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音乐教学审美通道的类型:音乐与情感

音乐教学审美通道的类型:音乐与情感

时间:2023-11-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通道类型来说,音乐教学审美通道分为单一通道、双通道以及多通道等几种类型;从感官分类来说,音乐教学审美通道有“视觉通道”“听觉通道”以及“动觉通道”等几种方式。对于多审美通道的音乐教学来说,听觉能力是音乐教学不可或缺的一种能力,听觉通道是音乐学习与欣赏最重要的通道。

音乐教学审美通道的类型:音乐与情感

音乐教学的美无处不在,音乐教学的审美通道有多条。从通道类型来说,音乐教学审美通道分为单一通道、双通道以及多通道等几种类型;从感官分类来说,音乐教学审美通道有“视觉通道”“听觉通道”以及“动觉通道”等几种方式。以下简要介绍单一通道和双通道。

(一)单一通道

单一通道是指音乐教学中师生以一种感觉器官学习和欣赏音乐,参与音乐活动的一种路径。对于音乐教学来说,音乐教师通过各种途径让学生获得音乐知识与技能,体验音乐和分享音乐,这些途径就构成了音乐教学的各种审美通道,主要是指“听觉通道”“视觉通道”以及“动觉通道”单一通道,这些单一通道是音乐审美教学最基础的一种方式。

1.听觉通道

听觉通道是指在音乐教学中运用听觉器官进行音乐学习和欣赏,参与音乐活动的一种路径。对于多审美通道的音乐教学来说,听觉能力是音乐教学不可或缺的一种能力,听觉通道是音乐学习与欣赏最重要的通道。音乐教学中我们不能想象在没有听的基础上谈论音乐教学或欣赏音乐(当然有特殊的方式可能会解决此事),即使是贝多芬,也需要借助听觉体验创作乐曲。据笔者了解,贝多芬晚年在创作《第九合唱交响曲》时已经是完全失聪的状态,但因为固定音高在他的心中已经根深蒂固,音乐作为一种心灵的呼唤跃然而出。而对于普通的中小学生来说,没有专业音乐工作者那样必备的音乐基础和条件,因此我们赖以维持音乐教学的听觉器官就显得尤为必要,这就是“听觉通道”的彰显。

(1)听觉的生理机制

听觉通道主要依赖于人的听觉器官。人之所以与地球上的其他动物不同,是因为人有一个非常发达的大脑,在人的几个感觉器官中,听觉是人赖以活动的重要器官。我们说的“听觉通道”就是指借助耳朵进行音乐欣赏的一种音乐教学形式。听觉是借助人的生理器官“耳”而生成的一种化制,当声音振动时,外部声音或音乐通过“耳”进入人的大脑,通过大脑的分析进而进入人的内心,“振动”和“刺激”是人获得听觉的最基础的形式。通过听觉通道,人们辨别接收到的声音是音乐还是噪音。我们说“听到了”,这是因为“听到”了源于物体的震动,外部的声音或音乐通过声波刺激人的耳膜。声音的大小不仅影响人的神经系统,对于人的血液循环、脉搏的跳动,甚至对人的呼吸都有一定的影响。由于人的心理作用,声音还具有了表情性的特点。一般来说,高音会使人亢奋,低音却使人悲哀,而适度的轻快的声音则使人感到舒适。对于声音来说,有噪音与乐音之分,乐音较为和谐,噪音常常造成一种紧张的心理,这也是听觉生理机制的一种反应。当然,噪音与乐音的效用只是简单的分析,实际的音乐作品中,乐音(音乐作品)可以表达人的喜怒哀乐,而有规律的噪音也是音乐的一种呈现方式,这已经被众多的音乐作品所证明。在多审美通道的音乐教学中,乐音和噪音可以有效地结合,使得音乐活动协调统一。

对于听觉来说,有许多典故。在这其中,“余音绕梁”是对声音最好的赞美,当然更多的是人对音乐的一种美好的回忆。听觉的生理机制有它的特点,而人的听觉在环境中经过适应以应付不同的声音。例如,在嘈杂的环境中,我们可能对车水马龙的现状熟视无睹,然而当夜深人静时,即使是一根细微的缝衣针落地也会使人惊起,音乐欣赏时的力度变化就是通过听觉通道辨别的最好证明。

