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一个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来说,没有良好的学风和优良的学术传统,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原理学科从其萌芽时期开始,经过百年的风风雨雨,形成了比较良好的学风和内容丰富的优良学术传统。就学风而言,教育学原理学科既有马克思主义提倡的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注重研究一些与教育改革和发展密切相关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又有中国学术传统中实事求是的学风,反对人云亦云和盲目崇拜,注重学者自己学术观点的阐明,具有比较鲜明的思想个性。就学术传统而言,可能主要包括下列几点:第一,有比较宽广的学术胸襟,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经常邀请一些知名学者和专家举行学术讲座。例如,在20世纪20年代,就曾聘请过蔡元培(讲授美学)、胡适(讲授哲学)、杜威夫妇等众多名人来校举行学术讲座或报告;1978年3月,邀请刘佛年、斯霞、袁瑢等教育学专家和教育专家来校座谈,交流教育科学研究和教育实际工作的经验;近几年,又分别邀请了一些国内外知名专家如英国的皮特·郎教授、日本的山崎高斋教授、华东师范大学的袁振国教授等来校举行学术报告。第二,有比较广阔的学术视野和敏感的学术前沿意识,注重从不同学科或跨学科的视野来审视和研究教育问题,注重吸收其他学科的最新理论和方法,注重交叉学科、边缘学科和新兴学科的建设与发展。第三,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有比较强烈的创新意识和进取精神,强调学术研究的原创性。基础理论研究,是教育学原理研究的一个基本任务。该学科在教育基础理论研究方面,一方面注重学术性,注重对基本概念、命题和理论派别的澄清、梳理和分析,另一方面特别注重从新的社会背景、知识背景和实践背景来审视这些基础理论问题,如文化视野中的教育改革、当代学校的功能与基础教育改革、可选择性教育的理念和制度、社会变迁与学生亚文化、全球化进程中的多元文化教育、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等,大大拓宽了教育基本理论的研究范围,使得基础理论研究具有比较强烈的时代性和现实性。第四,有比较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服务意识。教育学原理学科的教师,无论在学术观点上有多么大的差异,都是本着“学术为民”、“学术为社会”的思想在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他们大都具有高尚的学术品格,不妄言,不矫情,在一些不利的特殊的社会状况下,也敢于发表和坚持自己的学术见解。从解放前到解放后,教育学原理的教师们就有服务社会的热心,为教育实践和教育政策领域提供各种咨询或咨询性研究报告,在相当程度上影响到实际的教育决策。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不少教师参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等一些重要法律文件的起草和制定。第五,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认真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教育思想,自觉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来分析教育基本理论问题,教育的本质问题、教育的起源问题、现代教育问题、教师的地位和性质问题、教学认识问题、教育哲学建设的方法论问题等等。(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