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康熙帝的读书人生-故宫六百年

康熙帝的读书人生-故宫六百年

时间:2023-11-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康熙帝十七岁时,举行“经筵大典”,就是由讲官给皇帝讲解“四书”“五经”等。经筵改为每天举行。他不满足于只是听讲,而主动提出师生互讲,加强讨论。康熙帝的读书人生很值得借鉴。少年读书,要在培养兴趣,重在养成习惯;青年读书,要在打下基础,重在扎实读懂;盛年读书,要在博览群书,重在融会贯通;老年读书,要在回眸人生,重在养生养心。

康熙帝的读书人生-故宫六百年

康熙帝的读书学习,从五岁开始,到六十九岁故去,其间65年,经历了四个阶段—少年好学,青年苦学,盛年博学,老年通学。

第一,少年好学。康熙帝少年时期非常好学,由祖母、苏麻喇姑、保姆教他满语蒙古语,由略通文化的张、林二位太监教他认汉字。玄烨从五岁开始到书房读书,汉人师傅教他读“三百千千”—《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满洲师傅教他满语骑射。他有时读书痴迷,忘了寝食。祖母见他勤奋好学,说道:你贵为天子,还要像生员那样苦读吗?

童年读书,重在识字、句读和背诵。“句读”就是断句,古时候没有标点符号,要靠老师教给断句,就是教给句读。这样,能识字,会断句,有了阅读能力,再背诵,就记在脑子里。

康熙帝回忆说:“逐日未理事前,五更即起诵读,日暮理事稍暇,复讲论琢磨,竟至过劳,痰中带血,亦未少辍。朕少年好学如此。”(康熙《庭训格言》)他认为,幼年所读的书,终身受益:“朕七八岁所读之经书,至今五六十年,犹不遗忘。”

第二,青年苦学。康熙帝十七岁时,举行“经筵大典”,就是由讲官给皇帝讲解“四书”“五经”等。康熙帝不满足于隔日进讲,命大臣们“日侍讲读,阐发书旨,为学之功,庶可无间”。(《清圣祖实录》卷四十一)经筵改为每天举行。他不满足于只是听讲,而主动提出师生互讲,加强讨论。

每日大清早,康熙帝到乾清宫弘德殿,听讲官进讲,讲毕,辰时(7~9时),到乾清门听政,从不间断。康熙十二年(1673)三月,乾清宫修缮,他搬到西苑瀛台暂住,也不废讲。酷暑寒冬,奏请停讲。他让讲官暂停,但“讲章仍照常进呈”—老师停讲,他并不停学。在平定三藩之乱时,军报频奏,也乘间隙,进讲经史。在南巡途中的御舟上,他带着书卷读,经常到三更。在亲征噶尔丹时,他晚上常手不释卷,在帐篷里让传教士张诚等给他讲解几何学,还做算题。他说:

乾清宫的弘德殿(www.xing528.com)

逛一逛

弘德殿

乾清宫之西小殿。南向三间,建于明朝,初名雍肃殿,明万历十四年(1586)改名弘德殿。明代为召见臣工之处。清代时为皇帝传膳、办理政务及读书的地方。“一刻不亲书册,此心未免旁骛。朕在宫中,手不释卷,正为此也。”(《康熙起居注册》)

第三,盛年博学。盛年康熙帝的读书学习,重在博览众取。他读儒家经典外,也涉猎史部的《史记》《汉书》《资治通鉴》以及诸子百家。将经、史、子、集打通,汲取儒学的治道、历史的治鉴、诸子的智慧、文学的涵养,提高自己的素养,提升治国的能力。他还遍读道、释、医、药、农、地理、治河之书,并学习西方的天文数学、物理、化学、地理、医学、药学测绘语言音乐、绘画、人体解剖等知识,在当时堪称学贯中西。

第四,老年通学。康熙帝老年的读书学习能够融会贯通。康熙帝强调:“书不贵多而贵精,学必由博而致约。”(康熙《庭训格言》)说明他读书学问,愈老愈纯,愈老愈通。他说:“人君讲究学问,若不实心体认,徒应故事,讲官进讲之后,即置之度外,是务虚名也,于心身何益?”(《康熙起居注册》)

经常有人问我:应当怎样学习?康熙帝的读书人生很值得借鉴。少年读书,要在培养兴趣,重在养成习惯;青年读书,要在打下基础,重在扎实读懂;盛年读书,要在博览群书,重在融会贯通;老年读书,要在回眸人生,重在养生养心。康熙读书,值得学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