(2)听觉的属性

对于听觉来说,科学家认为听觉有音高、音响和音色三种属性。首先是音高。它是指振动的频率。频率高的声音尖锐刺耳,如汽车的高音喇叭声;频率低的声音听起来低沉,如老牛对幼崽的呼唤。其次是音响。音响是指声音振动的幅度,声波振动的幅度大小是音响强弱的标尺。对于音乐来说,表现在力度上,通过力度(强弱)的对比,表演者对音乐作品进行二度创作,不同的优秀音乐家在表演同一个作品时给人的感受不同,就在于音乐家在表演过程中加入了自我的理解,使得音乐作品焕发出新的生命。最后是音色。音色是音乐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人的声音分为童声、男声和女声三类,器乐世界里的笛子声、二胡声、唢呐声、大提琴的声音、小号的声音、钢琴的声音等,这些都是音色的表现,各种各样的音色给音乐世界带来了缤纷色彩。

随着科技的进步,电子音乐蓬勃发展。科技人员通过电子技术创造人类不能表现出的各种音色,如合成音、宇宙音、鸟鸣声、雷电声等就是最好的证明。电子音乐的出现使得音色家族发扬光大,音乐创作也得以一个崭新的面貌出现在世人面前。当然,对于普通的中小学生来说,让他们能够识别不同乐器的音色,对音色能够有一个基础的了解是音乐教学的基本内容。

(3)音乐教学中的听觉

对于音乐教学来说,听觉是人不可缺少的功能,就犹如绘画需要一双眼睛一般。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除了眼睛这一器官,最重要的是通过语音,而听觉是语音交流的最基本条件。在任何学科教学中,倾听对于学习来说至关重要,这是听觉的最重要品质。任何学科教学,都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教师化课堂中的讲解使得学生了解知识的结构,明白知识的来龙去脉。与其他学科教学相比,音乐教学更是显得与众不同,音乐教学中的听觉需要学生更加主动,注意力更集中,便为学习音乐做好准备。

通过听觉欣赏音乐、辨析音乐,直至对音乐有很好的理解,“听觉通道”是音乐教学最重要的路径,音乐教学中的听觉不可或缺。音乐教学中的听觉是在音乐课堂这样一个环境里建立的听觉反应,音乐教学中我们常常要求学生注意聆听,学习唱歌时注意轻声学唱,演唱时注意聆听伴奏,做到能够听到自己和他人的声音。这是一种良好习惯的培养,音乐教学中听觉的培养是教学的一个重点,它对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起到基点作用。当然,听觉上的疲劳是音乐教学大忌,音乐教师需要权衡,音乐教学中给学生美好的听觉体验是重中之重。

2.视觉通道

视觉通道是指在音乐教学中运用视觉器官进行音乐学习和欣赏,参与音乐活动的一种路径。视觉是人的又一个重要的感觉器官,在人类的初级阶段,人们就学会了欣赏,发现在原始社会阶段人们用动物的骨骼做出“项链”等装饰品。当然,那时的人们由于生存是第一要义,由于知识的匮乏和理解力的缺陷,还不能感受到自然景观之美,如还不懂得欣赏美丽的花朵和自然的风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逐步懂得通过“视觉通道”学习和欣赏音乐,这已经成为共识。“眼见为实”就表明了直观性带来的收获。现代社会,视觉通道的音乐教学在音乐教育中占有一席之地。

(1)视觉的生理机制

对于一个人来说,视觉能力相当重要。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试想一个没有视觉能力的人的生活是极其痛苦的,通过视觉感受大自然的美好,通过视觉使得人与人之间建立起情感的交流。科学研究证明,人的眼睛感知的是波长在390—770 纳米间的电磁波。由于物体表面的反射及光波的作用,使我们感知到事物的不同形状。我们之所以知道太阳光有赤、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这是由于物体对色光进行了吸收和反射。因此说,人对颜色的识别是认识世界的重要能力。

视觉能力就是通过“眼睛”这样一个器官对外界做出观察的能力,“一目了然”是对视觉能力的一种肯定。在多审美通道的音乐教学中,师生通过“眼睛”的观看,了解乐器的性能,欣赏舞蹈或音乐表演。在人与人的交流中,“第一印象”就是通过“视觉通道”获得的,这也是对视觉能力的最初评价。视觉就是这样一种感知,视觉是通过感知感觉到存在。

