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看秦汉时期的音乐教育,汉武帝时期设立“乐府”为中央音乐官署,其职能有以下三个:一是管理宗教音乐;二是采集民间歌曲;三是培育乐工。可以说,汉“乐府”是当时身兼三职的中央音乐教育结构,其采集到的地方民歌138 首,统称为“乐府民歌”,后被宋人郭茂倩保存在《乐府诗集》的“鼓吹歌辞”“相和歌辞”“杂曲歌辞”之中,历代都是乐教遵从的教材典范。在郭茂倩收录的《乐府诗集》205 首琴歌中,其中以“操”为名的琴曲有 26 首,以“引”为名的琴曲有 11 题,以“怨”为名的有 3 题,以“畅”为题有 1 篇,以“吟”为名有 1 题,以“弄”为题有 5 首……从这些以“操”“引”“弄”的标题命名的内涵和后发的意义来看,其标题的情感性可谓浓烈。据《琴论》的解释:“和乐而作,命之曰畅,言达则兼济天下而美畅其道也。忧愁而作,命之曰操,言穷则独善其身而不失其操也。引者,进德修业,申达之名也。弄者,情性和畅,宽泰之名也。”该观点以情为主线,咏“兼济天下”之志,称为“畅”;抒内心穷苦忧愁,独善其身而矢志不渝,称为“操”;以“引”为名,则提倡修身立业,明达志向之品行,而感慨情性和畅的称为“弄”。在琴曲《湘妃怨》中,其歌辞书写了舜二妃娥皇、女英随舜南巡不返,舜死于苍梧,二妃死于湘江之事,却含蓄蕴藉、忧思激切,都明确地以怨情为歌题。可以说,在“汉乐府”宣扬的音乐教育思想中,以情感为端、为媒介而宣扬儒家的道德观,表现高尚的人格形象是当时音乐教育诗性思维的一大特色。在《乐府诗集》卷五十九引《琴书》曰:“蔡邕性沉厚,雅好琴道。嘉平初,入青溪访鬼谷先生,所居山有五曲:一曲制一弄,山之东曲,常有仙人游,故作《游春》;南曲有涧,冬夏常绿,故曰《绿水》;中曲即鬼谷先生旧所居也,深邃岑寂,故作《幽居》;北曲高岩,猿鸟所集,感物愁坐,故作《坐愁》;西曲灌水吟秋,故作《秋思》。”琴曲久远,后人只有凭借歌辞以及对歌辞的评价去找寻那些寄托于自然胜景和山水之间的悲哀、苦闷、怅惘的乐人情怀。后人朱长文研究汉时的“音乐教本”《乐府诗集》时,留下了“邕嘉平中、尝谒鬼谷先生不遇……余以为不然,伯喈所以寓其哀思者,盖在此五曲,特假物以名之耳”的感叹!
如果说,从《乐府诗集》记载的对乐曲的评价还不足以证明当时的乐教与情感的血缘关系,那么在《乐府诗集》中收录的《采薇操》、蔡琰的《胡笳十八拍》等歌辞则从曲名、内容、体裁上都表现出“情”“兴”与“乐教”不可分割的关系。蔡琰的《胡笳十八拍》,全曲逐层倾诉蔡琰被掳、思乡、别子、归汉等一系列坎坷遭遇,曲调哀婉凄切,深刻感人。以蔡琰的《胡笳十八拍》为题材的琴曲历朝历代都有不少,如唐初《乌斯木兰》曲目中的“胡笳调”、明初《神奇秘谱》中的《大胡笳》《小胡笳》《澄鉴堂》谱系中的“胡笳十八拍”……从历代的琴曲奏法上来看,都有推陈出新,但一直未曾改变的、历代为琴人所敬仰、感叹的还是那种千年不去的情感,难怪张篙老在听文天祥所奏《胡笳十八拍》时,所作《赠水云》曰:“怊怅悲愤,恩怨昵昵,多少情,尽寄《胡笳十八拍》!”夏天民《赠琴士汪水云》亦云:“拍拍《胡笳》中音节,燕山孤垒心石铁……嵇康乐市计仍拙,《广陵》一散何尝绝。”(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