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多审美通道音乐教学的自然之美及教学策略

多审美通道音乐教学的自然之美及教学策略

时间:2023-11-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现代美学还把被人类活动改变了的自然界也称作“自然”,即“人化了的自然”。总之,自然通常是指事物按其内部的规律发展变化,不受外界干预,如人的自然本性和自然情感。黑格尔认为,自然美反映了自然事物的某些属性和特征,它是人的心灵美的一种反映。美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广大的美的领域,自然美并不是没有明确的对象,也不是没有客观标准,自然事物之美先在。与其他美事物不同的是,自然美主要表现在它的形式。

多审美通道音乐教学的自然之美及教学策略

说到自然美,首先应该对“自然”这个概念做出说明。关于“自然”的释文众多。首先,它是指非人为的“天然”。正如苏轼的诗:“自然富贵出天姿,不待金盘荐华屋。”其次是指自然界。这包含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指具有无穷多样性的一切存在物,包括人类社会在内的整个客观物质世界。这个物质世界是以自然的方式存在和变化着的,人的意识也是以自然方式发生的物质世界。狭义指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相区别的物质世界。

在对“自然”的概念有了初步了解后,“自然美”的概念也就呈现出来。自然美就是基于自然的一种美,各种自然事物呈现出的美。我们看到的蓝天白云的美、花草树木的美就是自然美。美学家赫尔德认为,“美的对象是被置于一个上升的阶梯之上的:从轮廓、颜色和声调,从光、声音到花朵、水、海洋、鸟、地上的动物到人”,任何自然的物品都有自身的美。现代美学还把被人类活动改变了的自然界也称作“自然”,即“人化了的自然”。总之,自然通常是指事物按其内部的规律发展变化,不受外界干预,如人的自然本性和自然情感

(一)自然美

关于“自然美”的论述,历史上的美学家有各自的观点,黑格尔、马克思直至当今美学家李泽厚都对自然美有着一条“人化的自然”轨迹。

1.黑格尔的自然美观点

黑格尔对自然美有过详细的论述。黑格尔认为,自然美反映了自然事物的某些属性和特征,它是人的心灵美的一种反映。“自然美只是属于心灵美的那种美的反映,它所反映的是一种不完善的形态,而按照它的实体,这种形态已包含在心灵里”。

在黑格尔美学的开篇论述中,似乎给我们留下了一个极为反感的印象,那就是黑格尔对自然美的漠视,但在他的这部《美学》著作中对自然美还是有着极高的认识和评价的。他在论及艺术美和自然美时说道:“我们可以肯定地说,艺术美高于自然美。因为艺术美是由心灵产生和再生的美,心灵和它的产品比自然和它的现象高多少,艺术美也就比自然美高多少。”的确,他确实明确地说过,我们所研究的美是科学的美、艺术的美,美需要心灵的体验。他认为,“只有心灵才是真实的,只有心灵才涵盖一切,所以一切美只有在涉及这较高境界而且由这较高境界产生出来时,才真正是美的”,“只有心灵才能把自己体现于身体,自然的东西在这里按照它的定性就只显现为心灵的表现—因而也就是显现为经过观念化的东西”。按照黑格尔的逻辑,自然不过是理念的“异化”,只有理念才是真的美的。然而,仅此就判断黑格尔否定自然美的定论未免显得有些独断。美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广大的美的领域,自然美并不是没有明确的对象,也不是没有客观标准,自然事物之美先在。

黑格尔也承认生活中的美,“美的颜色,美的天空,美的河流,化及美的花卉,美的动物,尤其是……美的人”。黑格尔不但把自然美归为了美学体系,而且对自然美表示了足够的尊重,他认为,“自然中的现实性,它不是呈现在表面上的各种形态和偶然性,而是自然界的永恒和谐,即自然界的内在本质和规律”。因此,黑格尔并没有忽视或完全否认自然美,只有以自然为理念的对立面,才有艺术美的可能,统一体才能够确立。“有生命的自然事物之所以美,既不是为它本身,也不是由它本身要显现美而创造出来的。自然美只是为其他对象而美,这就是说,为我们,为审美意识而美”。而正因为自然美的缺陷,才有艺术美的必要性,美才是“寓杂多于整一”。而只有在有机物的阶段,自然才现出灌注生气于全体各部分的“观念性统一”,因此才可以有美。黑格尔采取了美是“寓杂多于整一”的看法。由于自然美有这种缺陷,艺术美才有必要。自然界已达到“概念的特定存在”,即“现实存在上升为普遍性”,普遍性与个别性表现出统一的特征。“自然作为具体的概念和理念的感性表现时,就可以称之为美”,自然美是理念在自然的客观性之中的表现。