(2)音乐教学中的视觉

音乐教学是在音乐教室完成的一种教学任务,除了多媒化,钢琴、简易打击乐器等是音乐教室最主要的装备,如果再加以音乐教室良好的环境布置,学生每一次到音乐教室都会有新鲜愉快的感受。通过视觉通道在音乐学习上的促进作用。现代媒体制作技术让音乐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风格制作音乐课件,通过音乐画面展示音乐,同时彰显着教师个性化的教学。视觉通道的音乐教学对形成音乐教师的教学风格和教学境界起着有力的支撑作用。视觉通道对于音乐教学来说十分重要,但在音乐教学中需要把握一个“度”,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选择,适合学生的才是最基本的选择。如果在音乐教学中滥用视觉艺术,将会适得其反,其结果是造成“视而不见”“熟视无睹”的尴尬局面。

另外,对于盲童来说,在缺乏视觉这样一种功能的情况下是否就丧失了学习音乐的基础呢?回答是否定的。例如,安徽民间艺人尹明山就是一位盲人笛子演奏家,他的名作《白鸟引》流传甚广;无锡盲人演奏家阿炳更是无锡的一张名片,他的胡曲《二泉映月》催人泪下,已经成为经典。中央音乐学院就招收过盲人钢琴学生,这位盲人钢琴演奏家孙岩如今活跃在国内国际乐坛,并成为 2006年度“感动中国”人物候选人,他的足迹已经遍及 30 多个国家。“用黑暗的眼睛感受音乐的光芒”,孙岩已经成为身残志坚人士的榜样。上帝关上一扇门的时候肯定会打开一扇窗。笔者参观过盲童学生的合唱表演,他们证明了盲童是可以学习音乐并能够取得好的成就。南京盲人学校“夜鸾”合唱团表演的合唱《库斯克邮车》,学校盲人音乐教师创作的《生命的颜色》一次又一次地感动着人们,感动着世界。“我们看不到红色,我们看不到蓝色。花是什么样?海是什么样?老师,您是什么样?因为有您,老师,我能感受到阳光的暖,听到夜莺歌唱,闻到茉莉芬芳……”因此,对于正常的儿童来说,音乐教师应当更多地激励学生珍惜自己明亮的眼睛,用盲人学习音乐的经历打动他们,使他们树立起学习音乐的信心。

3.动觉通道

动觉通道是指在音乐教学中运用动觉能力进行音乐学习和欣赏,参与音乐活动的一种路径。

(1)动觉的生理机制

作为一个高等动物,人的身体是可以运动的,这主要表现在点头弯腰,四肢伸展,即通过手、脚及身体的运动。通过手、脚及身体运动可以增强人的体质,消除人的疲劳,甚至通过舞蹈、律动或声势这样的身体运动使人获得美的享受。对于低幼年级的孩子来说,这种身体运动被称为“律动”,当运动发展到美学的层次时,便成为舞蹈,除了专业的舞蹈,艺术体操、冰上芭蕾等就是体育舞蹈的典范。

与视觉不同,动觉的生理机制实际上是人的肢体的一种神经控制。按照神经科学解释,最低级的神经控制中枢在人的脊髓,而最高的神经控制中枢则在人的大脑皮层,当然,中间还有不同等级的神经中枢参与其中。而音乐教学中动觉的生理机制主要体现在手、脚以及头部等部位的运动,根据不同音乐的需要,大脑发出相应的指令,使得手、脚或者头部等随着音乐运动。这种运动或是孩子们把运动作为音乐的一种响应参与其中,或者舞蹈、声势及律动根本就是音乐的一部分。

(2)音乐教学中的动觉(www.xing528.com)

