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的东北部有一处高墙围护的独立区域,这就是著名的宁寿宫区,这里在明代曾是崇祯懿安皇后等养老处所。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改建宁寿宫,孝惠章太后在此颐养天年。乾隆帝为归政后养老休憩而增建为太上皇宫,但他并未入住这里。慈禧皇太后晚年居住在这里。明清帝后认为这块福地是宫中养老的理想宫殿。
宁寿宫最南端是九龙壁,壁的北面有两重门:皇极门和宁寿门。门内是独立庭院,前为皇极殿,后为宁寿宫。这里的乐寿堂,原来是准备作为太上皇乾隆的寝宫。在乐寿堂后门内,有一座大禹治水图玉山。
乾隆四十一年(1776),乾隆帝命高贵妃的侄子高朴任新疆叶尔羌办事大臣。距叶尔羌四百余里,有座密尔岱山,产美玉。据说这件“大禹治水图”玉山,就是用密尔岱山出产的青白玉料制作而成的。从和田到北京一万一千一百里,需制作特大专车,前用100多匹马拉车,后用若干夫役扶推,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冬则泼水成冰路,如果日行十里,需三年才能运到。
玉石到京后,乾隆帝选用宫中珍藏宋人名画《大禹治水图》为蓝本,派画师照图摹画在玉山上。先做玉山蜡样,怕蜡样融化,又刻做木样。再经运河,载往扬州,能工巧匠,照样雕造。(www.xing528.com)
自乾隆四十六年(1781)九月开工,到乾隆五十二年(1787)六月完成,历时六年零八个月。玉山从采玉到制成,长达十年,仅雕刻就用了15万个工。同年玉山运到北京,安设在乐寿堂。
这件玉山,高2.24米,宽0.96米,重约五吨。雕刻大禹治水的壮观情景:崇山峻岭,古木丛立,洞壑溪涧,地势险恶,大禹在山腰劳作,民众凿石开山,使水下流。这幅生动图景,按玉材天然色彩,做艺术加工而成。背面刻有乾隆帝御制诗,歌颂大禹治水,功德万古不朽。诗中告诫子孙,像这样大的玉材,用来制造一般器物,会大材小用,但制成玉山,便久存不朽。如为追求珍玩,今后不要再做。这座由一块整玉四面雕琢成的《大禹治水图》玉山,构思巧妙,雕工精绝,充满动感,鬼斧神工,堪称中华艺术奇珍,也是世界文化瑰宝,显示出中国人民的智慧和艺术水准。
《大禹治水图》玉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