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则徐重视交友,以正直的人格结交正人君子为友,肝胆相照,相互感召,志同道合,同舟共济。这种君子之交,为当时浑浊的官场注入汩汩清流。
第一,邓廷桢(1775~1846年),江宁(今江苏省南京市)人,道光十九年(1839)与林则徐协力整顿海防,查禁鸦片。二十年(1840)调闽浙总督。六月,率军击退进犯厦门的英国舰队。九月,与林则徐同夺职。翌年四月,与林则徐同戍伊犁。二十二年(1842)十月,迎接并陪同林则徐进入伊犁惠远城。二十三年(1843)闰七月召回任甘肃布政使。邓廷桢被起用后,林、邓和诗,希望林则徐也被起用。邓廷桢离开伊犁后,林则徐搬到他的宅子居住。
第二,魏源(1794~1857年),清末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道光二十一年(1841)七月,林则徐在遣戍伊犁途经镇江时,会见魏源。二人夜间,同宿一室,对榻倾谈。林则徐把有关《四洲志》的全部资料交给魏源,希望他编纂《海国图志》。当魏源听闻林则徐改役河工时,又赶来再度相会,作诗回忆两人“乘槎天上事,商略到鸥凫”(《魏源师友记》),定下《海国图志》之约,表达肝胆相照的情谊,“不辞京口月,肝胆醉轮址”(《魏源师友记》)。后《海国图志》成书。魏源主张“师夷之长以制夷”,学习西方技艺,抵抗外国侵略。
第三,王鼎(1768~1842年),今陕西蒲城人。少贫,力学,性耿直,尚气节。嘉庆元年(1796)进士,以才干和品行得到嘉庆帝的信任,逐步晋升,屡任要职。早在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轻的林则徐到南昌充江西乡试副主考官,便与时任江西学政的王鼎结识,得到王鼎器重。后王鼎得到道光帝信任,先后任左都御史、军机大臣、直上书房、东阁大学士。道光二十一年(1841)八月,黄河在开封祥符决口。道光帝命原拟赴疆的林则徐折回治河工地效力,同时派大学士、军机大臣王鼎前往督办河工。经过半年的艰苦努力,到次年二月,工竣。王鼎晋太子太师,而林则徐则仍发往伊犁效力赎罪。王鼎相送于河干,依依不舍,老泪纵横,涕泣不已。林则徐赋诗安慰他:“幸瞻巨手挽银河,休为羁臣怅荷戈。”“塞马未堪论得失,相公且莫涕滂沱。”
王鼎愤愤不平,还朝力争。道光帝慰劳之,命休沐养疴。越数日,王鼎自草遗疏,劾大学士穆彰阿误国,闭户自缢,冀以尸谏。但遗疏被军机章京陈孚恩毁灭。道光帝对王鼎突然死去虽有怀疑,但没有证据,便给予优诏悯恤。史载:“鼎清操绝俗,生平不受请托,亦不请托于人。卒之日,家无余赀。”(《清史稿·王鼎传》)
第四,布彦泰(1791~1880年),满洲正黄旗人。他的一生几乎在西北边陲度过,先后任喀什噶尔参赞大臣、乌什办事大臣、喀什噶尔总兵、哈密办事大臣、塔尔巴哈台参赞大臣、陕甘总督、叶尔羌帮办大臣、伊犁将军等,偕将军奕山会议俄罗斯通商事宜。直至咸丰四年(1854)才回京。享年八十九岁。林则徐、邓廷桢等被遣戍新疆,受到伊犁将军布彦泰的关照。布彦泰经常向他们虚心咨询,在生活上尽量给予照顾。他帮助林则徐完成捐资修渠开垦,又上疏朝廷为林则徐表功。
第五,左宗棠(1812~1885年),清末洋务派和湘军首领。道光二十九年(1849)十一月,林则徐由滇归闽途中,特意将行船在长沙岳麓山下湘江边抛泊,派人招左宗棠来舟中见面。左宗棠和林则徐在舟中彻夜畅饮倾谈。时林则徐六十五岁,左宗棠三十七岁,两人神交已久,素未谋面,但一见如故。“湘江夜话”的经历对左宗棠产生很大影响,后来他经略西北,反抗沙俄侵略,做出重要贡献。林则徐逝世后,左宗棠写下长联悼念:(www.xing528.com)
附公者不皆君子,间公者必是小人,忧国如家,二百余年遗直在;
庙堂依之为长城,草野望之若时雨,出师未捷,八千里路大星颓。(《左文襄公全集·联语》)
林则徐生逢中国社会大变革时代。他睁眼看世界,挺身抗侵略,以铮铮铁骨维护国家独立和民族尊严,是伟大的爱国民族英雄。
最后,我们要记住林则徐的名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咸丰十一年七月十六日(1861年8月21日),咸丰皇帝在避暑山庄烟波致爽殿召见怡亲王载垣等八人,谕:“立皇长子载淳为皇太子。”又谕:“着派载垣、肃顺等八位顾命大臣,赞襄一切政务。”咸丰帝此时因病在身,已不能握笔,遂命廷臣承写朱谕。随之,咸丰帝又授予皇后钮祜禄氏“御赏”印章,授予皇子载淳“同道堂”印章,由叶赫那拉氏执掌。咸丰帝的意思是,在他死后,由皇后钮祜禄氏、懿贵妃叶赫那拉氏与八大臣联合执政,避免出现八大臣专权的局面,也避免出现皇后钮祜禄氏或懿贵妃叶赫那拉氏一人专权的局面。第二天清晨,咸丰帝病逝。
咸丰帝临终前所做的精心安排,很快就被打破,这就是辛酉之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