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婴儿期(0~1.5岁):基本信任VS不信任
婴儿期指从出生到一岁半。这一阶段的婴儿是用口部来接触社会的。所以你会看到婴儿都喜欢把东西塞到嘴里,并不是因为他饿了,他是在用嘴巴探索世界。此外还通过双眼、触觉去接受外界的刺激。
如果母亲对婴儿给予爱抚和有规律的照顾,婴儿将会产生信任感;反之,如果母亲的爱抚和照料有缺陷、反复无常,婴儿就会产生不信任感。这一点非常关键,一个人内心的安全感就是在这个阶段打下基础的。埃里克森说,如果婴儿发展的信任感居多,就达到了他的第一项社会成就。即他不会因母亲离开而焦虑和哭闹,因为婴儿内心已发展出即使母亲离开了视线,如果自己需要母亲,她自会到场,这种恒定的、连续的、一致的体验使婴儿有了自我统一性(或自我统合)的最初感觉。
在这一阶段,婴儿产生信任感也产生不信任感,如果信任感比率居多时,就成功地解决了发展危机。埃里克森认为,一定比率的不信任感有利于人的健康发展,但是信任感应当超过不信任感。这一原则也适用于其他发展阶段。成功地解决了发展危机,人格中便形成了希望的品质。这种儿童敢于冒险、不怕挫折和失败。倘若这个阶段的危机没有解决,则在人格中形成恐惧的特质。
埃里克森把希望定义为:“对自己愿望的可实现性的持久信念,反抗黑暗势力、标志生命诞生的怒吼。
(二)儿童期(1.5~3岁):自主VS害羞和怀疑
这一时期,儿童掌握了大量的技能,如,爬、走、说话等。更重要的是他们学会了怎样坚持或放弃,也就是说儿童开始“有意志”地决定做什么或不做什么。这时候父母与子女的冲突很激烈,也就是第一个反抗期的出现,儿童开始了自主感,他们坚持自己的进食、排泄方式,所以训练良好的习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时孩子会反复应用“我”“我们”“不”来反抗外界控制,而父母决不能听之任之、放任自流,这将不利于儿童的社会化。同样,父母过分严厉的控制,又会伤害儿童自主感和自我控制能力。如果父母对儿童的保护或惩罚不当,儿童就会产生怀疑,并感到害羞。因此,把握住“度”的问题,才有利于在儿童人格内部形成意志品质。埃里克森把意志定义为:“不顾不可避免的害羞和怀疑心理而坚定地自由选择或自我抑制的决心”。(www.xing528.com)
(三)学龄初期(3~6岁):主动VS内疚
儿童期指3~6岁。这一阶段的儿童表现为喜欢探索、好奇心强、富有创造力。因此,要制定计划,订立目标,并积极保持以达到目标。他们对性别有特别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本阶段的发展危机为主动性对愧疚感(自动自发对退缩愧疚)。如果父母鼓励儿童的主动性和想象力,他们便会获得创新精神。如果父母嘲笑或否定儿童的创造性和想象力,儿童会丧失自信心。当他们回想起自己被父母讥笑的行为时,就容易产生愧疚感,因而只能过着别人为其安排好的狭隘生活圈子。缺乏自己开创幸福生活的主动性。如果在这一阶段中,儿童发展了较多的主动性或进取精神,就会在人格中形成目的的品质;反之,则在人格中形成无价值感。
埃里克森把目的定义为:“一种正视和追求有价值目标的勇气,这种勇气不为幼儿想象的失利、罪疚感和惩罚的恐惧所限制。”
(四)学龄期(6~12岁):勤奋VS自卑
这一阶段的儿童都应在学校接受教育。学校是训练儿童适应社会、掌握今后生活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的地方。儿童转向学习各种必要的谋生技能和使自己掌握社会生产者所具备的专业技能。在这一阶段儿童从所要学的课程中,产生了一种勤奋感,这种感情将使儿童满怀信心地在社会中寻找自己的工作。如果儿童不能发展出勤奋感,就可能产生自卑感。勤奋感占优势的儿童,其人格中就形成了能力的品质;相反,则在人格中形成无能感、自卑感。
埃里克森认为,好的老师在这一阶段对儿童的影响很大。他说:不止一次,我观察到在那些独具天赋和富有灵感的人们生活中,大多是教师燃起了一个未被发现的天才的内心火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