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天津的地方特色:文化事业发展与曲艺传承

天津的地方特色:文化事业发展与曲艺传承

时间:2023-11-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地方曲艺1949年建国以后,天津的文化事业得到迅速发展。20世纪初叶至40年代是中国北方三大剧种——京剧、评剧、河北梆子在天津的兴盛时期,50-60年代则是发展时期。天津还是一个出歌唱家的地方,当今活跃在歌坛上的一大批歌唱家都来自海河两岸。相声虽兴起于北京,但作为码头城市的天津,离北京近在咫尺,成为相声演员必到之地,而且逐渐形成一个新段子必先得到天津观众的认可才能进京演出的局面。

天津的地方特色:文化事业发展与曲艺传承

地方曲艺

1949年建国以后,天津文化事业得到迅速发展。1950年9月召开了天津市第一届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成立了天津市文学艺术工作者联合会,各种文艺团体相继建立。1978年之后,天津市的文学艺术又进入蓬勃发展时期,到20世纪90年代初以后全市共建有文学、音乐美术戏剧、曲艺、杂技舞蹈摄影书法电视电影民间文学等12个艺术协会。天津的中短篇小说诗歌、儿童文学作品有23篇在全国获奖,美术作品有145件分别在全国美展及宣传画、连环画、年画展中获奖,戏剧作品有24部在全国及华北五省市比赛中获奖,音乐作品有10件获国家级奖,摄影作品有4件获国际奖、29件获国家奖。

20世纪初叶至40年代是中国北方三大剧种——京剧评剧河北梆子在天津的兴盛时期,50-60年代则是发展时期。天津戏剧舞台上人才济济,流派纷呈,风格迥异,丰富多彩。由著名的京剧、评剧、河北梆子表演艺术家组成的天津市京剧团、天津市河北梆子剧院,天津评剧院,推出了一大批传统剧目和优秀近现代剧目。天津还是一个出歌唱家的地方,当今活跃在歌坛上的一大批歌唱家都来自海河两岸。1958年成立的天津音乐学院,成为培养音乐人才的摇篮。继1950年天津音乐工作团成立后,相继成立的专业音乐、舞蹈团体有:天津歌舞剧院、天津轻音乐团、天津广播电视艺术团、天津乐团、天津文工团等。天津还是曲艺杂技之乡,许多著名曲艺表演艺术家等都成名于天津。1950年天津市曲艺工作团成立,1953年天津市广播曲艺团成立。50年代以后曲艺进行改革,不仅挖掘整理、新编了许多曲目,而且培养了一批曲坛新秀,历届曲艺会演中,都有众多的演员和曲目获奖。50-60年代是天津杂技艺术兴盛时期,1951年成立的天津杂技团,拥有一大批杂技艺术名家。全市现有各种艺术表演团体18个,专业文化工作者2000多人。

天津的群众文化艺术活动主要有:艺术节、灯节、文化庙会、民间花会,家庭文化,群众自娱性的传统节目有高跷、法鼓、旱船、跑驴等。从1986年开始,天津市每年都组织“文艺新人月”活动和大型文化庙会活动;1987年以来,每年都举办职工业余文艺会演;1986年和1997年还举办四届戏剧节,三届“和平杯”全国京剧票友邀请赛,五届群众舞蹈大赛,十届消夏纳凉文艺系列活动;1991年和1996年举办了两届国际友好城市艺术节。

相 声

相声是一种历史较久、流传较广、有深厚群众基础的曲艺表演形式。尽管相声艺人供奉的祖师是汉代的东方朔,但这个曲种的真正形成和发展起来却是在清同光年间。早年北京有穷不怕(朱少文)、万人迷、李德锡等人在天桥卖艺,为相声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贡献。他们在演出实践中创作出不少新段子,大大地丰富了相声的内容。相声虽兴起于北京,但作为码头城市的天津,离北京近在咫尺,成为相声演员必到之地,而且逐渐形成一个新段子必先得到天津观众的认可才能进京演出的局面。许多著名的相声演员都是在天津演出过多年,成名后才走向全国的。侯宝林、张寿臣、郭荣起莫不如此。

现在相声界辈分最高的马三立先生也是在天津成名的。除此之外还有常连安、常宝坤、常宝廷、白全福、苏文茂、高英培、范振玉、常宝华、常贵田、冯巩牛群、刘伟等等。天津虽然不是相声的故乡,但的确是培育相声成长发展的一块沃土。天津市民喜欢相声,相声也为天津市民带来更多的欢乐与笑声。

话 剧

天津是中国北方话剧运动的摇篮,中国话剧的奠基人李叔同(弘一法师)就诞生在天津。1908年中国话剧运动的开拓者王钟声和刘艺舟率“春阳社”从上海来天津演出“文明戏”,这是在天津最早演出的话剧。

天津早期话剧运动主要活跃在天津南开中学。当时严范孙、张伯苓等都倡导话剧运动,在南开中学成立了“南开新剧团”,周恩来就曾是该团的骨干,亲自参加过编、导、演,并发表过有关理论文章。由于天津的话剧演出非常活跃,因此培养出不少人才。曹禺黄佐临谢添、石挥等等,都曾得益于天津话剧运动的熏陶。三、四十年代中国第一个职业剧团中国旅行剧团及上海影人剧团、上海银星旅行剧团、南艺剧团等等不断来津演出,使天津话剧舞台再度出现繁荣景象。

