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音乐与情感:感官和生理刺激的反应

音乐与情感:感官和生理刺激的反应

时间:2023-11-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趋悦避痛”的反应音乐作用于人的听觉器官,人对此做出是否悦耳的判断。音乐于人而言是一种刺激物,无形地刺激人对之做出一定的生理和心理反应。音乐刺激人的感官和身体的运动,调节人的身体机能和情绪性神经,进而形成相应的情绪反应。即同一音乐对人的每一次刺激会产生相似的情感和生理反应。音乐作用于人的听觉器官,引发生理运动的感官,产生与内在情感相和的节奏,进而产生审美愉快。

音乐与情感:感官和生理刺激的反应

(一)“趋悦避痛”的反应

音乐作用于人的听觉器官,人对此做出是否悦耳的判断。人的听觉器官对客观影响做出知觉反应,产生一定的主观体验。这种体验是建立在生理刺激的基础上的,个体间产生差异性的生理表现和情感体验。

音乐于人而言是一种刺激物,无形地刺激人对之做出一定的生理和心理反应。刺激物的直接刺激使人在生理上进入应激的状态,从而激活情绪并做出相应的反应,引起情绪反应,并由此形成对这种情绪和相关感官的联动。刺激物使人的生理进入舒适、满足的状态,在情绪和感官上表现出愉悦的状态,甚至产生一种快感、美感。若是刺激物使生理进入一种不适、抑郁的状态,则会相反,产生一种不快反应,乃至出现痛感。趋利避害是人的本能,在情绪上表现为“趋悦避痛”情绪机制,即趋向愉悦的情绪状态,逃避不快的情绪状态。

音乐刺激人的感官和身体的运动,调节人的身体机能和情绪性神经,进而形成相应的情绪反应。因此,人在生理上可以从音乐中感受到愉悦或者不快。基于“趋悦避痛”的本能,人在对音乐的欣赏上会倾向获得愉悦感受的反应。而音乐主要通过声音中的旋律、音调等刺激人的感官。节奏会引起人的生理节奏和心理节奏有规律的变化,产生和谐感。一般而言,旋律起伏大、节奏短快的音乐会加速人的生理节奏,使人产生兴奋、高扬、欢快等情绪,生理上会产生较明显的感官表现和身体表现。如门德尔松的《春之歌》轻快浪漫的旋律使听众产生一种轻扬的感受,身体也不由自主地产生跟着旋律跳转的冲动;贝多芬《致爱丽丝》的第一插部,明朗、活泼的旋律引发听众的欢乐情绪,整个人不禁想跟着旋律飞扬。而旋律缓和、节奏长慢的音乐会趋于与人的生理常态同步或者平复人的非常态反应,产生忧伤、痛苦或者平静等的情绪,生理上的表现会相对隐性、微弱。如巴赫《B 小调弥撒》的“垂怜经”部分,缓沉的旋律似无形的手在轻抚听众,听众感受到一种柔和、宁静,身心随之放松,进入一种安静的状态。音乐的刺激要在一定的合理范围内,逼近人的生理限度的声音容易引起强烈的排斥反应,超出听觉范围的声音则会产生无反应效果,人都无法与之共振或深入其中感受。例如,一些追求极限的实验音乐,无序的音波与音高等混乱了人的情绪反应,使人容易产生惊恐、厌恶等情绪,身体上可能会出现抗拒表现。

同一音乐对人的刺激在生理上是相似的,但人对该音乐的反应是不会重复的。即同一音乐对人的每一次刺激会产生相似的情感和生理反应。在非首次接触音乐的时候,人对该音乐的刺激记忆自发启动,产生相关的情感预判并重现记忆情感,当下刺激产生刺激反应与记忆反应交融,又一次产生情绪反应。若是刺激强度不够的话,记忆情感在强度上会降低,现时情绪的强度也会随之降低,甚至产生相反的情绪。例如,喜多郎的《宋家王朝》会使听众产生悲壮的情绪,在听过一次之后,人对该曲的情绪记忆就是类似“悲壮”的情绪。再次听到非常态(如音调过高、旋律过快、配器错位)演奏的该曲时,悲壮情绪会减弱,甚至会产生相反的情绪。人从音乐中获得情感体验是以一定的刺激为前提的,并且记忆性的情感会对音乐做出预判、干预,加入新一轮的情感体验。

