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蕴藏于教科书的每一章节、每一幅配图乃至每一个细节设计之中,音乐课程的特殊性又给这几项资源提供了优越的生存条件和广阔的拓展空间,但是要想客观地分析教材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内容,就需要根据教材的编写进行分析,精炼出有价值的研究对象。
(二)音乐教材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内容汇总
据相关调查研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人音版音乐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占比例最大的是情感类,其次是态度类,最后是价值观类,其比例分别为 53%、26%、21%。形成这一结果的原因首先是由音乐课程的性质决定的,音乐的本质功能是审美,音乐课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学生在学习音乐、聆听音乐的同时感受体会到蕴藏于音乐音响中的丰富情感和美的感受,从而对音乐所要表达的情感产生共鸣,达到陶冶情操、开发智力的作用,以及产生好、恶、美、丑的情感体验。因此,在初中义务教育音乐教科书中,情感一类因素所占比例最高。从整体上来说,人音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从情感到态度到价值观的比例分配符合人的认知规律。
(三)音乐教材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内容分类解析
在人音版音乐义务教育教科书中,七—九年级的五本教科书中每一章节的知识点和内容都不尽相同,所以每一章节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内容也各有不同。笔者对义务教育初中音乐教科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内容进行了梳理研究。
1.培养学生音乐兴趣,养成终身学习音乐的意愿
在人音版义务教育音乐教科书中,每一单元的内容设计都以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提高学生对于音乐的审美能力为宗旨。首先,单从演唱方面来讲,每一单元的第一节都是由一到两首演唱曲目组成,这些曲目在旋律、内容的选择上都相当贴近现实生活。从音调来看,五本教材中 C 调演唱歌曲有《大海啊故乡》等八首,D 调有《摇篮曲》等五首,F 调有《歌唱美丽的家乡》等三首,G 调有《彩色的中国》等十首,降 B 调《前门情思大碗茶》等三首,降 A 调是《我和你》。处于变声期的初中学生的音域不是很宽,这些歌曲的声区选择基本符合初中学生目前的嗓音条件,易于学生学唱。从旋律上看,这些歌曲都在日常生活中出现频次普遍较高,学生对于旋律早已有了初步的印象,所以在学唱的过程中更加易于上口。学生很容易对这些演唱歌曲的“易学”而产生“好学”的兴趣。其次,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渐养成良好的音乐审美能力,形成正确的音乐价值观,从而能够分辨出真正有价值的值得学习和传承的音乐。最后,音乐的本身就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音乐的审美教育中除了“化障感人”“潜移默化”,第三个特点就是音乐的“寓教于乐”。所谓寓教于乐,就是学生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不仅可以通过欣赏音乐、演唱歌曲来满足精神上的审美需求,还可以通过对于音乐活动的亲身参与,身心上得到极大的放松。
2.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人音版教材中这一类型的内容可以起到陶冶情操、振奋精神、端正生活态度的重要作用。例如,八年级下册的《梁山伯与祝英台》以小提琴协奏曲的形式向学生阐述了梁山伯与祝英台忠贞不渝的情谊,以及我国古代闭塞、封建的传统观念下对于人性的抑制。这首乐曲由引子部分运用 G 大调活跃且充满动力的调性特征引出主部的主题,通过和谐、优美的旋律,让学生仿佛沉浸在鸟语花香一般的和谐氛围中,随着主题的推进,由活泼的小快板来表达梁山伯和祝英台二人草桥结盟与长亭惜别的惺惺相惜之情;随着音乐主题的发展,在展开部将英台哭灵控诉活灵活现的严厉感和悲恸感展现在学生面前;最终由再现部优雅抒情的旋律表现出二人最终化蝶比翼双飞的结局。这首乐曲中蕴含着勇于反抗不公、敢于追求真善美等丰富的情感内涵,对于学生来讲是一场情感和音乐听觉的盛宴。
又如,八年级下册的第一单元《我们是冠军》,这首歌曲运用降 A 大调调性中坚定有力、充满气势的调性特化配以激昂、亢奋的歌词,反复重复“我们是冠军”在学生的潜意识里灌输自信、积极、勇于夺冠的生活态度;九年级上册的《念故乡》,当今的初中生大部分都生活在优越的生活环境当中,没有背井离乡、颠沛流离远离家乡的经历,亦不能体会到思乡之苦,《念故乡》这首歌曲通过婉转深情的旋律和情真意切的歌词,将作曲家对于故乡的赞美和向往思念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仿佛带领学生亲身体验了思念故乡的难舍之情;八年级上册的《七子之歌—澳门》充满了爱国主义情怀和保卫祖国领土统一的情感,让学生虽未亲身经历过被帝国主义侵略的那段丧权辱国的历史,却在情感上跟随作词家闻一多先生和作曲家李海鹰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当时祖国分裂、两岸人民对祖国统一的渴望之情,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www.xing528.com)