音乐教学中的动觉运用广泛。从低幼年级直至初中,甚至高中阶段“动觉通道”一直伴随其中。首先是对于小学生爱动的特点,音乐教育家们设计了“律动”这样一种运动方式,让孩子在“走”(动)这样一种律动形式中分享音乐,特别是学生在律动的过程中掌握了节奏,培养了学生的节奏感。小学音乐阶段的简易打击乐器演奏也是一种很好的动觉通道表现方式,通过简单的敲击,学生认识、辨别打击乐器的形状、种类、音色以及演奏方法等。德国音乐教育家奥尔夫对此有过专门的研究,创造了一套“奥尔夫教学法”。通过节奏的训练,培养学生对声音的敏感,通过器乐(简易打击乐器)演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小学音乐课中的竖笛学习也是动觉通道的一种体现,通过学习学生逐步掌握竖笛指法,训练学生的听觉能力和思维能力。高音八孔竖笛音色明亮动听,简单易学,在小学生中深受欢迎,中音竖笛体型较长,适合初中生学习。到了小学中高年纪直至初中阶段,动觉在音乐教学中也始终占有一席之地。简单的如拍掌、跺脚,复杂的有舞蹈学习等。通过拍击节奏,学生可以进一步了解乐曲中何处运用了重复的手法,哪一句具有对比的性质。甚至视唱(识谱)时的划拍看似简单,实际上也需要经过大脑的思考和思维的转换,使得动觉通道的音乐教学内容丰富。音乐教学中的“我的编创”环节更是动觉通道表现的最佳范例。例如,在《金蛇狂舞》的片段中,师生可以做一个应答的歌唱与节奏活动,教师边唱旋律边拍节奏,学生应答拍击节奏,在活动的过程中分析、了解音乐发展的规律。

柯尔文首创的柯尔文手势是借助七种不同手势展现七个不同的音高,利用手势的高低表现出音的高低关系。柯尔文手势是音乐教学中音高、音准训练的一种非常好的身体语言。

综上所述,对于音乐教学来说,“听觉通道”“视觉通道”“动觉通道”的音乐教学缺一不可,各自在音乐教学中占有自己的位置。当然,在各种单一通道之中有所侧重,音乐教学应该以听觉为主,在“听觉通道”的基础上运用“视觉通道”或“动觉通道”等一种使得音乐教学之路意味深长。

(二)双通道

双通道是指在音乐教学中以两种感觉器官进行音乐学习和欣赏,参与音乐活动的一种方式。“听觉通道”“视觉通道”“动觉通道”以及唱歌作为音乐教学的审美通道,都是音乐教学中的单一通道。音乐教学中,唱歌作为中小学音乐教学的一个主要内容,而音乐以“听”为主。

1.边听边唱

唱歌作为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音乐教学审美通道的一个组成部分,相比较“听觉通道”“视觉通道”和“动觉通道”而言,唱歌是通过声带的振动发出声音,因此唱作为音乐教学中一种审美通道无可厚非。

(1)唱的生理机制

唱歌是通过气息振动声带而发出声音。声带在这里起着基础作用,当然也包括气息的支持。通过控制声带的技巧以及正确的呼气,可以获得良好的发音,因此谈论唱的生理机制实则是谈唱歌时声带的生理机制。唱歌时的声音是由于人的“声门”的作用而产生。人的喉部有两片薄薄的膜,由于气息的作用使得这两片膜不断靠拢挤压而产生声音,这就是声带的振动,这种有规律的振动带来的是明亮纯洁的声音。

唱歌是一种将气息动能转化为声能的一种物理作用过程,在所谓“气息丹田”的前提下,声音获得持续的流动,气息刺激声带发出声响。吸气时是“如闻花香”的感觉,呼气时进行科学的控制,就如吹蜡烛一般,烛火纹丝不动,声音却早已在空中萦绕。当然唱歌还需要借助于头腔的共鸣,不过这种要求已到象牙之塔尖,不是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主要目标。但是,唱歌时力度的处理是必要的。声音的渐强或渐弱的处理,与声带的振动息息相关,这需要肺部气息的释放与声带振动达到巧妙和完美的配合,这是声带的闭合与气息作用于声带的既矛盾又统一的直接产物。

(2)音乐教学中的歌唱

唱对于人来说太重要了。从孩子生命的第一天开始,从孩子牙牙学语开始,唱歌就一直伴随其中。没有一个孩子是不喜欢唱歌的。不论是天资如何,不论对音乐是否敏感,孩子们都会以歌唱作为一种回应并期待获得音乐教师的关注。唱歌是音乐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一节音乐课,如果没有歌声,将让人感到这不是音乐课。即使是以欣赏为主的音乐课,也需要引导孩子唱一唱音乐的主旋律。对于正常的音乐课来说,唱歌是每节课必备。可以说,唱歌支撑着音乐课堂,唱歌是音乐课堂气氛活跃的动力。