我们通常用描述人类行为的措辞描写音乐:“它是活泼轻快的,缓慢拖延的,精力充沛的,没精打采的等。”音乐刺激给人带来的不同情绪会以不同的表情、行为反映出来,产生一种音乐如人一般的性格情感表象。很多听众会根据音乐性格做出欣赏选择,产生情感预判。当然,音乐的性格如人一样,是会发生变化的。人容易对同生理节律、心理感受力相对的音乐产生知觉定式,也容易做出与音乐性格“同形”的反应。音乐作用于人的听觉器官,引发生理运动的感官,产生与内在情感相和的节奏,进而产生审美愉快。

(二)音乐顺应情感需要产生的效果

情感是与情绪有关的神经生理上的反应,也是以原初的生理性情绪为基础的反应。无论是情感还是情绪,都是短暂的、私密的、变化的,只能借助某种形式来完成表达或保存,如文学舞蹈、音乐。文学是通过文字的语义性描绘来表达情绪或情感的反应;舞蹈是在生理节奏上刺激产生相应的情绪成分,在形象上给以视觉冲击并唤起人的记忆;音乐则是在声音中寻找与情绪反应契合的节奏,旋律表现情绪反应。

人被音乐刺激后,相关神经做出一定的情绪反应并被记忆。也就是说,人可以依据此种情绪反应找到对应的音乐刺激,然后用这种音乐表达、记录此种情绪反应。音乐创作者也正是这样做的。音乐创作者用一些对应的音乐形式表现一些情绪、情感。他们会根据自己的情绪反应,在这种情绪相应的音乐形式中建构完成。在音乐创作者眼中,不同的情绪反应需要用相应的音乐形式表达,但这些音乐形式并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如情绪反应一般以多样化来表现。例如,表示悲伤的情感,可以用歌词表示,可以用萨克斯轻柔忧伤的声响表示,也可以用慢而不断的琵琶声表示。长此以往,一些音乐元素被赋予了情感的印记,如用小提琴表现细腻的情感,用铜管乐表现雄壮的情感,用小号表现豪迈情感等。乐器音色所表现的情感并不会是单一不变的,如琵琶音“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可使人“如听仙乐耳暂明”。节奏、和声、力度、曲式等其他音乐元素也可能会被赋予情感印记。创作者巧妙地运用这些音乐元素构成一个流畅的情绪表达模式。因为人的生理构造是相似的,对情绪反应也是相似的,所以表达一类情感的音乐极有可能会是一个类型的,如用快速音乐表现激动欢快的情感,用慢速、平稳的音乐表现柔美的情感。李斯特也说过:“在纯音乐中感情的体现并不通过思想,它能够不求助于任何推理形式而复制出任何内心运动来。”无论如何,音乐创作者的情感就在音乐的结构之中,他用音乐形式表达这种情感。

音乐是最直接表达情感的艺术形式。在音乐中,音乐创作者是在音乐形式中直接表达情感,而听众是根据自己的情感表达对音乐做出选择以此表达情感或产生情感共鸣,或者因为音乐产生某种情感表达。音乐中的情感与听众的情感是共通的,听众的情感在音乐中强化、削弱或者转变。音乐因为自身的情感成分而被听众出于需要选择,也就是说,听众对音乐有明确的情感要求。听众的情感要与音乐中的情感(即创作者的情感)产生“同形”反应,在生理和情感产生相似的体验,然后用这种音乐表达这种情感。如果一个人买彩票中大奖,心底满是兴奋。一般而言,他会选择欢快、喜庆的音乐表达这种情感,相比二胡曲《汉宫秋月》,它会更倾向选择笛子独奏曲《喜相逢》。《琵琶行》中的“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也正是这个的写照。(www.xing528.com)

