鄞江悬慈与鲍家堪两村交界处的山旁有座庙,最早这庙名为“鲍德庙”,到了明朝中期,却改名为“悬慈庙”。为啥“鲍德庙”会改成“悬慈庙”呢?相传有段故事。
古代信神造庙,总是以“忠孝节义”为本,前人对有功德于民者,以宗族姓氏为主造庙塑神,作为楷模礼拜。
唐代安史之乱期间,叛军到处烧杀掳掠,百姓遭殃。当时有位县令姓张名无择,慈城人士,爱民如子,发粮赠银,亲领百姓逃难。途中,他的妻儿惨遭杀害,县令与其母危急中逃出。其母忠烈,劝儿国难当头应带领乡丁去抗击乱军。县令难舍老母,不肯离别老母,其母深知儿子孝顺,母子难离,为此其老母就在山脚下投井而亡。此时叛军追杀,无法脱身,县令忠贞不屈,就随老母投入同一口井而亡。百姓感其孝,到南宋时候,鲍、刘两姓族人捐资在这里造庙,塑张无择神像,题匾“孝感动天”。
当时鲍姓一族比较富裕,出资较多。刘姓一族家底微薄,两姓建庙竣工,庙名挂上“鲍德庙”。刘姓宗族虽有意见,但也无可奈何。每逢大年初两姓人纷纷上庙向菩萨拜岁。上辈传下辈,总要七嘴八舌讲起来,阿拉鲍家人富,这庙是阿拉鲍家人造,所以庙名也是“鲍德庙”,你们刘姓人没份,若有份哪会不写“刘德庙”呢?或者写上“刘鲍庙”呢?刘氏宗族听后非常气愤。这样一来,两姓族就结怨如山,甚至影响到下辈婚姻,从此互不嫁娶,刘家儿子不许娶鲍家女,有女不嫁鲍家子,鲍家也是一样。
至明朝中期,刘姓族中出了一官,官拜上大夫,刘氏宗祠挂上“汉室名宗”的名号,认本族是汉皇脉,更长气势。
一日刘大夫返乡,刘姓族长登门求见,说起每年上庙拜岁,受鲍家人之气难当。刘大夫听闻也有气,认为祖辈共同捐资造庙,庙名哪有叫“鲍德庙”之理,于是就提笔写状告于宁波府台。
宁波府台见状纸,知是刘大夫的诉状,怎好推延,通令刘鲍两姓择日下乡辩决庙情。(www.xing528.com)
刘大夫深知府台下来必路过悬慈村,就吩咐族上数卜人,买进大小麻饼数担,等府台来时,到大街小巷将饼分给大小孩童,并叫他们高喊“到悬慈庙看老爷去”。
果然,那日宁波府台坐轿来到悬慈村口,听得孩子们高喊“到悬慈庙看老爷去”,连声不断。府台来到庙前,见庙名果是“鲍德庙”,然后命人叫来刘鲍两姓族长,问过底细。庙外人山人海,相随而去的孩童往人缝里钻,嘴里喊着“悬慈庙老爷在哪里”。
府台判断庙两姓族都有份,连这样的小孩童也叫“悬慈庙”,既不是鲍德庙也不叫刘德庙,以地名来命名庙最合理,于是当机立断改“鲍德庙”为“悬慈庙”结案。
事后鲍姓民众不服,但又不好反对。后来庙宇修缮仍由两村各半分担,将庙各半漆色,侬漆红我漆黑,侬漆棕我漆绿,一庙两色,庙匾两面写,朝内挂名是“鲍德庙”,朝外挂名为“悬慈庙”。
整理者:崔忠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