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林逋的清逸生活,引起厌倦宫廷生活的乾隆帝的兴趣。其一,林逋史迹,为世代文人景仰,亦为乾隆皇帝心之所动。其二,林逋和苏轼诗书相和,诗书并美,文人雅兴与风骨,为乾隆皇帝情之所钟。林逋“梅妻鹤子”的隐士生活,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追求的一种理想模式,虽有消极遁世的一面,但淡泊宁静、超凡脱俗、不慕虚荣、不求利禄的高洁情操,千年以来受到文人雅士的追慕,包括苏轼,包括乾隆帝,也包括林则徐。
林逋的清逸生活,引起厌倦宫廷生活的乾隆帝的兴趣。乾隆帝六下江南,其中有五次携带林逋诗卷,在杭州孤山行宫,他熏香品茗,展卷欣赏,寻访遗迹,冥思怀古。诗中写道:
乘闲试步孤山阴,一泓碧水浸群玉。
其间知有处士坟,无神道碑已绝俗。
依然梅树护墓门,千秋地下安漆烛。
……
携来卷册相印证,朗润那借招隐曲。
徘徊半晌命归與,扫尘迹动清风竹。
竹风拂径菜花黄,虽弗柴桑亦疑菊。(www.xing528.com)
在这个过程中,乾隆帝又得到了林逋的《手札二帖》,他喜出望外,视如珍宝,从此将诗卷和手札一并带在身边,每下杭州西湖,必访林逋遗迹。
乾隆四十九年(1784)第六次下江南的乾隆皇帝,年逾古稀,仍到孤山寻访林逋遗迹,第五次赋诗:
幸哉孤山山之阴,又得重来抚松竹。
却惜柴桑未经到,渊明孤醉东篱菊。
值得深思的是,乾隆帝携林逋的《自书诗》卷和《手札二帖》,到杭州孤山寻访、赋诗,连续五次,延续28年,并将其著录于《石渠宝笈续编》,珍藏在自己养老之所的宁寿宫。
人们不禁要问,乾隆皇帝对林逋为什么会如此动情、动真?其一,林逋史迹,为世代文人景仰,亦为乾隆皇帝心之所动。其二,林逋和苏轼诗书相和(林为苏所敬仰,并不是同时代人),诗书并美,文人雅兴与风骨,为乾隆皇帝情之所钟。正如他所写:“顷来湖上,重展是卷,缅高风于千载,抒雅兴以重赓。”
林逋“梅妻鹤子”的隐士生活,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追求的一种理想模式,虽有消极遁世的一面,但淡泊宁静、超凡脱俗、不慕虚荣、不求利禄的高洁情操,千年以来受到文人雅士的追慕,包括苏轼,包括乾隆帝,也包括林则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