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紫禁城,东北部的宁寿宫,是太上皇的居所;西北部的慈宁宫,是皇太后的宫殿。宁寿宫,有梵华楼,为二层楼,面阔七间,一楼明间,供旃檀佛铜像,而另六间,每间供奉掐丝珐琅大佛塔一座,共六座珐琅佛塔。塔周围三面墙挂通壁大幅唐卡,画护法神像54尊。同样,慈宁宫,有宝相楼,为二层楼,面阔七间,一楼明间,供释迦牟尼佛立像,其余六间,每间供奉掐丝珐琅大佛塔一座,共六座珐琅佛塔,塔周围三面墙挂通壁大幅唐卡,画护法神像54尊。
陈设在梵华楼和宝相楼的12座珐琅佛塔,每座高2.31米,由宫廷造办处珐琅作,于乾隆三十九年(1774)和乾隆四十七年(1782)制造,造型各异,豪华精美。釉色均不相同,图案富于变化,塔身结构严谨,结合部位不露痕迹。通体填釉饱满,很少砂眼,充分体现出乾隆时期掐丝珐琅精湛高超的技术,是前所未有的新成就,也成为难能可贵的宝物。
其实,在规格最高的太和殿皇帝宝座前面和两侧,有四对陈设:宝象、甪(lù)端、仙鹤、香亭各一对。宝座前端台阶上,还陈设着四件鼎炉。这些都是乾隆时期掐丝珐琅的极品。而在皇帝的寝宫乾清宫,皇帝宝座前面和两侧,同样陈设着掐丝珐琅的鼎炉、香薰、仙鹤、甪端等。
中国的珐琅工艺,是元代以后由西域和欧洲传入的外来技术,然后融合中国的传统文化创作而成。珐琅,是外来名称的音译。在我国古代文献中常纪录为“佛郎” “拂郎” “发蓝”,今人熟悉的名称叫景泰蓝。它以铜、金等金属为胎,以多种工艺敷涂珐琅彩料,经烘烧,而成为色彩缤纷、莹润华贵的珐琅器。
乾隆时期珐琅技术的最大成就,莫过于对大型器物的烧造,开创了珐琅技术领域的新天地。这种大型的珐琅制品的烧造,较之小型器物,在技术上更是造型美、工艺精、难度大,它不仅需要大型的窑炉,还要对烧造技术的熟练掌握,控制铜胎加热后不会变形,并要严格掌握通体釉料呈色一致。乾隆时期,对于这类技术的掌握和运用,可以说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www.xing528.com)
金属胎珐琅器有着黄金和宝石般的华美和瑰丽。因其制作工艺复杂,釉料配制繁难,珐琅颜料昂贵,烧造技术极难,生产成本太高,所以很长时期内主要作为御前用器,由宫廷内皇家御用作坊制作,除少量珐琅器作为贵重礼物由皇帝赏赐给王公大臣和馈赠礼品送给外国使臣外,民间很少流传,而且难得一见。所以到故宫一游,不要忘记欣赏一下乾隆时期留下的大型珐琅器。
总之,保和殿后大石雕、宁寿宫的大玉雕,梵华楼和宝相楼的珐琅佛塔,是故宫珍宝的点点明珠。它们是中华艺术精华的展现,也是中华艺术苑里的奇葩。
梵华楼内珐琅佛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