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11世纪,东南亚国家就有关于藤球运动的记录。泰国开展这项运动已经有几百年时间了。在缅甸,700多年前这项运动就相当盛行,自从东南亚的爱好者们加入球网并制定了类似排球的规则之后,藤球比赛变得更加激烈,挑战性更强。1945年,在马来西亚的槟榔屿举行了一场藤球表演赛,引起了巨大反响。此后,藤球运动迅速传遍了东南亚各地。1960年,一套完善的比赛规章制度建立起来。
现代藤球的产生仅有40多年的历史。在泰国前教育部长科·乔哈里的努力下,藤球于1965年被列为东南亚两年一度的运动会正式比赛项目,1990年被列为北京亚运会正式比赛项目。
藤球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项目,要求用特殊的技巧来处理藤球中的接发球,其规则和排球相似;不同的是,藤球以脚代手接发球,故藤球又叫“用脚踢的排球”。藤球比赛中,运动员不能用手,只运用脚、腿、肩和头等部位夹、顶和踢藤球,不让藤球落地。踢是藤球比赛中的主要动作,运动员在半空中踢球的位置至少要达到肩的高度。
原理
藤球运动的接发球——核心力量
在藤球运动中,作为维持身体稳定性的核心区,躯干对不停活动的下肢做出各种高难度的击球动作发挥着十分巨大的作用。作为四肢近端的固定点与附着点,躯干为四肢运动发力提供支撑。藤球运动需要不停跳起踢腿、抬腿、跳起并腾空停留挡网、在空中完成换脚击球等动作,这些动作都需要通过肌群肌肉控制身体平衡来完成。
注意踏球发力的集中。踏球是主动的击球过程,只有发力集中才能打出力量。集中发力打的是点,而不能打球下落的整条线路,因此一定要看清点,球在点上的感觉是静止的,发力早容易漏球或没有力量,发力晚容易下网。
小课堂
踢藤球的主要技术
踢藤球的主要技术包括:发球、传球、扣球、腾空倒钩扣球,具体如下。
(1)发球
发平衡球、发大力球、发轻吊球。
发球力量足、扣球力量大可以使一支队伍看上去实力斐然,让人望而生畏。大力发球的目的是破坏对方一传或是直接得分,如能掌握好发球技巧并运用自如,对比赛有非常大的帮助。
(2)传球
分为脚内侧传球、脚外侧传球、脚背传球、头球、大腿传球。
①一发二接:三个人一组,一人发球,两人接传球,同时交叉位置接传。这种训练方法要求一人接球时另一人做保护调整的准备。
②两人对接传:不同方向的球,用不同的击球方法接一传,也可以一个队员用头顶球,另一队员接顶过来的球。
(3)扣球(www.xing528.com)
分为腾空转体扣球、外侧扣球、头扣球、轻吊扣球、后空翻扣球、单手支撑扣球、脚底踏扣球。
跳起头部前额正面扣球技术:①两眼判断来球,两脚用力蹬地跳起;②在上升过程中,上体向扣球的相反方向回旋侧曲、侧对来球,跳起接近最高点;③在跳起接近最高点时,上体急速向扣球方向扭摆、甩头,用前额侧面击球的后中上部,使球斜线向下,击球后两膝微曲落地缓冲。
腾空倒钩扣球技术:背向或侧向扣球方向,当球向右肩前上方运行时,上部迎球,右腿屈膝蹬地,左腿和双臂用力上摆使身体腾空,在上升过程中右膝折叠;当身体腾空到最高点时,右小腿加速摆动,用脚背正面击球的后中上部。
小常识
藤球比赛场地
场地面层材料为人工合成塑胶。场地为长方形,边线长13.4 m,端线长6.1 m。场地净空8 m内不得有障碍物,沙地及草皮场地不能用于比赛。
场地所有边线的宽度从内侧量起不得宽于0.04 m,场地之间、场地与障碍物之间的缓冲距离为0.9~1.8 m。
中心线将场地分为均等的左右两个场区,中心线宽0.04 m。
1/4圆是以中线与边线的内沿连接点为圆心,0.9 m为半径,连接边线与中线画弧,两个场区共有四个1/4圆,线宽0.04 m的边线将从一圆的外测量起。
左右两个场区内各画有一个半径为0.3 m的发球圈。其圆心距端线2.45 m,距边线3.05 m,线宽0.04 m。
藤球比赛的类型
(1)单组赛
每支球队上场3人,并有2名替补。在比赛中每方只有3名球员在场上,但可以随时增加1名替补。如果使用了1名替补,那么在比赛进程中将不得使用其他替补了。发球者或击球者将球投给接球者,接球者必须一只脚站在圈内,另一只脚将球踢出,球触网或落在场地内都可得分。如果得分,比赛将继续进行。
(2)团体赛
12人(包括3名替补)。在团体赛中,比赛与单组赛相同,但每支球队都有3个单组,总共可有12名队员参赛。每队的第一组将进行3局比赛,获胜的组为本队得1分。第二组之间的胜者仍可为本队得到1分。如果有一支球队在前两组比赛中都获胜,第三组之间的加赛就不需要再进行了。
(3)双人赛
每队有2组球员进行比赛,每组2名球员。其中,一人是后卫,位置在后场,负责发球和接球,他可以在基线后的任何位置发球;另一名球员是协助后卫,负责运球,他和后卫也都可在各自的位置上接球。每得1分,运球的2名球员位置就相互轮换一次,直到有一方得分超过规定数字。在比赛进行中,每方只允许有2名球员在场上,但随时可以有1名替补上场。在整场比赛中,对替补的使用没有限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