在对音乐中的情感和自己的情感发展都没有预判的情况下,听众在音乐刺激中产生某种情感表达。理论上,音乐刺激产生的情感反应就是听众的情感反应,但是这种情感反应的形成会受到情感记忆或当下的情绪干预。人的情绪反应不是单一的,是多种情绪同时作用的,只有最强烈的情绪才会被显现出来。因为人的情感记忆会自动地驱使感官和生理在音乐上倾向记忆情绪,而当下的情绪也会自发催促感知音乐中能描摹现下情绪的部分。如此之下,最终形成的情感表达是听众在音乐中多种情绪作用融合后产生的强烈情绪反应。例如,海顿的《时钟》第一乐章,它先是舒缓的序曲,紧接着是欢快的快板,这一乐章充满着开朗和欢快。理论上听众会顺应音乐的节奏产生欢悦的情绪反应,但是如果某个听众处于抑郁不安状态,在两种情绪交织之下,哪种情绪占主导地位便是对该音乐的显性情绪反应。

因为音乐的不确定性、个人的感知和情感体验的不一样,所以创作者在音乐中的情感表达不是唯一的,而是创作音乐时的情感表达。听众在已成形的音乐形式中,获得刺激也是不一样的,加之个人情感体验的不同,丰富听众对音乐的生理、情感体验。这些不一样都是变数,会引发不一样的情感体验。用音乐表达相似的情感是因为音乐给以相似的刺激产生相似的情绪反应和生理反应,在某个程度上达成共识且获得共通的体验。例如,贝多芬的《波拿巴》是献给拿破仑的法国革命赞歌,是对英雄的崇敬和讴歌,其中也贯穿了贝多芬对法国人道主义的理想化情感。乐曲用快慢板的巧妙转变表达严肃而欢乐的旋律,抒发其深沉、真挚的感情。贝多芬用浪漫主义气息强烈的《波拿巴》表达对热烈的情感的抒发。而后因为拿破仑称帝,与贝多芬的初衷相悖,他用“英雄交响曲”取代了“波拿巴”,也就是如今的《英雄交响曲》。音乐的情感表达被扩大化,由此可见,音乐中的情感是有变化的。听众听到这首曲子时会被它感染,心生澎湃的崇敬之情。这种情感不是《英雄交响曲》引起的情绪反应与听众的其他认识带动的情绪记忆、情绪氛围等因素的结合体。这种情感与音乐中的情感是有重合的,因而也生知音感。

默赛尔说:“音乐的本质价值在于影响人的情感。”它主要表现为音乐参与者感性上的直接体验。不管是音乐创作者还是听众,音乐体验都在他们音乐活动中占据了重要地位。例如,如泣如诉的音乐中蕴藏着创作者的悲哀之感,听众的凄凉之情也会不由自主地涌起;跳跃快速的音乐中,欢乐、喜悦既是创作者也是听众的。音乐中的情感体验具有一种真切和直接的性质。

(三)以情绪调控为主的音乐治疗

人类很早就认识到音乐对人有治疗作用,已经产生了音乐治疗的学科。音乐与人体产生有益的共振,对相应的器官产生兴奋或抑制,调整生理、情绪节律,使人体机能处于和谐有序的状态,所以人类把音乐引进治疗行列。

