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亲人死亡引发的严重哀伤反应

亲人死亡引发的严重哀伤反应

更新时间:2025-01-19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三)哀伤反应的类型当面对亲人死亡时,与死者关系越密切的人,产生的哀伤反应就越严重。亲人如果是猝死或是意外死亡,或者突然死于交通事故或自然灾害,引起的哀伤反应最重。

哀伤反应,也叫悲伤反应,亲人去世,亲密的依恋纽带被切断,常规的生活被打乱,身心得到重创,价值观被推翻,要从这创伤中复原是需要时间的,每个人因心理调适水平的差异,所需的时间也会随之改变,一般情况下,情绪低落,持续的思念逝者,这种哀伤反应会持续6个多月的时间,并且学习、工作、生活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但症状的严重程度会逐渐下降,在一年内会逐渐接受丧失的事实,重新调整生活,理解丧失的意义,生命的意义得到重建,找到与TA建立联结的方式,重新以新的姿态过自己的生活。

(一)哀伤的过程

哀伤的过程包括在情感上把我们从死去的人那里解脱出来,重新调整到没有那个人的生活中去,继续日常生活,并形成新的关系。哀伤过程包含着许多与临终体验相同的情感,虽说悲痛各有差异,但典型的哀伤存在如下的过程。

最初是对死亡的震惊与否认,特别是当死亡不期而至时。当我们能够预见某个亲人的死亡时,最初的反应便会减退,并伴随一种解脱感。所谓“久病床前无孝子”说的大约类似于此。

最初的震惊消散之后,便可能为死去的人的记忆所困扰,并可能出现愤怒、愧疚等消极情绪。我们可能会责备上老天、责备命运,甚至责备那些照顾过死者的人。责备死去的人对我们的抛弃是比较常见的,特别是那人死于自杀。

哀伤的情感强度常常处于躯体症状的掩饰之下,特别是对于较为年长的人。丧亲的最初几个月中,最普遍的悲伤症状是哭泣,抑郁、无食欲,以及难以集中精力处理工作或家庭事务。许多人在丧亲之后的某些时间需要依赖安眠药和镇静剂。

悲伤的最终阶段,人们通常会与丧失达成妥协并恢复日常活动。这个阶段可能发生在几个月或一年之后,这取决于与死者的亲密程度,以及死者死亡的具体情境。研究表明,正常的悲伤过程大约会持续一年,但也有专家发现正常的悲伤过程可能会超过一年。抑郁等情感反应在死者死亡后的一年中会逐渐下降,人们开始逐渐怀着愉快的记忆怀念死者。

(二)哀伤的反应

1.心理反应

难以释怀的悲伤是一种心理状态,个体丧失亲人的情感反应持续保持抑制状态,常常表现为难以解释的躯体或生理症状,以及一些心理症状。

研究表明,对死亡的沉思,或者说让死亡占据头脑是不好的。沉思或不断重复死亡细节的人,特别是在缺乏社会支持和其他刺激的时候,会感受到更多的抑郁,并且更悲观,一些专家认为这些延长的或复杂的悲伤是不正常的,需要得到专业人士的关注。

2.生理反应

对于那些独自生活的人,或者说没有亲密朋友的人,走出哀伤的过程更为艰难,他们可能更容易患上各种疾病,如心脏病、中风、肝硬化、高血压、癌症等,甚至更早死亡。在各个年龄阶段,心脏病在离婚、单亲或寡居的人群中的发病率高于已婚者2~5倍。女性死亡更少可能受到丈夫死亡的影响,男性更可能在配偶死后的几年内去世。因为女性倾向于更好地处理她们的悲伤和支持体系。

(三)哀伤反应的类型

当面对亲人死亡时,与死者关系越密切的人,产生的哀伤反应就越严重。亲人如果是猝死或是意外死亡,或者突然死于交通事故或自然灾害,引起的哀伤反应最重。表现如下:

1.急性反应

在听到噩耗后陷于极度痛苦。严重者情感麻木或昏厥,也可出现呼吸困难和窒息感,或痛不欲生、哭天抢地的哭叫,或者处于极度的激动状态。

2.哀伤反应

在居丧期间出现焦虑、抑郁,或自己认为对死者生前关心不够而感到自责有罪,脑子里常浮现死者的形象或出现幻觉,难以坚持日常活动,甚至不能料理日常生活,常伴有疲乏、失眠、食欲降低和其他胃肠道症状。严重抑郁者可产生自杀企图或行为。

3.病理性哀伤反应

如哀伤或抑郁情绪持续6个月以上,明显的激动或迟钝性抑郁,自杀企图持续存在,存在幻觉、妄想、情感淡漠、惊恐发作,或活动过多而无哀伤情感,行为草率或不负责任等。

(四)哀伤的作用

丧亲后的哀伤是有积极作用的,能助人成长,如不曾珍惜的东西在经历丧失之后会使人学会珍惜;能使人更充分地珍惜爱人和朋友,而不再考虑他们的缺点。事实研究也证明亲人丧失和其他创伤对个体成长有所贡献。

1.哀伤的过程可以让我们跟死者继续保持联结

“思考一种适合自己的方式继续与TA保持联结”?

