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如何正确认识自我?

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如何正确认识自我?

时间:2023-11-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肯定的自我认识的确立是完善自我意识的关键。只要多看几面镜子,全面地观察认识自己,就可以得到较为准确的自我认识。他人的行为亦是认识自己的镜子。通过自我监督进行自我教育,可以有目的地拟定健全自我意识的计划,制定措施,培养和发展自己。当然,一个人要对自己的活动和行为做出正确的评价是不容易的,因为一个人的心理品质直接影响到自我评价的客观性和准确性。归属感的特征在于使个体明确地意识到自己在集体中的位置。

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如何正确认识自我?

肯定的自我认识是指对现实的我认识比较客观、清晰,对理想的自我定位比较现实、积极,既符合社会要求,也是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肯定的自我认识的确立是完善自我意识的关键。当一个人产生了基本上是肯定的自我认识和相应的情感体验时,自我认识就会积极地指导他应做什么,怎样做,即进行自觉的自我调控,从而使个体与周围环境、与社会相适应,自我意识也就逐渐完善起来。

肯定的自我认识的特点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自我认识是准确的、肯定的;另一方面对自我情感体验是健康的、向上的。肯定的自我认识可以从以下途径获得:

(一)通过他人认识自我

他人的态度就像一面镜子,可以用来观测自身,尤其是他人带倾向性、经常性的态度,对自我认识很有影响。通过他人的态度可以认识到自己的形象、自己在集体中的地位、自己的品质、自己的心理特征等,并可以从中找到原因所在。例如,如果别人很愿意和自己交往,且在一起学习、工作、娱乐都感到愉快,气氛和谐,就说明自己一定具备某些令人喜欢的品质。相反,如果别人嫌弃、讨厌自己,那就应反省自己了。所以大学生要多留意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对他人的羡慕或嫉妒、尊敬或鄙视、信任或怀疑、亲近或疏远要做具体分析。当然,正如镜子有优劣一样,别人的态度所反映出来的自我形象,有时也难免被歪曲夸张。对方的偏爱、成见、缺乏了解等都有可能造成失真,但这毕竟是少数。只要多看几面镜子,全面地观察认识自己,就可以得到较为准确的自我认识。

他人的行为亦是认识自己的镜子。自己的品质、能力等在所处群体中的位置是在直接与这个群体的成员进行比较中产生的。一般来说,这种比较往往是按照这样的顺序进行的:同班同学、本系其他专业班级同学、本校其他系的同学、往届的同学、其他院校的同学、同龄的其他青年。有些同学的范围还更大些,比如和先进人物比,和自己心目中的理想人物比等。在这种比较的过程中要注意的是,不能专门“以己之长比人之短”,也不能专门“以己之短比人之长”,因为这样做都不能确立正确的自我认识。

(二)通过反思认识自我

1.通过自我观察、自我监督来认识自己

个体在从事各种活动时,自己的各种心理活动经常会出现在头脑中而被意识到。人的大脑皮层既是一个反映外界事物且具有综合分析的功能组织,又是一个调节自身活动行为的“指挥部”。以往的行为与各种活动,都可以以记忆痕迹的方式保存在头脑中,甚至对反映过的事物的各种体验也可以在大脑皮层中重新回想起来,从而实现与现实活动和行为的比较,进行自我观察,并通过对自己心理活动和身体状况的体验获得认识和评价。在自我观察中应注意的一点是,要考虑当时自己的情绪对观察所带来的影响。一般来说,当人处在安静、愉快的心境时,对自我观察最为有利;当人的心情激动或烦躁时,心理活动处于紧张状态,很难做到认真、实事求是地自我观察,这时候自我观察得出的结论,往往和自己真正的心理品质不大相符。

在对自己活动和行为的自我观察的基础上进行检查和督促,以使自己的行为和心理活动更适应现实的要求,这就是自我监督。通过自我监督进行自我教育,可以有目的地拟定健全自我意识的计划,制定措施,培养和发展自己。

2.通过对自己活动和行为的分析认识自我

自我认识的确立不能完全以他人的评价为根据,还应该通过自己的分析独立完成。大学生可以通过自己参加各种活动时的动机、态度,在活动中的表现,以及取得的成效、成果来分析认识自己。例如可以通过记忆外语单词的速度、准确性、持久性来评价自己的记忆品质;通过在班级、学校的活动或工作中的表现以及完成任务的情况,来确定自己的能力。总之,可以通过个人一系列的活动和行为总结自己的成败得失。在分析总结的过程中,要把自我认识同别人的评价结合起来,并以此建立对自己的正确认识和评价。当然,一个人要对自己的活动和行为做出正确的评价是不容易的,因为一个人的心理品质直接影响到自我评价的客观性和准确性。例如,经常表现为骄傲自满的人,容易把自己的活动和行为的功效估计过高;有自卑感的人,则常常把自己的活动和行为的功效估计过低。因此,要认清自己心理品质中的积极的特性和消极的特性,并把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相比较,然后通过分析得到准确的自我认识。

