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肇庆旅游发展:边缘视角解构

肇庆旅游发展:边缘视角解构

时间:2023-11-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核心—边缘”理论是20世纪60~70年代发展经济学家在研究发达国家与欠发达国家之间的不平等经济关系时所形成的系列理论,用来分析发达国家与欠发达国家的经济贸易格局,并以之为基础提出如何解决它们之间的不平等关系。1966年,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在《区域发展政策》一书中系统提出“中心—边缘”理论。在这些效应作用下,中心不断成长,而边缘始终处于不利地位。核心与边缘是逐渐形成的,也是动态变化的,其演变可分为四个阶段。

肇庆旅游发展:边缘视角解构

“核心—边缘”理论是20世纪60~70年代发展经济学家在研究发达国家与欠发达国家之间的不平等经济关系时所形成的系列理论,用来分析发达国家与欠发达国家的经济贸易格局,并以之为基础提出如何解决它们之间的不平等关系。1966年,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在《区域发展政策》一书中系统提出“中心—边缘”理论。

弗氏认为,在若干区域之间因多种原因个别地区率先发展起来而成为中心,其他区域则因发展缓慢而成为边缘,中心与边缘之间存在着不平等的发展关系。总体上,中心居于统治地位,而边缘在发展上依赖于中心。中心之所以能够对边缘产生统治作用,原因在于中心与边缘之间的贸易不平等,经济权力因素集中在中心。同时,技术进步、高效生产活动及生产的创新等也都集中在中心。中心依靠这些优势而从边缘获取剩余价值。中心边缘间因推行有利于中心的经济与贸易政策使边缘的资金、人口和劳动力向中心流动,而中心的发展对边缘产生压力与压抑,如中心的高工资迫使边缘相应提高工资的压力,形成边缘自身发展的障碍因素。可见,中心与边缘之间存在着不平等的发展格局。

中心具有自我强化效应支持中心的成长,保证了中心的统治地位。它们分别是主导效应、信息效应、心理效应、现代化效应、连接效应和生产效应。主导效应就是边缘的自然、人文要素及资本向中心的净转移;信息效应就是中心内部潜在的相互作用的增加;心理效应就是创新的成功对更多创新的刺激作用;现代化效应是中心为适应创新而发生的社会价值观念与行为方式的转化;连接效应是一个创新引起新的创新的趋势;生产效应是为创新而提供的有吸引力的结构支持,包括经济规模的增长与专业化。信息效应与心理效应常常与主导效应相伴随,而现代化效应与连接效应和生产效应密切相连。在这些效应作用下,中心不断成长,而边缘始终处于不利地位。(www.xing528.com)

核心与边缘是逐渐形成的,也是动态变化的,其演变可分为四个阶段。一是前工业化阶段:生产力水平低下,经济结构以农业为主,工业产值比重小于10%,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小;城镇发展速度慢,各自成独立的中心状态;区际之间经济联系不紧密,城镇的产生和发展速度慢,城镇等级系统不完整。二是工业化初级阶段:城市开始形成,工业产值在经济中的比重在10%~25%之间,核心区域与边缘区域经济增长速度差异扩大;区域内外的资源要素是由经济梯度较低的边缘区流向梯度较高的核心区;核心区域经济实力增大,必然导致政治力量集中,使核心区域与边缘区域发展不平衡进一步扩大。三是工业化成熟(快速工业化)阶段:工业产值在经济中比重在25%~50%之间;核心区发展很快,核心区域与边缘区域之间存在不平衡关系;核心区的资源要素开始回流到边缘区,边缘区工业产业群开始集聚。四是空间相对均衡阶段(后工业化阶段):出现资金、技术、信息等从核心区域向边缘区域流动加强;整个区域成为一个功能上相互联系的城镇体系,形成大规模城市化区域,开始了有关联的平衡发展[2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