2.人化的自然

黑格尔的美学观点有他的历史局限性,现在我们已经认识到,自然美是以人的实践为背景,是人在欣赏自然时的一种美的感受,是一种“人化了的自然”。自然事物的自然属性是自然美的基础,没有自然事物本身的色彩、形状等自然特征,自然美就无从谈起。与其他美事物不同的是,自然美主要表现在它的形式。因为自然美的内容常常是朦胧不定,但自然美的形式却是具体的,可以直接引起美感。这也使得自然美具有丰富的联想性。而由于许多自然物的形态是各具特色且时常变化,使得人们对于自然美的欣赏也产生变化,因此自然美也具有变化性的特征。自然美是人类想象力的结果,是人赋予它的美。自然美是艺术美的基础。艺术美是人化了的自然,没有自然美这个中介,没有自然美的过渡,是不可能有艺术美的显现。自然美作为一种客观实在,是不容否定的。

具体的理想与它的外在实在协调一致。黑格尔认为有这样一个普遍原则:“人必须在周围世界里自由自在,就像在自己家里一样,他的个性必须能与自然和一切外在关系相安,才显得是自由的。”理想的环境一开始并不是由人的活动建立起来的,它对于人来说是外在的,即审美先在,而理想的艺术作品首先表现的是这种外在的自然。

艺术创作中主体与客体的协调并不满足于这种外在的自然,通过人的活动和技能把人利用外在事物而得到的满足表现为一种和谐的关系,使之显现出由人的活动而产生的统一,表现出人通过改变自然来适应他的需要的一种实践意义。人不仅与外在自然发生关系,而且人与自然还存在着一种依存关系。人用自己的学习把外在事物变成他的手段,从而来实现他的目的。“只有在人把他的心灵的定性纳入自然事物里,把他的意志贯彻到外在世界里的时候,自然事物才达到一种较大的完整性。因此,人把他的环境人化了,他显出那环境可使他得到满足,对他不能保持任何独立自在的力量。只有通过这种实现了的活动,人在他的环境里才成为对自己是现实的,才觉得那环境是他可以安居的家,不仅对一般情况如此,而且对个别事物也是如此”。“人不仅要装饰他自己和他所生活在里面的环境,而且还要在实践中利用外在事物来适应他在实践方面的需要和目的”。即人化的自然。

马克思对人化的自然也有过专门的论述。马克思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实质上是指自然界不断进入人的活动的过程,即客观世界对象化的过程。“正是通过对自然的改造,人才实际上确证自己是类的存在物。这种生产是他的能动的、类的生活。通过这种生产,自然界才表现为他的创造物和他的现实性”。人类的活动改变了自然,人化的自然是对物化自然的扬弃。

(二)多审美通道的音乐教学之自然美教学策略

多审美通道的音乐教学中也存在自然美,运用自然美的教学策略,可以使多审美通道的音乐教学循着自然美的轨迹前进。

1.多审美通道的音乐教学中的自然美

得益于前人对自然美的论述,我们对音乐教学中的自然美的形态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纵观音乐教学的历义,似乎就是一种自然美的音乐传播。当劳动时的声响激起了人们工作的热情时,当自然界的鸟鸣愉悦了人们的身心时,作为高级动物的人类自然而然地就把音乐传承下来,这就是最原始的音乐教学,也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音乐教学之自然美。(www.xing528.com)

在“学堂乐歌”这种音乐教学形式出现之前,中国的音乐教学更多的是师徒传授方式,这种音乐教学由于采用个别教学方式,学生能够直接学习到教师的“压箱底”功夫。中国的音乐及教学在吸收、表现自然现象方面尤为显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耳濡目染,自然美的音乐以及音乐教学中的自然美都跃然体现。

当今的音乐教学也存在着自然美的轨迹。孩子们在音乐课堂中的歌唱、律动、演奏等,似乎不是那么完满,与专业音乐要求相比差之深远,但由于是学生发自内心的愉悦表现,音乐教学的美就充分体现,而这种美不是受他人或外力强加,是学生音乐学习过程中自然形成的美。

“艺术只有一个任务,那就是把真实的东西,按照它在精神里的样子,按照它的整体,拿来和客观感性事物调和(统一)起来,以供感性观照”。音乐教学的自然美是需要保持和延续的。在自然美的状态中,学生获得音乐知识和技能、获得对音乐学习的乐趣,这是音乐教学的目的。音乐的传承需要我们敬畏自然美,音乐教学中的自然美是我们努力的方向。“艺术在这个领域里不仅使我们原来不认为本身具有独特性的内容重新获得它的被剥夺去的独立性,而且还能把这种原来在现实中不能长久留存,使我们惯于不单就它们本身来看的对象固定下来”。