在两千多年前“五音疗疾”的说法已经出现在《黄帝内经》中。《辟经音辨》中也有“乐,治也”之说,明确了音乐可作为治疗方法。古埃及有“音乐为人类灵魂妙药”的记载,而犹太经亦传大卫曾为萨罗王弹琴驱除忧郁症的事。音乐用于战争中伤员的心理治疗在二战时迅速被推广。佛罗茨拉夫音乐治疗所为患忧郁症的病人准备轻快而热烈的音乐,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对于某些特殊病人而言,音乐有特殊的作用,它为他们提供了新的情感表达渠道,可以恢复他们的意识。霍杰斯在《音乐心理学手册》中展示了音乐可以引发人类的情绪反应的成果。其中主要的论题有以下三个:一是从音乐客体的角度研究—音乐刺激结构因素与情绪反应的关系,如速度、力度、旋法、节奏、和声、音色、音区等于不同情绪的相关性,单一音乐元素还是争议结构元素可以对情绪起作用。二是从听赏主体的角度—其训练程度、性别、社会阶层的个性特征对音乐情绪反应的影响,主体的心境,对音乐的熟悉程度对情绪体验的影响等。三是音乐对特定情绪的影响,如音乐对焦虑、唤醒、紧张等情绪的作用。音乐对情绪的双向调节作用,一方面,可缓和人们的紧张状态,使之放松,恢复内稳态;另一方面,在人们疲惫、涣散或情绪低落时,音乐又可以使之兴奋振作,精神焕发。音乐可以调节人的情绪状态的强度、程度和持续长度。总而言之,音乐对人的情绪有调节作用。音乐可以诱导人们释放积极性的情绪,也可以减弱、宣泄消极性情绪并使之向积极情绪转化。所以,不是悲伤的音乐诱发悲伤的情绪,而是悲伤的音乐诱发了人们的情绪记忆,激发同理心和同情心。它在情感上的共鸣分担了悲伤,给以人安慰。对于患健忘症的老年人,让他们听自己年轻时代的音乐,可以唤起他们对此的情绪反应和情感记忆,从而回想起过去的记忆,进而振作意识,激起他们对生活的趣味。音乐是作用于听觉器官的,只要听觉系统不缺损,都不影响人们对音乐的感受、理解。一些有听觉系统残缺外的生理残疾人一般都会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音乐可以使他们与常人站在同一起点上,共同欣赏音乐,从音乐中获得满足与自尊感,逐渐树立自信,对于他们的身心都有改善作用。处于情绪、状态不佳的听众想要摆脱这种状况,选择与此不同或者相反的音乐,可能会有一定的效果,但不排除会出现与预期相悖的效果。因为不同或者相反的音乐刺激过强的话,可能会激化原有情绪的作用,加剧该情绪的反应。高天在《音乐治疗导论》中也指出:“治疗师并不是简单地给被治疗者播放一些轻松美妙的音乐,让痛苦的情绪获得缓解。相反,音乐治疗师会大量使用抑郁、悲伤、痛苦、愤怒和充满矛盾情感的音乐来激发他的各种体验。当消极的情绪发泄到一定程度时,人的内心深处的积极的力量就会开始抬头。”

音乐可以对人的情绪产生激发或者抑制的作用,而且会因此刺激作用于人的生理机能。无论是自发的治疗还是他者实施的音乐治疗,都是根据被治疗者的心理特点和情绪反应选择音乐,营造音乐氛围,通过音乐调节其原有的情绪反应,刺激生理对情绪做出反应。音乐还可丰富人们的情绪体验,强化对各种情绪的承受力。音乐就如同一位出色的疗伤专家,发掘我们的潜意识,让我们清楚地看见自己的内心世界,调整自我适应现实。

音乐刺激人的生理器官对音乐产生知觉反应,并产生感性的情绪、情感体验,反映在表层感官和身体表征。生理表征和情绪的反应会促使人在音乐中找到释放、解救的途径。音乐可以使人狂,狂人可能会在音乐中安静。这个过程中的情感体验是可以与音乐中的情感进入共鸣阶段的。音乐对人的情绪的调节作用使得音乐具有达人情、易人如、改人性的作用。而音乐并不只是单纯满足人对音乐的天然生物需求的艺术,还是在这个基础之上满足人对音乐的社会需要。人们体验音乐中的情感因素,产生对音乐的联想、想象,使得音乐中的情感具体化,赋予相对具体的社会内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