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在择业时或多或少都会遇到一些心理困扰,归纳起来,主要有自卑心理、依赖心理、攀比心理、自负心理、从众心理等。
(一)自卑心理
小路,男,23岁,马上就要大学毕业了,年后的几次求职都以失败告终。小路说,这段时间一直在为找工作的事忙活,然而,两个多月来参加了数十场招聘会,求职简历送出了一匝一匝,也接受通知去了几家企业参加了面试,可是最后的结局要么直接被拒,要么试用期后不予录用,到现在工作还是没有着落,小路感觉自己“脾气越来越坏”,干什么事都没有信心,内心非常着急。
1.自卑心理分析
由于多次求职的失败使小路丧失信心,甚至产生了自卑心理。自卑心理是毕业生求职的大敌。有些同学因为自己的形象问题或者对自己拥有的专业知识没有足够的自信而表现出自卑心理,带着这种心理阴影去求职,也往往给面试官留下一个缺乏朝气,信心不足的印象,当然被录用的可能性也大大降低了。
部分大学生尽管具备一定的竞争实力和竞争优势,各方面表现均不错,但由于过于胆小、怯懦,往往临阵退缩,或表现得畏畏缩缩,不敢向用人单位展现自己,或面试时神情紧张、心神不定、面红耳赤、举止拘谨、谈吐失常,从而错失良机,失去了许多就业机会。
自卑是一种缺乏自尊心、自信心的表现,自卑常和怯懦、依赖等心理交织在一起。自卑使一些学生悲观失望、忧郁孤僻、不思进取,阻碍了学生自身聪明才智的正常发挥。过度自卑,会产生精神不振、消极厌世、沮丧、失望、孤寂、脆弱等心理现象,久而久之还可能导致自卑型问题人格发生。
在现实生活中,求职的大学生需要明确的一点是,现在企业大多不以貌取人,要看的是求职者的能力,除一些特殊岗位,如形象代表、主持人等要求形象外,其余职位大多是内在素质要高于外在形象,所以求职者不要自卑,自信本身就是一种素质和气质,求职者应给自己一次机会,自信是做成一切事情的前提,不会的东西可以学,只要有信心,万事皆有可能,自卑,就是自己轻视自己,自己瞧不起自己。凡有自卑心理的人,并不一定是其本身具有某些缺陷和短处,而是不能正视自己,自惭形秽,常把自己放在低人一等的位置,并由此陷入不可自拔的痛苦境地。
2.自卑心理的自我调适
人的自我认知是一个持续的,稳定的过程,且与真实自我在社会中所处的位置,及个人的情绪特征有关(敏感、悲观性格人更容易自卑)。要想彻底改变自卑心理,是一件系统的实践的工程,因此,我们建议从小处着眼,尝试从以下方面改变:
第一,了解“自信”与“自卑”的象征意义。
人们会自然地认为一个自信的人,是一个有着相对较高价值的人,而自卑的人却恰恰相反。虽然有些时候这种判断并不准确,但即符合社会认知规律。甚至有时候,在面试时,自信的态度比实际内容,更容易对面试官造成一种认知错觉。这里想强调一点,即使在自己有缺陷的不如他人的部分,也应用一种自信的语气与微笑来进行表达。一名自信的人,会对自己有限的缺点坦然处之。
一个教会为了筹集资金要卖圣经,一个结巴的人去面试,说要卖书,老板说:“你行吗?你觉得你哪方面适合这份工作?”结巴说:“让我试,试!”
一个月后,他只卖出去一本,第二个月他只卖出三四本……可是到了第5个月,突然他的销售量猛增,卖出去200多本,成为当月的销售冠军,人家想问他是怎么卖的?
他说:我敲,敲,敲门后,问人家:“你要,要,不要买,买,买圣经?这本,本,本,本书说的是,是,是,是,是,是……摩,摩,摩西和十、十、十、十、十、诫的故,故,故,故事……”
然后,我就、就、就问他:“你、你、你、你、要我继、继、继、继、继续把、把、把、把它读完?还……还……还是要买,买,买,一本自、自、自、自己看、看、看看?”如果你能利用自身的不足,变成一种资源,也许会带给你意想不到的新发现!
