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社会经济条件
惠州、清远、肇庆位于三角洲边缘(见图2-1),惠州位于珠三角东部边缘,清远位于珠三角北部边缘,肇庆则位于珠三角西北边缘,地理条件相似。珠江三角洲是由西江、北江、东江三大河流冲积而成的平原,平原西、北、东三面为山地,山地与平原的交接处是重要的区域转换带,即珠三角边缘带,三市均位于边缘带上。三市利用平原区的有利条件在此建城,城区均位于平原上,是珠三角平原城市。辖区内有大片山地,境内的四县全部为山区,清远山地面积较广。三市均是山地与平原兼具的城市,且有大河穿城而过,形成独特的河滨城市。三市人口数量相当(见表2-1),人口数量在400万人左右,在广东省内属人口较少城市(广东省下辖21地市,平均每地市占比4.78%)。三市土地面积较广,面积均有10000多平方千米,不似珠三角城市国土狭小、土地资源紧张。三市土地面积均超过省均值,最小的惠州亦占全省面积的6.31%。
图2-1 惠州、清远、肇庆三地在珠三角的边缘位置
表2-1 惠州、清远、肇庆三市区域比较
三市差异存在于多个方面。惠州南部临海,具沿海优势,清远与肇庆均为内陆型地区。惠州是客家人的聚居地,以客家文化为主;清远是少数民族聚居地,是省内最大的少数民族分布区;肇庆与珠三角人文联系紧密,是广府文化发源地。以广州作为珠三角经济区的中心,三地距离广州以清远最近、肇庆次之、惠州最远,但三地与珠三角经济区的关系却反之。惠州一直为珠三角经济区的构成部分,清远则一直为粤北山区,被排斥于珠三角经济区之外,肇庆则先期部分(城区、四会、高要三地)属于珠三角经济区,2008年后则全域划为珠三角经济区。
三者与珠三角关系的差异对三市经济发展影响大。惠州临海,邻近特区深圳,经济能得到较好地发展,GDP总量大,人均GDP高,成为珠三角经济区有机部分,现为三地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清远与肇庆发展水平相当,其发展依赖核心区的辐射与带动,在广东属于中下发展水平。珠三角经济重心南移,传统产业向周边扩移,加之政府的对口支援政策,核心区的传统产业大举向清远与肇庆转移,二者相对低廉的用地成本与制造成本也吸引外资进驻,使清远与肇庆工业化速度加快,第二产业比重上升,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比重则不断下降。肇庆与清远属于工业化地区,工业是推动区域发展的主动力,GDP年增加较快;惠州则进入工业化转型阶段,工业增速低于前两者水平,但区域整体实力较强。(www.xing528.com)
三市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表明,与珠三角关系越紧密发展水平就越高。惠州一直是珠三角组成部分,经济发展水平最高城市,GDP总量大,人均GDP数量高,与清远、肇庆拉开较大差距,特别是惠州与清远存在倍数差距。清远尚不属于珠三角经济区,发展水平最低,GDP总量最少,人均GDP数量最低。从经济结构来看,惠州与肇庆较为相似,均是第二产业所占比重大,第三产业比重持续增加。清远表现较大特殊性,发展水平较低地区一般第三产业比重不高,但清远第三产业比重却高于惠州与肇庆。原因在于清远工业化不及惠州与肇庆,工业增加值不多,导致第二产业比重偏小,而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却与肇庆相当,使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增大。
(2)历史文化条件
珠三角地区因位于低纬及南岭的阻隔使之地理环境与中原差异大,孕育出独特的岭南文化。历史上岭南开发滞后于中原,被称为“南蛮之地”,虽缺少全国意义的历史事件与遗迹,但作为官员贬谪之地有诸多失意官员来岭南并留下众多遗迹。近代岭南成为革命中心之一,亦留下众多革命胜迹。
惠州为广东省历史文化名城。秦时在惠州置博罗县,惠州之名始现于北宋天禧五年(1021)。东晋时著名道教理论家、医学家、炼丹术家葛洪在罗浮山炼丹,后卒于山中。自唐至近代有480多位中国名人客寓或履临惠州,留下了丰厚的名人文化遗产[33],特别是北宋绍圣元年(1094)大诗人苏东坡贬谪到惠州之后[34],“一自坡公谪南海,天下不敢小惠州”,苏东坡是“使世界认识惠州的第一人”“较为系统地把中原文化传播到惠州的第一人”[35]。近代惠州是重要的革命圣地,一大批革命家在惠州从事革命活动,著名活动有“二次东征”、东江纵队事迹等。苏东坡、东征、东江纵队的三“东”乃是惠州文化的精髓[34]。作为边缘地,惠州处于广府文化与客家文化、潮汕文化过渡带,孕育了包容性强的惠府文化,惠州普通话、广府话、潮汕话、客家话并存,为珠三角九市的“另类”。
清远是历史上古三苗、阳禺等氏族部落的发祥地,为古代南人苗瑶、峒僚等多个百越民族祖居地,是中原和荆楚文化南下的必经之地,也是岭南文化酝酿、发育和形成的重要地带,形成了广府文化、客家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交叉融合的地域格局。历史上也有众多文化名人经清远并留下力作,特别是唐代刘禹锡、韩愈相继被贬为连州刺史和阳山县令;后来又有米芾、张栻等人到此任职,他们推动清远文化教育的发展,形成人才辈出的局面。北宋年间广东中进士127人,其中连州府43人,享有“科第甲通省”的美誉。现在清远各地遗留有鹰扬关、湟溪关、燕喜亭、东坡亭、韩公钓矶、碧落洞和观音岩及贤令山摩崖石刻等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36]。
肇庆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其历史文化在岭南居特殊地位。肇庆是广府文化的发源地,西江与贺江流域孕育了岭南文明,粤方言(广州话)发源于广信(今封开),然后再向两广地区传播。肇庆两度成为岭南首府,汉武帝元鼎六年置广信县,前后300余年。明嘉靖四十三年至清乾隆十一年(1564—1746年)为两广总督府驻地,历时183年。其时肇庆为岭南地区政治文化中心,出现“三陈六士”为代表的文化精英,岭南第一状元莫宣卿也为肇庆封开人氏。宋时宋徽宗登基前受封肇庆,为端王,后置端州府,包拯曾任三年知府,包拯成长于肇庆,成名于开封。民国时孙中山等革命先驱来肇庆从事革命活动,特别是叶挺独立团驻扎肇庆,留下众多革命胜迹。
作为珠三角边缘地,惠州、清远、肇庆三地具有较为相似的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和历史文化条件,但三者差异明显。惠州作为珠三角经济区的一部分,经济社会得到较好发展,其水平明显高于后两者,为旅游发展提供较好的支撑条件。肇庆与清远正全力发展第二产业,力图与珠三角经济区融为一体,经济对旅游发展的支持作用有限。历史上两广地区的开发是自西向东推进,地处西江中游的肇庆居有利地位,在东进中成为岭南首府,并在与中原文明的碰撞融合中产生了广府文化,成为广府文化源地,这具有区际甚至全国意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地位使其历史文化条件略优于惠州与清远。惠州处广府文化与其他地域文化的融合区,呈现多元文化特征,清远则以少数民族文化见长,从知名度看惠州大于清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