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爱情依恋理论与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

爱情依恋理论与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

时间:2023-11-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Bowlby通过对离开照顾者的婴儿或儿童行为的长期观察提出了依恋理论。Hazan和Shaver将成人的爱情关系视为一种依恋过程,即伴侣建立爱情联结的过程,就如婴儿在幼年时期与双亲建立依恋情感联结的过程一般。在成人依恋分类上,早期的一些研究者大多依据儿童依恋中的三类型模式来进行分类,如Hazan和Shaver提出的三种“依恋风格”:安全依恋、回避依恋、焦虑/矛盾依恋。

爱情依恋理论与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

Bowlby通过对离开照顾者(通常是母亲)的婴儿或儿童行为的长期观察提出了依恋理论。他认为所有重要的爱的关系(包括与父母的、与恋人的)都是依恋关系。一个人早期的依恋经验对其成人后的情感方面有很大的影响,依恋根植于人的天性之中。Hazan和Shaver将成人的爱情关系视为一种依恋过程,即伴侣建立爱情联结的过程,就如婴儿在幼年时期与双亲建立依恋情感联结的过程一般。在成人依恋分类上,早期的一些研究者大多依据儿童依恋中的三类型模式来进行分类,如Hazan和Shaver提出的三种“依恋风格”:安全依恋、回避依恋、焦虑/矛盾依恋。但后来运用较广的是Bartholomeco和Horowitz于1991年提出的四类型模式,他们将成人的依恋关系分为以下四类:

(1)安全型(secure):认为自己是值得爱的,他人也是值得爱和信任的。

(2)专注型(preoccupied):认为自己是不值得爱的和没有价值的,但他人是可接受的,这种类型的个体总是努力赢得他人的接纳,并以此支持消极的自我表现形象。

(3)恐惧型(fearful):对自己和他人的态度都是消极的,这种类型的成人可能处于害怕他人的拒绝而避免与他人发生联系。(www.xing528.com)

(4)冷漠型(dismissing):对个人的看法相对积极,认为自己是有价值的,但认为他人会拒绝自己,这种类型的成人会以避免与他人发生联系来作为保护自己不受伤害的手段。

Shaver和Fruley等人在研究中发现,从依恋角度研究爱情关系是有条件的,并非指向所有的爱情关系。虽然依恋理论也有其不足之处,但它整合了生理心理学、发展心理学、认知科学等理论的研究成果,使得我们对爱情的研究更深入更广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