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能否以学生个性和气质自由发展为价值尺度?

能否以学生个性和气质自由发展为价值尺度?

时间:2023-11-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有人将“素质教育”三要义之一定为“个性”主动地发展。有人认为“素质教育”要注重学生在个性和潜能的差异,注重全体学生要在适合自己的进度、气质类型上得到发展,强调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价值,教育要“人尽其才”,要使每个学生在其天赋允许的范围内,都能得到发展。有人提出“孩子都有着自己独特的个性的树根,对孩子的培养应是‘因势象形’的根雕艺术。”因而,过分强调个性化的教育是有害的,也是无法实施的。

能否以学生个性和气质自由发展为价值尺度?

有人将“素质教育”三要义之一定为“个性”主动地发展。有人认为“素质教育”要注重学生在个性和潜能的差异,注重全体学生要在适合自己的进度、气质类型上得到发展,强调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价值,教育要“人尽其才”,要使每个学生在其天赋允许的范围内,都能得到发展。有人说什么“如果他是一只小鸟,就让他尽情地歌唱,如果他是一朵花,就尽量实现花的芬芳”。有人认为现行的教育制度“存在着严重的缺陷”照顾不到受教育者个体差异和不同的教育需求。21世纪,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社会化教育系统的形成和完善,将使得未来人才培养也成为一个‘柔性’生产过程,从而使教育制度从强调标准化共性的教育,向个性化教育发展,可以说,个性化是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甚至说,学生想学什么,自己选。有人提出“孩子都有着自己独特的个性的树根,对孩子的培养应是‘因势象形’的根雕艺术。”[6]

上述观点,如果说在统一的教育教学制度下,对个体关注不够对个性有所疏忽,现行教育是有这一弊端的。但若说我们的教育要随着学生兴趣、爱好、随着学生心愿、特点而组织起来,把教育当作是对成型的树根的雕根艺术,那就值得商榷了。要知道人具有人的物种的基因,使人才能成为人,人尽管有民族、性别、肤色……的不同,但人是人,人有共同的人性,社会是人的社会,时代是人的时代,人生活在一个时代、一个社会之中,首先要有共同的生活方式,共同的语言文字,共同的文化,共同的社会意识和道德规范,新生一代的发育成长又有共同的规律,等等。这些就决定了,共同性、统一性是人类生存生活的基础。尽管人有民族、性别的区别,但人性是基本的;人尽管有学历、职业、爱好、兴趣的不同,但共同的语言文字、共同的文化、生活规范是基本的;新生一代的成长过程是有个性之间的差异,但生长、成熟过程又是基本的。教育首先要解决的是构成人们生存与发展的这些共同的基本的东西,要解决新生一代与社会发展相适应最基础的东西,而不是从个体差异出发,使人尽其才或因人而异。教育不能像杜威说的那样:“我们应把儿童变成太阳,教育的各种措施围绕着这个中心转,儿童是中心,教育各种措施围绕着他们组织起来。”更不能“每个个体儿童是中心”,教育要按着每个人个性、气质、兴趣、爱好设计组织起来,教育也不能成为超级市场,让学生想学什么自己选,学生更不是定型的“老树根”,教育仅是“因势象形”的雕根过程。所谓“夫子教人各因其才”也是统一的育人目标下,统一的教育的内容的规范下,在实施教育过程中,在方法上根据不同学生特点进行教育而已。[7](www.xing528.com)

关于在教育教学中共性和个性的关系问题,我有两点基本看法。其一,教育、教学首先着眼点是共性,因此要有统一的教育目的、目标,统一的教育内容、组织,并在统一的时空内进行。这些统一的东西,在内化于有差异的个体之中时,每一个体呈现出差异性。比如书写统一汉字,但每人的笔体呈现差异,再如,在同一命题的作文中,每人所表达的内容、写法……则不同。这就犹如一个乐队(管弦乐、或民乐…)演奏的是同一曲谱,但每一种乐器所演奏的音调是不一样的。教学首先是在共性之中去涵包个性,也可以说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个性中的共性。教学不可能按每人的水平、兴趣、爱好、性格、气质、禀赋……进行设计,不可能“想学什么,自己选”。其二,为了关照不同学生的特点,在总体统一的要求,在内容时间的安排上,在进程的方式,可以适当予以关照。如一定的选修课,一定的课外活动……。通过这些以发挥他们的特长或弥补他们的所短。但这只是统一性中的一种补充。一切都从个性出发的教育,是与社会发展与学生将来适应社会需要是矛盾的。因而,过分强调个性化的教育是有害的,也是无法实施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