第二,短时间内提高自我认知。
在面试的当天或面试高峰的一段时间内,提高对自我的积极认知。这其中最有效的一个手段就是“自律”,自我约束去做一些积极的事情,例如,按时起床、定期运动、读书习惯,以至于去奉献爱心,帮助他人,这些都能够有效地提高自我认知,在无形中提升自己的自信。此外,就是在面试当天,一定要早到,一定要将形象调整到最佳,这些细微的,外表上的优势,都能够直接地提升自信。
第三,学会运用自我暗示法。
每个人都有过辉煌的经历,将你最辉煌的经历写成清单,在你面试前于心中进行默诵。比如,在某次比赛中获取过第一名,在某些时候得到他人的大力赞扬。当你心中汇聚了你最有价值的时刻,你的自卑在便不知不觉中被驱赶至无形了。
第四,进行合理期待,坦然接受最坏的结果。
当一个人失去到无所失去时,他就不再惧怕失去。人们往往在惧怕自卑心理背后的情况,如他人的攻击与奚落,面试的失败,丢人的经历等。试着将这些“可怕”的后果全然地去接受。每个人都会有失败,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缺陷,坦然地去接受一下。当承认了自我不好的一面,且一定程度否认了与他人的“连结”,他人的眼光与评价将不再形成任何压力,我们将呈现出一个真实的,同时又很自信的自己。
你之所以感到巨人高不可攀,只是因为自己跪着,不信你站起来试一试,你一定能发现,自己并不比别人矮一截。许多事情别人能做到的你经过努力一样能做到。
——马克思
(二)依赖心理
3月学院举办的小型招聘会上,毕业生小李的父母在招聘会还未开始时,就早早地到会场打听单位的情况。招聘会开始很久以后,小李才姗姗来迟,并由家长陪同前往用人单位摊位前面谈,面谈过程中,小李发言的时间还没有其父母多,结果谈了一家又一家,仍一无所获。
1.依赖心理分析
案例中,小李的问题出在择业过程中过分依赖父母。现在的毕业生中,独生子女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他们的生活一帆风顺,没有经历过什么波折,再加上父母亲的过分呵护,客观上也培养了他们的依赖心理。毕业生大多缺乏主见,自我意识模糊,在择业中常会茫然、不知所措,自己独立进行抉择的能力差,以致在招聘现场上,父母代替子女,亲友代替本人与用人单位洽谈的场面屡见不鲜,难怪有用人单位对依赖性过强的毕业生说:“你本人都要靠别人来推销,企业还能靠你来推销产品吗?”
2.依赖心理的自我调适
对于即将走出校门的大学生而言,自己独立决定的第一次择业至关重要。一方面,可以试探、锻炼自己决策的勇气和胆量;另一方面,独立决策更利于大学生们培养自己的“慧眼独具”。现在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任何一项决策,都必须要有能力对周围大量的信息、建议以及设想进行筛选和过滤。培养这样的能力,唯一的办法就是从养成独立决策的习惯做起,尤其要在决定个人前途命运的大事中去领悟和实践。
第一,克服盲从思想。
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可以参考父母、老师的意见和建议,但不能一味盲从。大学阶段,大家要积极准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努力给自己的简历增光添彩,积极主动择业。
第二,思考自己的需要和未来。
俗语说,“风吹荷叶根不动,”这个根就是大学生们自己的主见,就是自己需要什么,自己适合什么以及希望自己朝哪个方向发展,成为什么样的人。因此,只有与自己需求相关的工作才是适合自己的工作。
(三)攀比心理(www.xing528.com)
阿林与阿祥在学校时是同窗好友,都是学汽车技术的。毕业后,都先后找到了工作。可没多久,阿林就有些心灰意冷了。原来,阿祥做的是人力资源管理岗位,工作相对轻松,薪酬也比较高,颇有发展前途。而阿林被一公司录用后,只是担当普通技术员工,工作劳累不算,月薪比阿祥还低了不少。阿林心想,自己学历、能力同阿祥不相上下,怎么这么窝囊?心态失衡的阿林选择了跳槽,可奔波了近3个月,不仅没找到如意的工作,连生活也只能靠借钱维持。
1.攀比心理分析
案例中,阿林在工作后,因不满与同学阿祥待遇的落差,选择盲目跳槽,这是典型的择业攀比心理。大学毕业生在选择单位时,往往是拿自己身边同学的就业标准来定位自己的就业标准,从而导致不同程度的攀比心理。表现在就业过程中主要有:忽视自身特点,对自我缺乏客观正确的分析,不从自身实际出发,不考虑所选单位是否适合自己,而是与同学攀比,过多把注意力集中在他人的就业取向上,自己的既定目标受到他人的干扰,特别是看到与自己成绩能力差不多的同学找到令人羡慕的工作,获得客观的收入时,觉得自己找不到理想职业很没面子,常常会出现“他(她)都能找到那样的工作,凭什么我不能”的心理。为了获得心理上的平衡,将自己就业的目标定位过高,其结果是高不成、低不就,陷入苦恼中。