2.基于自然美的多审美通道的音乐教学之自然美策略

多审美通道的音乐教学之自然美教学策略是基于自然美而形成的教学策略,它是指在多审美通道的音乐教学中充分运用音乐教学中的自然美特点进行教学,使孩子们在自然美的情境下进入学习之中。

(1)与音乐的背景美相结合,以“背景音乐”的自然美促进师生的情感交流

有一首歌叫《课间十分钟》,歌词是这样的:“听那丁零零的下课铃声送来十分钟,来吧,来吧,来吧,大家都来轻松轻松,让我们那疲劳的眼睛看一看蓝天,让紧张的大脑吹进清风。听那丁零零的下课铃声送来十分钟,来吧,来吧,来吧,大家都来活动活动,让我们那握笔的手指摸一摸皮球,让快活的叫喊冲出喉咙。”《课间十分钟》节奏欢快,朗朗上口,歌唱了课间十分钟的美好。对于音乐教师来说,课间十分钟是一个很好的准备时间。音乐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课间十分钟,使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进入音乐之中,这是基于课间十分钟之自然美的多审美通道的音乐教学策略。

多审美通道的音乐教学之自然美教学策略表现在上课前的背景音乐的设计。为了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音乐学习的状态,音乐教师可以课前设计与音乐教学相关背景音乐,在上课前播放。这个课间十分钟(音乐课前的十分钟)十分重要,它是音乐教师与学生交流的一个很好的机会。中学一周只有一节音乐课,小学一周也只有两节音乐课,因此每一次的音乐课都会让孩子们兴奋。课前的背景音乐营造了一个音乐的气氛,学生在音乐声中进入课堂并与音乐教师进行目光或言语的交流。在上课后,孩子们会惊喜地发现:“原来我们刚才听到的音乐与这节音乐课是有关系的,它们是密切联系在一起。”课前的背景音乐设计就是这样一种基于自然美的音乐教学策略,它对于课间十分钟来说是自然的美,对于音乐教师与孩子们的交流来说也是自然的美,这就是自然美的音乐教学策略。

(2)与音乐的结构美相结合,以直观性的自然美吸引孩子们对音乐的注意力

音乐的美是一种艺术美。音乐的美在内容,也在它的形式。而音乐的形式美实质上是一种自然美的体现。

多审美通道的音乐教学中,可以把这种乐器构造作为一种教学内容讲授,再结合教学弹奏化相应的声音。孩子们完全可以围着钢琴学习,教师边讲边示范,也可以不适时宜地让学生试一试。在这种多审美通道之自然美教学策略指引下,有关音名、唱名、音阶、半音、全音等枯燥的音乐知识会变得异常简单有趣。

(3)与音乐的声响美相结合,以标题音乐的自然美激发孩子们探索音乐的热情

音乐的起源学说之一就是“模仿自然说”,指的是音乐起源于对大自然的模仿。中国传统音乐有许多作品是模仿自然的经典事例,如唢呐曲《百鸟朝凤》,二胡曲《空山鸟语》,琵琶曲《十面埋伏》,古琴曲《流水》等。这就是为什么樵夫钟子期在荒山野地听伯牙弹琴,“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之缘由。我们从小听到的《摇篮曲》也是这样一种自然美的音乐,“月儿明、风儿静,树叶儿遮窗棂;蛐蛐儿、叫铮铮,好比那琴弦声。琴声而轻、调儿动听,摇篮轻摆动;娘的宝贝、闭上眼睛,睡的那个睡在梦中。”在母亲温情的歌声抚慰中,孩子安然入睡。

标题性的音乐中国作曲家喜爱,外国作曲家也是情有独钟。例如,德国作曲家门德尔松的无词歌《春之歌》,奥地利作曲家海顿的《惊愕交响曲》,法国作曲家比才的《阿莱城姑娘》,俄罗斯的民歌《伏尔加船夫曲》等。这些标题音乐用文字说明了作曲家的创作意图和作品思想,对作为听觉艺术的音乐来说,标题性音乐是对听觉审美感性的一种补充,它克服了音乐美的“非语义性”和“非视觉性”特点,对于孩子们理解音乐和感悟音乐有很大的帮助。多审美通道的音乐教学中,音乐教师做到与音乐的声响美相结合,以标题音乐的自然美激发孩子们探索音乐的热情,这就是多审美通道的音乐教学之自然美教学策略的体现。

综上所述,多审美通道的音乐教学之自然美教学策略并不是凭空想象,更不是胡乱编造,而是在音乐教学中实际存在的。在多审美通道的音乐教学中,自然美的特征随处可见,如果音乐教师仔细观察、冥想,会发现音乐教学中有太多的自然美存在,多审美通道的音乐教学之自然美教学策略也会更加丰富其内容,使多审美通道的音乐教学实至名归。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