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卦爻辞中的典故,能够充分阐明其产生的年代与地域。其中,《泰》六五爻辞:“帝乙归妹,以祉元吉”。本爻主要讲的是殷商的国君帝乙嫁妹妹的故事。据《史记·殷本纪》记载:“帝太丁崩,子帝乙立。帝乙立,殷益衰。”[4]公元前1102年,文丁去世,帝乙继位。帝乙继位后,商朝国势已趋于没落。帝乙在位末年,迁都于沬(即朝歌,今河南省淇县),他在位共计26年。帝乙时处商朝末年,因国势衰落为了联姻实力强大的诸侯,就将妹妹嫁给了西伯侯,希望能够增强国力。这个典故充分证明《周易》的成书年代不能早于公元前1102年,也就是帝乙即位前。
另外一个有名的典故出自《晋》卦的卦辞:“康侯,用锡马蕃庶,昼日三接”。康侯,周武王之弟姬封。初封于康,后封于卫,即卫国的始祖卫康叔。康是封地名,不是谥号。“康侯”一词除《周易》,他书未见,但西周铜器有之(如康侯方鼎和康侯簋)。最近,清华楚简《系年》披露,康叔初封在庚丘,庚丘就是康。[5]这段典故说的是康侯因为育马有功,一日之内被天子接见三次。这是《周易》卦爻辞中的三大典故之一,它能够充分说明该卦爻辞产生在西周建国以后,也就能够充分证明,《周易》的卦爻辞并非文王拘羑里时完成。
《周易》下经《明夷》卦六五爻云:“箕子之明夷,利贞。”《象》辞释“六五”爻曰:“箕子之贞,明不可息也。”这里提到的箕子是商纣王的同族伯叔辈,其名胥馀,官任太师。先秦两汉的诸多典籍都保存有关于箕子的史料,如《史记·宋微子世家》所载:“箕子者,纣亲戚也”,《论语·微子》所云:“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据《尚书》《史记》《汉书》等历史文献记载,商朝末年,周武王伐纣克殷,攻人商朝都城朝歌后,封比干之墓,释箕子之囚。《明夷》卦所用典故是箕子韬光养晦,最终保全性命的故事,这个典故完整的结局也发生在文王拘羑里以后,足以说明该爻辞并非是文王在羑里所演。(www.xing528.com)
在《既济》卦中还有一个著名的典故出自《既济》九三:“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小人勿用”,“高宗”,殷高宗武丁,“鬼方”,商周时期的古部族。《周易正义》对此爻的释为:“‘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者,高宗者,殷王武丁之号也,九三处《既济》之时,居文明之终,履得其位,是居衰末,而能济者也。高宗伐鬼方以中兴殷道,事同此爻,故取譬焉。高宗德实文明,而势甚衰惫,不能即胜,三年乃克。‘小人勿用’者,势既衰弱,君子处之,能建功立德,故兴而复之,小人居之,日就危乱,必丧邦也。”[6]《象》曰:“三年克之,惫也。以衰惫之故,故三年乃克之。”这个典故是《周易》卦爻辞中最后一个,我们可以从高宗的故事看出,这是后人根据高宗的故事来寓意此爻的含义,典故的年代在殷初。
通过《周易》卦爻辞中的典故我们可以看出,其年代上至殷商初年,下至西周初年,时间跨度近千年,从用典的时间来看,《周易》的成书年代并不在殷商末年这一个时间段,帝乙归妹的典故与康侯的典故也充分说明《周易》并非文王一人完成,更不可能是文王在羑里完成的。这进一步说明,《周易》的成书是周人在前人的基础上修订而成,它的成书地点自然在陕西更为真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