2.哀伤让我们获得力量重新生活(www.xing528.com)

只有当人们面对痛苦时,才能获得力量去重整自己的生活。

3.哀伤,让我们体验、珍惜活着的意义

我们要学习的并不是摆平哀伤,而是可以如何表达悲伤、善待悲伤,悲伤是面对失落再正常不过的情绪,因为失落与变动,我们需要适应与调整,悲伤没有对与错,每一个人调适悲伤的模式都不同,所引发的情绪反应也不同,除了我们惯有的调适方法,或许我们也可以学习不同的方式来表达悲伤,在调适的过程中接纳、饶恕自己并善待自己。

(五)应对悲伤的方法

(1)说出来。

说出它、感受它并将它付诸行动。尽管最初几周谈论亲人的离去是很艰难的,但这正是说出它能够最有帮助的时候。若周围能够有人试着倾听,并帮助丧亲者尽可能地表达自己的感受,这对他们度过悲伤有重要帮助。

鼓励丧亲者表达情感对他们自身也是一种发泄,人们在有朋友陪伴的情形下表达情感会较少感到尴尬。男性通常难以表达丧亲情感,这大多因为社会文化不鼓励男性表达,认为这种表达是软弱的标志,当然也可以选择其他方式表达悲伤,如参与活动、参加葬礼等。

(2)写出来。

体验哀伤之痛——在挚爱离世后,表达感受是具有疗愈作用的一个过程,而书写技术又是一个非常有效的工具,给逝者写信并以逝者的口吻给自己回信,在一个私密的、没有他人在场和干扰的环境下触碰自己的感受,表达自己的感受,尽管这种方式不能减轻痛苦,但是只有当人们面对痛苦时,才能获得力量去重整自己的生活。“世界上没有隔离痛苦的灵丹妙药,而表达性的书写可以在生命的方向迷失之际,生命的价值被摧毁时,帮助我们重新找回来。”

选择几个主题写日志——表达性的书写有许多身心益处,可以对很多经历的创伤性或者压力性事件表达一些自己的情绪和想法,如果你已经走出了急性哀伤,但是仍然找不到生活意义的时候,可以选择以下主题写日志,如果愿意的话,可以与自己最信任的人分享。

“当时你是怎么看待和理解死亡这个事件的?”

“现在,你怎么理解这个丧失?”

“你的哪些哲学或者灵性的信念有助于你适应这次丧失事件带来的影响?”

“相反,这些事件对你的信念有什么影响?”

“丧失有没有影响你的人生方向,如果有的话,是怎么影响的?随着时间的流逝你又是怎么处理这个问题的?”

“从长远来看,你将如何在生活中找到丧失的意义?”

“这个丧失或者逝者有没有给你一些关于爱和生命的启迪?”

“这样一个困难的转折有没有让你更加对你所经历的任何事情都怀抱感恩之心呢?你是否想对某个人表达你由衷的感谢呢?”

(3)向信任的他人介绍逝者的故事——融入自己信任的团体中。

将逝者介绍给他人,向他人讲述逝者的故事,思考逝者对自己的意义,思考逝者教会了我们什么,哪些是可以帮助我们来应对当下的挑战的,将逝者留下的故事融入当下的生命中,可以减轻哀伤的痛苦。

(4)在头脑中与其对话——从对爱人的回忆中汲取能量。

可以选择一种方式与其对话,在自己感觉困惑的时候可以询问对这件事情的看法。“尽管丧失是你无法控制的,但至少你能控制自己面对痛苦的态度。”

(5)痛苦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可以接受与面对

一些丧亲者多年还未能从哀伤的悲痛中走出来,是因为他们发现“维持”痛苦是来访者和逝者保持联结的一个方式,因此他们甘愿向痛苦投降,他们强调这个“选择”是非常有价值的。这种情况下,可以自我思考“有什么方法能够让你和你爱的人有联结,但是却不痛苦?”每个人都有能力做出选择,包括选择以何种态度来面对痛苦。

(6)正念练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