(三)在实践活动中进行自我教育(www.xing528.com)

实践活动是个体运用自身的知识和能力,为了满足需要,实现利益,取得价值,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进行改造的最基本的活动。对于大学生来说,实践活动主要是指学习活动和配合学习活动开展的实验室实践、顶岗实习、毕业实习、社会实践活动,以及群体或个人的课余活动等。这些活动协调统一的开展,是大学生健全自我意识的一项基本途径。

1.在实践活动中确立正确的自我评价

大学生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大部分时间生活在校园里,几乎不接触具体的社会现实。一帆风顺的经历和得到较高的社会评价等因素,使他们的自我评价往往带有片面性和盲目性。在实践活动中,大学生把自己当作活动的主体,就会不断地发现自我意识的不成熟和内心的矛盾,并根据实践活动的需要,有目的地实行自我调控、自我教育,不断地调整和充实自我意识的内容,解决自我意识的矛盾,确立正确的自我评价从而引导自我意识向健康的方向发展。

2.在实践活动中培养自己的归属感

大学生生活在集体中不论是一个班、一个支部,还是一个宿舍、一个小组,都会产生一种归属感。归属感能使人从心理上产生安全感、满足感和情感寄托,归属感越强,越容易对自己产生健康、恰当、肯定的自我认识。培养归属感的最好途径就是参加集体实践活动。这是因为:

第一,集体实践活动为个体与集体的融合创造了有利的环境在实践活动中,个体成为集体中的一个有机成员,集体实践活动的目标要求每个参与者认识上统一,行为上一致。实践活动的内容要求每个参与者努力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而实践活动的效果,又可大大鼓舞每个参与者,使每个成员在心理上得到满足。大学生在这些实践活动中,受到别人的鼓励、尊重、关心和爱护,从而感受到自己同集体融洽、被集体接受的程度。集体的归属感正是在这样一次次的实践活动中得到培养的。

第二,实践活动可以让个体找到自己在集体中的位置。归属感的特征在于使个体明确地意识到自己在集体中的位置。例如学习活动是大学生的主要活动,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水平的高低,对学习活动调节、影响作用的大小,只有在实际的学习活动中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一个学生观察力记忆力、思考力的发展水平,是通过他学习效果的好坏、学习成绩的优劣、对问题反应的快慢等一系列学习活动表现出来的。这样,他可以根据自己在学习活动中的表现找到自己在集体中的位置。

第三,实践活动是个体获得自尊心、自信心的有效途径。实践活动给每个参与者提供一个表现自我的场所。个体在集体活动中可以表现自己的亮点,从而获得他人的赞誉,证明自己的价值,获得价值感,增强自信心。一个充满自信的人,才能在集体中具有较强的主人翁意识,从而真正建立起归属感。

3.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找到自我与社会的契合点

对于即将走向社会的大学生来说,社会实践是很重要的实践途径。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不成熟性,往往是由于找不到自我与社会的契合点。一个人如果缺乏社会实践,没有社会经验,认识问题必然带有主观性和片面性,也就会在寻找自我与认识社会方面出现断裂。要解决这样的问题,大学生在校期间应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这样做,一是有助于处理好“自我设计”与社会需要的关系。所谓“自我设计”是指个体基于自身发展的需要,对自己的发展方向、层次及途径做出战略性的安排。“自我设计”不是随心所欲的,它要受到社会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个体要在对自身和社会有足够认识的基础上,才能保证“自我设计”的正确性、可行性。大学生只有通过参加社会实践,开阔视野,加深对国情、民情的了解,克服思想认识上的片面性和主观随意性,顺应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根据自身条件设计人生目标,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否则,封闭式的“自我设计”必然与社会的要求相差甚远,不仅难于实现,还会带来无数的烦恼。二是有助于处理好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自我价值表现在人有自尊、自爱、自信的需要。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可以增强集体归属感,把个人表现和集体荣誉联系在一起,切身感受到集体的团结协作精神是个人价值实现的保证,同时认识到社会现实对知识、对人才的迫切需要,认识到知识只有用于社会、服务于人民才会获得最高的社会价值。三是社会实践还有助于大学生增强社会责任心和使命感。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与工农接触,能直接体验到工人、农民身上蕴含着的中华民族的优秀品格,而这正是大学生需要汲取的精神营养。社会实践还能使大学生看到中国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性,意识到自己对社会应尽的义务和责任,增强使命感。总之,社会实践能使大学生在正视自我、正视社会的基础上,科学地认识自我、发展自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