歌唱的形式有多种,如独唱、齐唱、轮唱、对唱、重唱以及合唱等。独唱是一种自我的展示,独唱时周围的同学都在倾听,会有一种众星捧月般的感觉。因此,独唱是对一个孩子最好的褒奖。当然,独唱的要求很高,音准、节奏以及音乐的表现力都需要考虑进去。有些孩子不一定达到独唱的能力,音乐教学中不可贸然地让孩子独唱。音乐教师需要事先摸清情况,在学生有把握的情况下请孩子表演。齐唱是最为常见的一种演唱形式,音乐教学中用得最多、最频繁的演唱形式就是齐唱。齐唱在社会活动中也受到一致欢迎,在体育场万人同唱的壮观场面时常可见。对于中小学生来说,齐唱让他们感觉到快乐,因为齐唱时大家是平等的,孩子们都在唱,都是在尽情歌唱。轮唱也是孩子们喜欢的一种演唱形式。与齐唱相比,轮唱此起彼伏,更能够让孩子们兴奋。这种演唱形式在群众性歌唱中也较为常见,著名的大合唱《黄河大合唱》中的《保卫黄河》就用了这样一种演唱形式。如今,《黄河大合唱》已经成为经典。对唱是指两个人或两组人对答式的演唱。由于是一问一答的演唱形式,往往更能够引起听众的兴趣。《黄河大合唱》中的《河边对口曲》就是这样一首对唱歌曲,通过张老二与王老心的对答式演唱,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重唱是指两个或两组及以上的人演唱不同声部的一种歌唱形式。根据人声的分类和人数的多少,可以分成二重唱、三重唱、四重唱,以及男声四重唱、女声二重唱等形式。一般来说,重唱的每个声部只应该是一个人,但现在也有双二重唱等重唱形式出现。重唱的要求甚高,需要在具备一定的音乐素养基础上才能实施,重唱表现出的美也极具震撼。合唱是演唱的最高形式,它具备以下两个特点:一是人数众多;二是声部完备。一般的合唱团都需要有四个声部,大型的合唱表演甚至出现六个、八个声部的情况。当然,对于普通的中小学生来说,两个声部的合唱学习即可。“零起点合唱”是一种更简单的合唱形式,它的声部要求更低,二声部的旋律更加简化。作为一种创新已经获得认可,它是运用简单的二声部作为支撑,使歌唱获得一种和声效果。

唱歌时避免喊唱是歌唱教学中的第一要旨,要让学生学会歌唱,学会倾听;要让学生意识到轻声歌唱可能会收到更好的效果,如音变得准了,节奏正确了,接下来的力度处理就相对容易多了,然后就会发现唱得动听了,美也就表现出来了。

没有一个孩子不喜欢歌唱。从 20 世纪 50 年代的《小兔儿乖乖》到 20 世纪90 年代的《世上只有妈妈好》,在歌声中开始他们每一天的新生活。孩子的第一任音乐教师是他们的爸爸妈妈,然后是他们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到了幼儿园,才正式有幼儿老师接过“交接棒”。在没有专任音乐教师之前,孩子们的音乐教育是随意性的,随时随地,任意选曲。只要孩子能够唱出,哪怕是一句歌词,都会得到进一步的鼓励。因此,孩子的音乐(歌唱)能力是在鼓励声中成长。这也造成了一个很不好的习惯,那就是几乎所有的孩子都是只顾着“唱”,忘记了“听”。孩子们在唱歌时比的是谁的嗓门大,至于是否好听,他们根本没有关注过,而且因为长辈对音乐(歌曲)的辨别能力有限,使得《老鼠爱大米》等类似的不适宜儿童演唱的歌曲也侵入了儿童的心灵。

2.载歌载舞

“边唱边跳”是学生最喜欢的一种音乐表演形式,在“唱”会歌曲的基础上,加入简易的舞蹈动作。例如,学唱歌曲《其多列》后,在唱歌时加入哈尼族舞蹈动作;唱会歌曲《青藏高原》后加入西藏的舞蹈动作。一边唱歌一边舞蹈,载歌载舞,乐在其中。“唱”和“动觉通道”(跳舞)作为两种单一通道也就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学生由于没有舞蹈的基础,舞蹈动作很可能十分幼稚,动作不能完全到位,但我们不能以成人的标准甚至是专业舞蹈的标准要求学生,只要孩子是快乐的,其余的几乎都可以忽略不计。