有人说,攀比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攀比能激发人奋斗的潜力,给人带来向上的动力;另一方面,攀比也让人活得很累,让自己的心理失去平衡。因为后者的攀比只是拿自己的缺点和别人的优点比,那么结果自然可想而知。部分大学生在择业时,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无主见,人云亦云,容易受他人就业取向的影响,拿同学的择业标准来定位自己的择业目标,而不顾自己是否适合该职业,总想挤进社会地位高、效益好、收入高的好单位,与同学一比高低,盲目攀比,结果往往落空。
2.攀比心理的自我调适
职场中盲目攀比的现象并不鲜见,其实,无论就业或择业,不仅受到知识、技能等的制约,而且兴趣、性格、机遇等因素也很重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轨迹,求职也是同样道理。也许两人条件差不多,但别人善于推销自己,把握机会的能力强些,最终的职业取向,乃至职位、薪酬、福利等回报都要好些,更不用说原本自身实力就相差甚远,只能适合做普通员工,却一厢情愿地同别人比岗位、比薪酬,这是不符合实际的。因此,怎样保持理智清醒的头脑,对自己的职业定位选择有准确的了解,是十分关键的。
第一,实事求是的定位自我。
自己能做什么,如何能干出成绩,离开了实事求是的自我定位,容易陷入盲目攀比的误区,既可能妨碍目前的就业与择业,更会给长远的发展留下后患,实在得不偿失。即使对自己的处境不满意,向往更高目标,也应立足保住饭碗,脚踏实地,等待时机。要对自己负责,而不是要与别人比或秀给别人看。有人因“大材小用”而感到心理失衡,因落入生活就业低谷而产生沮丧,甚至发生精神变态或厌世情绪。
第二,合理调整自我期望值。
人往高处走,追求任高职挣高薪是人之常情,但也要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掂量是否配坐此交椅,挣这份薪水。合理调整自己的期望值,努力做好当下工作,提升自我。如果此职位或行业对你来说压力太大或过度辛苦,说明不适合你,最好有自知之明主动降级转行,反而会工作得舒畅而持久。
(四)自负心理
小谭当年以学院前几名的身份进入如今的这所高职院校,在学校也担任过学生会、各种社团的干部,颇具领袖气质。他认为自己各方面条件都不错,不会没有好的归宿,哪个单位录用自己是其荣幸。但是在很多次的面试当中,他的超常的自信却并没有带给她好运。许多单位都在他的比较高的姿态面前撤退了。小谭现在也感觉到非常失落和孤独,但他不愿意放低自己的要求去适应,他希望“好钢用在刀刃上”。
1.自负心理分析
案例中,小谭在求职过程中,认为自身条件较好,产生了高于自身能力的求职期望,也就是自负心理,这导致小谭在求职过程中错过了一些好的求职机遇。择业自负是心理上的欺骗行为。认为“我有能力,你就得用我”,相信自己不会找不到工作,表现出很强的优越感,自命不凡,骄傲自大,缺乏自知之明,不进行自我批评,总认为自己是对的,全是用人单位的错,牢骚漫天,对社会,学校和他人都怀有不满情绪。
我们鼓励大学生择业时树立自信心,不自卑,但也不能过了头,产生自负心理。择业自负的心理多见于热门专业毕业生和优秀毕业生。在这种心理支配下,往往是“这山望着那山高”,这个单位不顺眼,那个单位也不如意,从而错过不少适合自己发展的用人单位。一部分学生对自己估价过高,自认为高人一等,非常傲气;或认为自己已学习了很多的知识,各方面条件也不错,不会没有好的归宿,哪个单位录用自己是其荣幸;或认为现实太落后,英雄无用武之地。择业自负,容易使毕业生产生错误的择业观念,心理定位偏高,结果是高不成低不就。
2.自负心理的自我调适
择业自负会埋没毕业生的才华,给用人单位留下不好的印象,在择业中失去机遇,引发思想情绪的波动和心理失衡,因此我们要积极调适,适度自信,展现最好的自己。
第一,应当正确地认识自我。
适度地设计自我,并追求与社会相适应的自我价值,养成良好的自我意识,对大学生择业具有重要的意义。大学毕业生要客观冷静地做一些自我分析,清楚自己的优势、特长与不足,对自己有一个全面、客观、正确的评价。只有自我认知,才可以避免求职中的盲目性,不把工作目标定位过高,使自己在工作中尽快实现自我价值;只有通过自我认知,才可以避免因个人自负、清高而遭遇就业失败;只有实事求是地对待自己,才能避免心理冲突,防止择业受挫和焦虑带来的痛苦。