3.培养学生形成集体主义精神,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例如,人音版音乐教材七年级上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利用 G 大调独有的动力特性结合进行曲坚定有力和刚健雄劲等特点,将中华人民面对侵略者残暴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将我国革命烈士奋力抗战的壮观形象展现在学生面前。进行曲的曲式特点使其本身就蕴含着团结一致、激发士气的能量,能使学生在受到极大感染的同时,形成热爱祖国,勇于献身祖国、团结一致肩负起祖国的希望,为祖国的复兴而奋斗的爱国热情。此类型歌曲还有《船工号子》《走向复兴》等。
还有通过对祖国秀美山川的赞美来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的音乐,如七年级下册的《无锡景》中以当地的风景作为配图,展现了江苏地区的秀美风景。歌词中对于无锡地区美景的描述再结合婉转秀气的曲调,犹如带领学生身临其境般感受当地的风情,这种身历其境感源于小调式,它具有流畅细腻、富于变化的旋律特点,以及为拓展音乐结构、加强情感而使用的衬字、衬句。这种类型的音乐在教材中还有《沂蒙山小调》《天边》等。诸如此类赞美祖国人文、历史的歌曲,通过不同的曲式、节奏、旋律、歌词等内容向学生传输着相同的情感—热爱祖国。如七年级上册的《伏尔加船夫曲》中对于纤夫齐心合力拉纤的描写展现了团结一心的巨大能量。乐句中休止符的运用将纤夫在用力拉纤过程中的呼吸停顿表现得淋漓尽致,学生可以通过模唱体会到纤夫们齐心协力拉纤时的气息及施力的节奏。这类型的歌曲还有《杵歌》等,都是通过让学生感受“团结的力量大”来培养学生树立集体主义精神。同样培养学生养成集体主义合作精神的,还有单元中的“学习评价”部分,如九年级上册中学习评价:“让学生分组演唱歌曲《念故乡》,在相互评议之后,投票选出最佳的演出组合。”学生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在音乐实践的活动中养成善于合作、宽容理解的集体主义意识。
4.提升音乐审美力,完善人格,陶冶情操
这一类型的内容,对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有着积极的引导性作用。通常,这些作品都蕴藏着丰富的思想和哲理,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历史现象。学生在全身心的审美过程中自由自愿地、不知不觉地受到教育,这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是美育最为重要的功能之一。
例如,九年级上册《让世界充满爱》的旋律虽简单,但温暖的 D 大调对于情感的抨击作用却丝毫不减,朴实无华的歌词反复传达着“我们同是一家人,同甘苦、共患难,共同期待美好明天”的情感内涵,引导学生树立关爱他人、勇于奉献的精神;七年级上册《军民大生产》通过欢快的节奏和热情亢奋的旋律描述了劳动者热爱劳动、勤劳致富,在潜移默化中向学生传递了要勤劳实干、团结协作的价值观;九年级上册《绣红旗》向学生展现了革命先辈“为共产主义而奋斗”崇高的人生信仰,整曲节奏适中,运用降 B 大调温暖的特性犹如革命英豪含泪叙述往事的同时,又对革命美好的未来充满着希望。这些音乐作品都向学生传达了要珍惜当下美好生活、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信息。学生在对这种类型音乐作品中思想内涵、情绪表达及人文性的理解与体会,提高对于音乐的评价,形成正确的审美能力,能够独立鉴别并接受音乐中高尚情操的陶冶。
首先,人音版音乐教材选取了我国大量民族民间音乐,让学生了解我国悠久璀璨的民族文化,提升学生对于民族音乐的热爱,培养学生对于民族音乐的审美能力,尊重民间艺术,形成保护并传承民族民间艺术的意识。例如,九年级上册《歌唱美丽的家乡》描述了苗族人民热爱家乡、勤劳洒脱、热情奔放的民族特征。这一点学生可以通过苗族高亢激昂的音调、起伏悠扬的旋律、自由宽广的节奏特征进行充分的感受。又如,七年级上册《牧歌》描绘了蓝天、白云、羊群以及人在辽阔的草原上和谐共处的场景,体现了蒙古族的草原文化和蒙古族人民对于草原的深情。草原是舒展的、广袤无垠的,所以草原的歌曲也有着相同的特点,学生可以通过长调悠扬的旋律、自由舒展的节奏来充分感受草原人民对于这片辽阔土地的热爱。以上这种对于民族文化的情感体验是文字或图片等形式所不能表达的。这类型的音乐在教材中还有《银杯》《彝族舞曲》等。
其次,音乐没有国籍,有国籍的是音乐家。人音版教材中通过不同国家音乐文化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与认识音乐形式和外国音乐形式的多元化,培养其形成全球意识和开放的世界观。例如,七年级上册的英国民歌《友谊地久天长》,歌词对于友谊情真意切的描述加上 F 大调隐隐的悲伤,透露出词曲作家对往日友情的回忆和对友谊地久天长的美好愿景。又如,加拿大民歌《红河谷》、墨西哥民歌《拉库卡拉查》等国外民间歌曲在向学生传递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同时,让学生在体会世界文化源远流长的同时形成全球化的民族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