音乐教学中的“唱”和“动觉通道”两种单一审美通道的结合还体现在“律动”中,之所以是律动是因它对低年级的学生而言。对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可能还谈不上舞蹈,跟着音乐动起来是音乐教学中最实际可行的办法,这就是律动。律动的要求不高,可以坐在座位上完成,可以站起来律动,可以走出来进行;可以是点头,可以是拍手、跺脚,可以是捻指、拍肩,只要是身体部位的运动都是“律动”。当孩子律动时,他们的兴奋点大多集中在“动”这方面,因此“唱”往往在无意中被弱化。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我们需要提醒学生,做到“唱”和“动”的二者平衡。基于此,律动前音乐教师的示范是十分必要的。教师需要简单的动作示范教学,使学生很快就能够掌握动作,当律动动作在学生稍做努力就可学会的情况下,学生的律动兴致会被很好地激发,接下来的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律动对学生掌握节奏帮助很大,二拍子、三拍子以及四拍子的节奏是不同的,四分音符、附点音符及切分音的节奏也是不一样的,这些节奏的掌握通过简单的律动就能够使孩子们很快地理解并掌握。模仿、探索、创造、表演,律动对孩子们的帮助起着很大的推动作用。

3.边听边跳

边唱边跳(载歌载舞)是“唱”与“动觉”双通道音乐审美教学,此外,边听边跳的“听觉通道”与“动觉通道”作为双通道的音乐审美教学也实际存在。例如,《兔子舞》就是一个经典的边听边跳的双通道音乐审美教学的实例。兔子舞音乐 rabbit dance 是一首英文歌曲,孩子们排成一个纵队手扶着肩跟着音乐向前运动,或是用手指模仿小兔子耳朵向前跳跃,简单实用的动作使得《兔子舞》成为深受学生喜爱的一个音乐律动游戏。

边听边跳看起来容易,实际音乐教学中还是需要教师具有一定的组织能力。首先,强调学生注意聆听,在熟悉音乐的前提下才可能进行下一步的律动。其次,律动不是盲目运动,而是跟着音乐做有规律的运动。律动虽然简单,但还是需要对律动的动作做一些必要的分解练习,使学生对每一小节甚至是每一拍的动作都做到心中有数。最后,需要强调律动时的纪律性,要求学生服从命令听指挥,只有团结一致,只有具备了集体的观念,律动游戏才可能得到有效的开展。

4.边唱边奏

边唱边奏也是一种双通道的音乐审美教学,是指“唱”与“动觉通道”(奏)的有机结合。边唱边奏也是音乐教学中经常出现的情况,包含边唱歌边演奏旋律乐器和边唱歌边演奏打击乐器等形式。边唱边演奏乐器也分为多种。如边拉(二胡)边唱,边弹(钢琴、琵琶、古等)边唱,这种形式即为自拉自唱(当然也有教师弹学生唱的情况)、自弹自唱(华彦钧的表演就是这种形式),既可以由一个人完成;也可以由多人分组完成。

边唱边奏打击乐器也是现实中存在的。学生一边敲击节奏乐器一边歌唱,在唱的同时打击乐器作为一种伴奏形式起到伴奏的效果。这种双通道的音乐审美教学类似于过去的“琴书”“京韵大鼓”或者是“莲花落”等说唱形式,既可以是以唱为主,也可以是以奏为先,或者是取得二者的平衡。

从小学三年级到初中阶段有器乐(竖笛)演奏,边唱边奏在这里更多的是指一部分学生演唱,另一部分学生用击打乐器伴奏。不论吹的好的,吹的一般的,都能在合奏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课堂中可以让学生吹奏两声部的乐曲,如《念故乡》《送情郎》《故乡的亲人》等并加入歌唱,使竖笛演奏和歌唱成为审美感知和审美发现的源泉。

综上所述,双通道的音乐审美教学是建立在单一通道基础上的音乐审美教学,在实际教学时根据需要各有侧重。不论是边听边唱、载歌载舞、边听边跳或者边唱边奏,都是学生喜爱的音乐活动。音乐教师也会根据自己的特长,或是在边听边唱方面下功夫,或是让学生载歌载舞、边听边跳,或是边听边奏,把课堂当作一个音乐表演的场所。只要是为着学生的乐趣着想,双通道的音乐审美教学之路就会越走越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