物质。超负荷的运动训练会导致体内上述营养物质的大量消耗,使免疫反应出现紊乱、免疫细胞功能不足、应激激素水平升高,这些因素造成了免疫功能低下。
5.心理应激(www.xing528.com)
精神免疫学的研究表明,心理应激会降低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其中,免疫系统起中介作用。高强度、超负荷的运动训练和竞赛的生理应激,伴随着巨大心理压力,在生理应激和心理应激的双重压力下,必然会对机体的免疫功能产生不利影响。
(三)运动性免疫抑制的调理
在训练过程中,为了保护机体和促进机体免疫功能尽快恢复,人们常采取营养调理、中医药调理等措施。
1.营养调理
(1)补充糖:运动前、运动中和运动后均要适当补充糖,这既有利于维持血糖水平,促进免疫功能恢复,也有利于糖原的再合成。
(2)补充谷氨酰胺:主要应用药物制剂,多在运动后补充。
(3)补充抗氧化物:服用抗氧化物维生素C、维生素E、胡萝卜素及乙酰半胱氨酸等来对抗自由基。自由基不仅可以抑制免疫功能,而且是重要的致疲劳物质。因此,补充抗氧化物,不仅有利于调理免疫功能,而且有助于促进疲劳的消除和身体功能的恢复。
(4)补充微量元素:如硒、铁、锌、铜等,具有保护细胞膜(包括免疫细胞)和促进身体功能恢复的作用。
2.中医药调理
中医理论认为,免疫功能降低主要归因于正不压邪、阴阳失调所致。因此,中医药免疫调理的基本思路是扶正祛邪,调整阴阳。利用补益法从补气、补血和补阳入手,扶正气,提高免疫功能。实验证明,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服用补气、补血、补肾中药后,与调理前相比,白细胞总数上升了31%,中性粒细胞上升了18%,淋巴细胞上升了59%,免疫球蛋白A上升了5.1%,免疫球蛋白G上升了13.95%,补体(C3)上升了15.4%。
3.自我保护调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