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君临天下,吃遍天下山珍海味、美食佳肴。仅常用的贡品就有:东北的黏高粱米粉子,山西的飞罗白面,陕西的紫麦,宝鸡的玉麦,兰州、西安的挂面,山东的抻面、博粉,广西的葛仙米,河南的玉麦面,河北的“福”“寿”字饽饽,山东的耿饼,安徽的青饼,北京的黄、白、紫三色老米,直隶进奶猪、乳羊、鸡、野鸡、鸭,崇文门每年春季进的黄花鱼、秋季的银鱼,直隶保德州冬季进的石华鱼,山东进的麒麟菜、海带、紫菜、吉祥菜、鱼翅,两淮进的风干猪肉、糟鹅蛋、糟鸭蛋,湖广进的银鱼干、虾米,外藩蒙古进的鹿肉干,长芦盐政进的猪、羊、鸡、鸭、鱼等。小菜方面有:山东的扁豆、凤尾菜,浙江的酱菜,江苏的小菜,福建的闽姜等。还有贡鲜鱼,如江苏镇江贡鲥鱼。每年第一网鲥鱼,送皇帝尝鲜。宫廷在桃花盛开的时候,举行“鲥鱼宴”,皇帝赐朝廷重臣一同品尝。鲥鱼捕到后,用冰船和快马,分水、旱两路,沿途设冰窖、鱼场保鲜,行程3000里,限三天内送到。鲥鱼一到,立即烹调。
可以说,全国最好的东西,都是优先供应皇帝。但乾隆帝是怎样用膳的呢?
御膳时间。满洲习俗,一日两餐。早膳卯正(6时)二刻,晚膳午正(12时)二刻(《养吉斋丛录》)。随季变化提前或推后。除正餐外,还有小吃、点心,随时需要,另行承应。
御膳地点。康熙以前,皇帝住在乾清宫,用膳地点主要在乾清宫及其附近。雍正开始住在养心殿,经常在养心殿东暖阁进膳。但膳随帝走,皇帝走到哪儿,传膳就跟到哪儿。皇帝身边总有几个“背桌子”的侍从。皇帝想吃饭,一声“传膳”令下,侍从立即将三张膳桌一字摆开。传膳太监从御膳房到皇帝用膳的地方,一溜小跑,鱼贯而入,把御膳房已准备好的御膳摆在膳桌上。皇帝用膳都是一个人,没有妻妾子女陪同,除非下旨让谁一起吃饭。只有年节才可能和家人一起用餐,也是单独一张餐桌。
宫中膳单[乾隆十九年(1754)](www.xing528.com)
清宫御膳以满洲传统风味为主,蒸、炖、煮、烧居多,也有明朝御厨留下的传统鲁菜、江南御厨的淮扬菜,到康熙以后偶尔也有西餐。皇帝进膳有膳单,就是食谱、菜谱,御膳所用食品及烹调厨师,逐日开单,具稿画行。每日用膳前,膳单要写明某菜为某厨师烹制,以备核查。膳单汇总,月成一册。所以现在还能看到这方面的档案。
御膳供应丰厚,皇帝、太后、皇后标准:每次进全份膳48品;每天用盘肉十六斤、汤肉十斤、猪肉十斤、羊两只、鸡五只、鸭三只、蔬菜十九斤、萝卜六十个、葱六斤、玉泉酒四两、青酱三斤、醋两斤和米、面、香油、奶酒、酥油、蜂蜜、白糖、芝麻、核桃仁、黑枣等。
过于优越的饮食条件、过于充分的饮食供应,对皇帝的健康膳食也是一种考验。大多数人在这种情况下,恐怕都很难禁住美食佳味的诱惑,没有吃出健康,反倒吃出疾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