抗战胜利以后,一些有进步倾向的话剧团体也经常来津演出进步剧目,如郭沫若的《孔雀胆》、《虎符》,吴祖光的《文天祥》,陈白尘的《升官图》等等。1949年后,一些文艺演出团体带来了新文艺,演出了《子弟兵和老百姓》等剧给天津舞台带来了新的风气。五、六十年代天津话剧更加繁荣兴旺。(www.xing528.com)

京 剧

京剧自清朝道光年间从北京传到天津。清道光二十年(1840)前后,天津首先出现了“群雅集”票房,从事京剧活动。京剧名丑刘赶三即在此参加演出。以后又有余三胜等人来津演出皮簧,曾轰动一时。到同治年间,天津京剧发展到兴盛阶段。名角接踵而来,谭鑫培、孙菊仙、汪桂芬、杨月楼等轮流来津献艺,使天津京剧大大发展起来。清光绪十三年(1887),天津出现梆子和皮簧(京剧)“两下锅”的演出局面,二者不仅同台演出,而且混合搭班,风行一时。清末,天津京剧舞台武戏盛行,武生有李春来、李吉瑞、尚和玉等,武丑有张黑。他们在表演风格上追求勇猛、火炽,既重工架,又重拼搏,很合天津观众的观赏口味,故此种演出风格在天津一直延续至今。

“五四”运动前夕,京剧改良运动兴起,舞台上出现了反映时事的剧目,如《党人碑》、《新教子》、《新茶花》等。从20年到30年代,天津京剧舞台一直呈现繁荣景象,当时几乎所有的京剧名伶都常来天津献艺,如老生高庆奎、言菊朋、马连良、谭富英;武生杨小楼、尚和玉;旦角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小生程继先、姜妙香叶盛兰;净角郝寿臣、侯喜瑞等人。由于天津是水旱码头,南北文化多汇于此,京剧也不例外,各种流派纷纷来此交流,使天津观众大饱眼福,同时也使天津京剧艺术在发展中包容并蓄了南北各流派的风格。

解放后,天津舞台面貌焕然一新。从1949年至1956年,天津的京剧队伍不断扩大,演出剧目不断增加,京剧舞台呈现繁荣局面。以后,天津市京剧团创作的《火烧望海楼》、《六号门》等又轰动全国。现在,天津有市京剧团、天津京剧三团、天津青年京剧团,此外还有一个京剧艺术交流辅导中心。天津人喜爱京剧,京剧艺术的发展兴旺与天津也有着密切的关系。至今,这里仍有许多自发的“票房”组织,在公园或街头一隅,你会经常看到不少热爱京剧的人自发地聚在一起,唱、念、做、打自娱自乐,样子还满正规呢!

梅花大鼓

该曲种起源于北京,又名清口大鼓,过去是北京旗人子弟喜演擅唱的曲调。最早有钟万起、金小山等,稍晚有曹宝禄、王子玉等。后金万昌对该曲种进行了改造创新,使之焕发出新的生命力。经金万昌改革后的梅花调唱腔娓娓动听,深为听众喜爱,逐渐成为该曲种正宗。天津梅花大鼓艺人有邱玉山、周子臣与盲目弦师卢成科,他们都授女徒很多。后成名的女艺人有花四宝、花五宝、花小宝(史文秀)、花莲宝、花云宝、花银宝、周文如等,当时有“有梅皆宝,无腔不卢”之说。梅花大鼓有另一种表演形式,即现在又恢复了的含灯大鼓。演唱时,口衔龙头式灯座,唱时不能张口,唱腔只能由喉舌发音,故唱段不能长,而注重击鼓等表演。

天津快板

天津快板是50年代出现的一个新曲种,是由群众自发创造并发展起来的。这种快板完全以天津方言来表演,在形式上采用了数来宝的数唱方式及快板书所用的节子板,同时配以天津时调中“数子”的曲调,用三弦伴奏,别具一格。天津快板风格粗犷、爽朗、明快、幽默,有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地方风味。深受天津人的喜爱,也为其他省市群众所喜爱。

天津时调

天津时调是天津独有的曲种,它产生于清末民初,1900年时已有专业艺人演唱。这个曲种唱腔包括靠山调、鸳鸯调、胶皮调等民间小调。靠山调据传原系修鞋匠人休息时,背靠山墙自娱自乐唱的小调;鸳鸯调是男女相恋的情歌;胶皮调则是人力车夫(天津称人力车为“胶皮”)等座时唱的小调。这些来自民间的小调充满乡土气息,腔调高亢,词句通俗,韵味醇厚,很适合天津人的口味,因此旧时街头巷尾、工余饭后,经常能听到人们自弹自唱这些小调。专业艺人出现后,对这些民间小调进行了加工、改造和创新,使之成为反映时代风貌、社会生活,并深受人们喜爱的一个曲种,定名为天津时调。天津时调著名艺人有赵宝翠、周翠芝、谭俊英等人,其中佼佼者有秦翠红(绰号“棒子面”)、高五姑、赵小福等。50年代以来,有王毓宝异军突起,演唱反映新时代的新曲目,其嗓音洪亮、高亢,无有能望其项背者。以后又有后起之秀,使这一曲种得以继续流传下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