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正确认识社会知觉中的偏差
1.首因效应
首因效应是指人们初次交往时,对各自交往对象的直觉观察和归因判断。在这种交往情景下,我们一般称这种印象为“第一印象”或“最初印象”。首因效应在人际交往的印象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初次见面,相互之间很重视首先能够观察和感知到的一些特征,如:对方的表情、体态、仪表、年龄、谈吐、礼节等,并根据这些形成第一印象。实验证明,第一印象一旦形成,是很难改变的。因此在日常交往过程中,一定要注意第一印象。例如,我们在与人初次交往的时候,非常重视自己的衣着打扮、仪态仪表等,想给对方留下一个好形象;大学生在面试时,用人单位也非常重视第一印象,根据第一印象决定是否用你。
近因效应是指在人际交往中,由于交往对象的最近信息使过去形成的认识或印象发生了改变,称为“最近印象”。例如:你的好朋友做了一件对不起你的事情,你觉得好朋友怎么会做出对不起朋友的事,从而否定了和他以前的交情,从此再不交往了,这就是因为最近的事情,改变了你对朋友的态度和看法,以后再不和他交往了。
2.光环效应
光环效应也叫晕轮效应,它是指根据一个人的某种特征形成好坏的印象之后,人们还倾向于推论出该人其他方面的特征。就像月亮周围的大光环,是月亮光的扩大化,所以称作“光环效应”。例如:人们常常认为外表漂亮的人各方面都好。“情人眼里出西施”也是这种光环效应,你认为某人好时,你就觉得对方什么都好,你对某人印象不好时,就觉得对方什么都不顺眼。“光环效应”是一种以偏概全的评价倾向,是在人们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发生作用的。由于它的作用,一个人的优点或缺点变成光圈被夸大。会在交往中歪曲他人形象,对他人形成不正确的评价,妨碍人们之间进行正确深刻的理解。大家在人际交往中要尽量避免这种光环效应。
3.定势效应
生活中,人们会不自觉地把人按年龄、性别、外貌、衣着、言谈、职业等外部特征归为各种类型,并认为这一类型的人有共同的特点。在交往时,人们就会按照这一类人的共同特点去理解他们。例如,认为老年人是保守的,年轻人是爱冲动的,北方人是豪爽的,南方人是善于经商的等等,定势效应往往使人忽略个体差异、生搬硬套,出现错误的知觉和理解。苏联社会心理学家包达列夫曾做过这样的实验:将一个人的照片分别给两组被试看照片的特征是眼睛深凹、下巴外翘。给两组分别介绍情况,对甲组介绍情况时说“此人是罪犯”,给乙组介绍情况时说“此人是位著名学者”。然后,请两组被试分别对此人的照片特征进行评价。评价的结果是:甲组被试认为,此人眼睛深凹表明他凶狠、狡猾,下巴外翘反映其顽固不化的性格;乙组被试认为,此人眼睛深凹,表明他具有深邃的思想,下巴外翘反映他具有探索真理的顽固精神。这就是人们对社会各界的人有一个定型认知的结果。
4.仰巴脚效应
也称出丑效应或犯错误效应,指精明人不经意犯点小错误,反而使他具有和别人一样会犯错的缺点,也具有平凡一面而使自己感到安全。心理学家阿龙森等人做过一项经典研究:请被试根据主观感觉评价对录像中被访者喜欢的程度。被访者是大学生,访谈的内容是一样的,分四种情况:第一位被访者才能出众、完美无缺;第二位被访者与第一位大同小异,只是有点紧张打翻了咖啡杯;第三位访者表现平平;第四位被访者和第三位大同小异,又像第二位那样打翻了咖啡杯。结果发现,大家最喜欢才能出众而且犯了错误的人,其次是才能出众完美无缺的人,最不喜欢能力平平而又犯了错误的人。可见,最为人们欣赏者并不是全能的人,而是精明中带点小缺点的人。也就是说,璧玉微瑕比洁白无瑕更令人喜爱。一方面,人们都希望交往有才能的人;另一方面,如果人近乎完美,可望而不可及,人们反而会感到压力而对此人敬而远之。所以,我们不必太在意身上的小缺点。
5.投射
《列子·说符》中记载:一个人斧子丢了,总怀疑是被邻居的儿子愉去了。他瞧邻居的儿子时,发现他说话、走路、表情都像偷了斧子的样子。后来,斧子找到了,原来是自己不小心丢在山谷里了。这时,他再去瞧邻居的儿子,发现他走路、说话、表情不像偷了斧子的样子。这种带着主观印象去观察、了解、分析事物时产生认知偏差的现象,称为投射效应。
(二)培养非语言交往的能力
人际交往中需要语言和非语言的综合运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可以引起彼此心里的共鸣,而正确地使用非语言艺术,巧妙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也能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作用。非语言交往技能一般包括眼神、手势面部表情、姿势、位置、距离等方面。