第二,要及时调整就业期望值。
调整就业期望值不是降低职业理想,而是说在迈出择业的第一步时,不要过于追求职业声望,不要对职业条件要求太高,不能过于讲工作条件和物质生活待遇,应在职业理想的引导下,立足现实的社会需要,抵制功利主义,享乐主义的影响,充分体现发展事业、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精神面貌,在现实可能的条件下积极就业,在实践中去开拓事业,增长才干。
第三,保持达观的择业心态。
择业心理是与个人的思想、品质、修养分不开的,大学生应不断加强自我修养,达观大度,宽容悦纳,不尽如人意之事莫耿耿于怀,自己力所不能及之事莫强求。“低着头”求职——只有先“低”得下去,以后方能“高”得起来。在择业的过程中,不能一步到位属正常现象,但毕业生不能因此而丧失信心。只要保持一种谦虚平和的心态,不急不躁,不图虚荣,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走,主动提高和完善自我,就一定能找到合适自己的工作。
(五)从众心理
小江毕业于一所高校的计算机专业,性格内向的他在班中年龄最小,与大他两三岁的同学一起玩,干什么不干什么从来用不着他做决定。毕业求职时,他的几位玩得好的同学根据自己所学专业商量决定到公司去工作。于是,他们纷纷行动,很快与几家公司签了约,而小江深知自己的性格不适于从事商业气息太浓的工作,但又想几个朋友都去了,应该还不错,于是他也和一家中型商场签了约,同时拒绝了一份自己较适合的在中专学校当计算机老师的工作。但工作没几个月,他自己实在无法融入单位的那种商业氛围之中,也觉得自己不能充分发挥优势,因而他感到压抑,情绪低落,最后,他还是决定找所学校当老师。
1.从众心理分析
小江择业遭遇到挫折,关键在于他的人云亦云、盲目追随,也就是存在严重的从众心理,从众心理是指个人由于受到团体压力,而在知觉、判断、行为方面做出与众人趋于一致的行为。当一个人的行为动机是“别人都这么做”的时候,那么他的行为就是从众行为,从众心理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个体的个性特征,包括能力、气质、性格、性别、社会阅历和文化差异等。大学生择业时之所以会从众,基于自身,主要有以下原因:
第一,求同心理。人是社会群体的一员,在社会性的压力下形成了自己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认为人们在满足了最基本的生理需要后,则渴望获得安全感和亲密感。人以群体生存,无依无靠的孤独和不安全感最可怕。大学生在择业中如果没有信息供自己参考,则普遍倾向于求同,这样就会有安全感,不与大多数人对立。
第二,缺乏自我认识。有些大学生自我定位不准,自我认知程度较低,特别是与就业有关的专业倾向、个人兴趣等认识不足。当外来信息模棱两可时,就会给自己的判断和认知带来困难,这时就会倾向于和群体的意见取得一致从而增加了盲目从众行为的可能性。
2.盲目从众的自我调适
大学生要谋求理想的职业就必须认清形势,合理调整就业期望。当前,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大学生在择业时,要结合自己所学的专业和方向,充分了解自己专业的社会需求情况,从自身的兴趣、爱好、专业、特长、个性、能力以及家庭情况等出发点定位职业期望值,在职业定位基础上构建正确的择业观。
现代大学生择业过程中出现的求闲、怕苦、虚荣、功利、攀比等心理,在一定程度上会阻碍他们的职业选择与发展。所以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应该完善认知偏差、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不完整的情况,加强对社会、就业信息、就业形势及就业政策等的了解,把自身的实际情况与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价值观,强化自身创业意识和创新精神,避免在择业时出现盲目从众等状况。
总之,大学生出现择业心理困惑是普遍存在的,归纳起来,我们主要通过客观认识自我、树立正确的择业观、调整择业期望、增强自身就业力、提高抗挫能力这几点来进行自我调适,以实现“顺利就业”这一光荣而伟大的梦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