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 宁
(陕西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www.xing528.com)
马理(1474—1556),字伯循,号谿田,陕西三原人,是明代中期关中地区的一位大儒,三原学派的重要代表,著有《周易赞义》《谿田文集》等。三原学派是明代关中地区理学的地域性学派,其重要成员有王恕、王承裕、马理、杨爵、韩邦奇等,以承继“横渠之学”为学术取径。一般认为,关学自张载殁后影响式微,但关中地区始终保持着传承张载关学的高度自觉,马理就被时人目为“今之横渠”。《宋史》肯定张载关学“以易为宗,以中庸为体,以孔孟为法”。张载强调“学贵心悟”,心解则义理自明,开创了宋学以义理治经的新学风,现有《横渠易说》三卷存世。马理也极为重视周易[1],其撰述的《周易赞义》一方面具有强烈的以义理解经的风格,如《四库全书总目》指出:“其书虽参用郑玄、王弼及程、朱二家之说,然大旨主于义理,多引人事以明之。”[2]另一方面,又受到朱子学的影响,体现了重义理而不忘象数的融合兼综的特点。朱熹对只重象数或只重义理的做法进行了批评,指出《周易》本来是卜筮之书,后人以为止于卜筮;待到王弼用老庄思想诠解《周易》,后人便只以为是义理,这两种倾向都是错误的。马理指出:“是故易之为书,有转祸为福之理,有以人胜天之道,非龟卜之书所可班也。”(《周易赞义》[3]序)《周易赞义》一书注重象数、变占之法,尤其强调对各卦爻时位与时义的把握。我们看到,《周易赞义》不仅以互体、纳甲等象数方法解易,且极为重视卦爻辞和卦爻象之间的关系。故郑絅在《刻周易赞义序》中说:“先生参酌四氏,旁求诸说,由详而约,考异而同,于是乎象辞之旨,变占之法,乃灿然明矣。”本文基于关学思想史的发展脉络,就马理《周易赞义》中包含的哲学思想略作展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