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马理论:天理之心与童蒙之心

马理论:天理之心与童蒙之心

时间:2023-11-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马理按照张载的二重人性论的思路,也划分出“天理之心”和“童蒙之心”。这是太虚或天本体落实到人性上,就是“天理之心”,此心纯善无妄,普遍至诚。[16]马理也认为,此“天理之心”来自太虚或天本体,与“天地之性”相类似,“天理之心”也就具有了超越性和普遍性,因而是纯善无恶的。[20]马理认为:“君子观象则不徒以天理之心。”对于张载而言,需要变化气质以复其善性;对于马理而言,需要“洗涤其心”以达到无妄之境。

马理论:天理之心与童蒙之心

张载指出:“合虚与气,有性之名;合性与知觉,有心之名”[12],又言“心统性情”[13]。人先天地禀受太虚之气而具有的普遍本性就是“天地之性”,同时人所禀气之厚薄及后天习染不同而产生的具体的人性,称为“气质之性”。这种二重人性论,既论证了人性善的根据,又说明了人性恶的来源,是宋代理学的代表性学说。他还进一步提出,人要善于反省自身,变化气质,回归善的本然。

马理按照张载的二重人性论的思路,也划分出“天理之心”和“童蒙之心”。“与物无妄之理,天之命也;在人则为心之理,即天所命也。”(《周易赞义》卷三)这是太虚或天本体落实到人性上,就是“天理之心”,此心纯善无妄,普遍至诚。“同人,有亨道焉,非于朝市而于旷野。朝市者,名利之所,旷野则天理之心有未失也。”(《周易赞义》卷二)张载认为“性之本原,莫非至善”[14],在本原意义上“性于人无不善”[15]。这是因为天地之性根源的太虚是“至善”的,故而张载说:“天地以虚为德,至善者虚也。”[16]马理也认为,此“天理之心”来自太虚或天本体,与“天地之性”相类似,“天理之心”也就具有了超越性和普遍性,因而是纯善无恶的。他说:“善者性之发,性者善之敛。”(《周易赞义》系辞卷上)我们注意到,“天理之心”概念与同时代的阳明心学有相似之处。[17]阳明认为:“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以此纯乎天理之心,发之事父便是孝,发之事君便是忠,发之交友治民便是信与仁。”[18]

在张载看来,气质之性是每个人“形而后”产生的,由于各人所禀之气不同,从而导致人在性格、才情等方面的差异,而且气质之恶者还会对人性造成危害。正如张载所言:“性犹有气之恶者为病,气又有习以害之。”[19]那么,何者为气,何者为习呢?他指出:“气者自万物散殊时各有所得之气,习者自胎胞中以至于婴孩时皆是习也。”[20]马理认为:“君子观象则不徒以天理之心。”(《周易赞义》卷四)他依据《周易》文本提出在“天理之心”之外,还有“童蒙之心”。他说:“童蒙之时,但知有良心而已,未有物交之害也。”(《周易赞义》卷二)这种童蒙之心是人心的本然状态,是未与物交的初始之心,包含了实于中而虚诸外的良知善端。如果不能很好地保持、存养这种童蒙之心,就会导致真纯丧失,邪慝显现。最初恶心萌发之时若没有及时去除,则积小恶为大恶,不易去除了。(www.xing528.com)

对于张载而言,需要变化气质以复其善性;对于马理而言,需要“洗涤其心”以达到无妄之境。马理说:“盖一心之明,足以照万物而无外,一心之大足以包万物而有余,人能于应物之后,未应之先,洗涤其心,使一切外物足以害吾心者,皆无得而感焉,则心体自正而天下无余事矣。”(《周易赞义》卷四)马理认为,心是感应外物的主体,若要使心感应外物时免遭诱惑,以致罪恶萌发,就需要洗心工夫,则心体自然贞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