1.学会微笑(www.xing528.com)
雨果说:“微笑是阳光,她能消除人脸上的冬色。”微笑是一种无声的语言,是人际交往中的“润滑剂”。与人交往时,微笑可以传递出友好、善良、谦和、赞美的信息,可以表现出自信、乐观、热情、健康的心态。有分寸的微笑,再配上优雅的举止,往往比有声语言更有效果。比如,在人际交往之初的微笑,所表示的是我喜欢你,我见到你很高兴;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的微笑可表示出“与你交往使我很愉快”。因此,我们要学会微笑着与人沟通,一个面带微笑的人是永远受欢迎的。当然,这种微笑必须是真诚的,最动人的微笑应是发自内心的愉悦。
2.姿势得体
社会心理学家艾根研究发现,与人交往时,按照SOLER模式表现自己,可以明显地增加别人对我们的印象,促进人际交往。SOLER是由5个英文单词的词头字母拼写起来的专用术语:S表示坐或站要面对别人;O表示姿势要自然放开;L表示身体微微前倾;E表示目光接触;R表示放松。运用SOLER模式可以给人留下“我很尊重你,我对你很有兴趣,我内心是接纳你的”的印象。这无疑会有效增加别人对我们的好感,增加别人对我们的接纳性。
3.注重礼仪
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在人与人的交往中,人们比较注重双方的礼仪。礼者敬人也,礼就是要求你尊重为本;礼仪的“仪”就是规范的沟通技巧。礼仪是人际交往的通行证,注重礼仪有利于人际交往的顺利进行。比如,在初次见面时,握手要讲究握手的顺序、方式、场合,介绍时要注意介绍时机、主角、表达的方式,递名片要双手平递、正面向上对着对方等等。良好的礼仪是个人修养的体现,也是对人尊重的表达,它可以给人留下良好的印象促进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
4.把握距离
美国体语学家爱德华·霍尔教授研究发现:人际关系不同、交往时人际空间距离也不同。一般来说,人际距离越近,人际关系越亲近。相反,人际距离越远,人际关系越远。他把人际距离分为四个区:一是亲密区(0.5米以内),这是具有直接血缘关系、夫妻或恋人以及密友间的交往距离范围。二是个人区(0.5~1.2米),这是较熟悉的同事、同学或朋友间的交往距离范围。三是社交区(1.2~3.7米),这是一种社交性的较正式的人际交往距离范围。四是公共区(3.7米以外),是一切人都可以自由出入的交往空间范围。我们要根据人际关系的亲密程度把握好交往时的空间距离这样才会使双方在比较舒服的气氛中进行交往。
(三)培养倾听的能力
在与人的交往中,善于倾听别人的谈话是很重要的。有句老话:人长着两个耳朵却只有一个嘴巴,就是为了少说多听。认真听别人讲话有几个好处:增加信息和经验,减少误会;避免无意义的冲突;增加实现愿望的机会;使别人也愿意认真听自己谈话;加深与别人的关系。认真听别人说话要集中精力,不可东张西望,对别人真诚的感兴趣表现在尊重别人、理解别人,而不是夸夸其谈、自我陶醉,置谈话者的感受于不顾。要特别注意配合对方的谈话,做出积极的回应,如点头微笑、态度谦和。“倾听”是人际交往的法宝,是改善人际关系的重要方式;在听对方讲话时,处处表现出对对方的耐心与尊重。这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不要随意打断对方的谈话或强抢对方的话题,要等别人讲完之后再发表自己的看法。
(2)在与对方交谈中,眼神不要飘忽不定,要有目光的接触,要正视对方。
(3)要站在对方的立场,通情、适时地给予回应,要控制自身的偏见和情绪。
美国知名主持人林克莱特一天访问一名小朋友,问他说:“你长大后想要当什么呀?”小朋友天真的回答:“嗯……我要当飞机的驾驶员!”林克莱特接着问:“如果有一天,你的飞机飞到太平洋上空所有引擎都熄火了,你会怎么办?”小朋友想了想:“我会先告诉坐在飞机上的人绑好安全带,然后我挂上我的降落伞跳出去。”当在现场的观众笑的东倒西歪时,林克莱特继续着注视这孩子,想看他是不是自作聪明的家伙。没想到,接着孩子的两行热泪夺眶而出,这才使的林克莱特发觉这孩子的悲悯之情远非笔墨所能形容。于是林克莱特问他说:“为什么要这么做?”小孩的答案透露出一个孩子真挚的想法:“我要去拿燃料,我还要回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