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一词,我国古代文献中早就有之。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又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的这一观点,虽然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学习的某种要义,但长期以来,人们对学习仍无一个统一的概念。
许多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和哲学家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学习的定义。桑代克(Thorndike,1931)认为,人类的学习就是人类本性和行为的改变,本性的改变只有在行为的变化上表现出来;加涅(Gagne,1977)认为,学习是人类倾向或才能的一种变化,这种变化要持续一段时间,而且不能把这种变化简单地归为成长过程;希尔加德(Hilgard,1987)认为,学习是指一个主体在某个现实情境中的重复经验引起的,对那个情境的行为或行为潜能变化,不过这种行为的变化不能根据主体的先天反应倾向、成熟或暂时状态(如疲劳、醉酒、内趋力)来解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87年所作的《学习,财富蕴藏其中》报告中指出:学习是指个体终身发展、终身教育的理念。
我们可以认为,学习是由经验或练习而引起的个体能力或倾向方面的相对持久的变化。这个学习的定义可以从三方面来理解:
第一,学习实质上不是外部行为的变化,而是内在能力和倾向的变化,但是内在能力和倾向的变化必须根据外部的行为来推测。内在变化与外部反应有时是一致的,有时则不完全一致,因而必须经过多次的观察与测量才能对内在的变化作出适当的推测。
第二,内在能力和倾向的变化,必须相对持久地保持。有些主体的变化,随着条件的变化或经适当休息就会迅速消失,不能称为学习。(www.xing528.com)
第三,内在的能力或倾向变化是由学习者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即由后天练习而引起的。因生理成熟或先天反应倾向所导致的变化,同样不属于学习。
当然,学生的学习是在教育情境中的学习,与日常情境中的学习不完全相同。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影响学生身心发展的活动。学生在教育情境中的学习,应该是凭借经验或练习而产生的、按照教育目标要求得比较持久的能力或倾向的变化。
人需要学习,只有通过学习才能达到自我完善与自我发展的目标。《三字经》上说:“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这就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学习对人的重要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