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实验红鲫环境核辐射生物效应测试成果

实验红鲫环境核辐射生物效应测试成果

时间:2023-11-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为了评价核辐射对鱼类的危害,探讨实验红鲫应用于生态毒理学研究的可行性,本书研究了铀尾矿渣、137Cs辐射对实验红鲫的毒理效应,采用不同浓度的铀尾矿渣、不同剂量的137Cs辐射,在不同作用时间对实验红鲫染毒或进行辐射处理,观察铀尾矿渣或核辐射对实验红鲫的生物效应,包括血液常规生化指标变化、对肝脏SOD与GSH-Px活性影响等,拟建立实验红鲫监测核辐射污染的生物标记。

实验红鲫环境核辐射生物效应测试成果

随着核电与核设施的发展,核辐射污染也日渐严重,对核辐射进行监测与防治势在必行。自日本核泄漏后,核辐射污染防治更加引起国人和政府的高度重视。核辐射污染的监测,目前主要采取物理学监测方法,如采用电离辐射的盖革计数器、核辐射与有害气体监测仪等物理探测仪进行监测,但不能直接反映环境对生物所造成的毒害作用。相比之下,生物学方法更能有效地对动物机体的损伤程度做出评估。近年来,人们采用生物标志物来监测某污染物质对生物体产生的毒性作用,特别是对DNA、RNA、蛋白质等影响的研究越来越多,已经成为检测环境污染的程度和风险评价研究中的重要技术手段。血液的生理生化特性除了能反映动物的属性外,也能反映动物受环境因素影响的生理状态。以往研究显示,当鱼体受到外界因子的刺激,鱼类的细胞数、矿物离子浓度、酶活性、血糖浓度、蛋白含量等均存在差异,通过检测其血液生理生化指标,能反映其生理或病理变化。血液指标常被用来预估鱼类的健康水平、疾病诊断、营养代谢和对外界环境条件的适应水平,是衡量鱼类生存状态首要的生理、病理和毒理学指标。如张晓丽等研究大黄鱼降温不同阶段血清酶活性、抗氧化酶的不同变化,说明水温对大黄鱼血清酶活性有一定的影响。李赟等通过检测金鱼血浆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的活性,认为其变化可以作为检测水体中久效磷农药污染的敏感指标。Borges A等测定鲶鱼暴露于氯氰菊酯中血清离子、酶、血糖、尿素等生化指标,Vani T等研究鲤鱼暴露于氯氰菊酯中血细胞、血清蛋白、酶活性等生化指标变化,显示血清生化分析是有用的检测鱼群氯氰菊酯毒性效应的病理毒理指标。

目前,用于污染物监测的生物标志物主要有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还原酶(GST)、细胞色素P450、乙酰胆碱酯酶(Ach E)、属硫蛋白(MT)、热休克蛋白(HSP)、DNA分子标记。如Box A等研究双壳贝类鳃组织抗氧化酶SOD、CAT、GST活性的变化可能成为评估环境砷污染状况的潜在生物标志物。Hoarau等将GST、GSH、DNA损伤指标分别称为防御型和损伤型生物标志物,提出组合型生物标志物能更加准确地评价污染物的毒性作用。Smaoui-Damak等通过分析证实污染区雄性蛤仔消化腺内MT与体内Cd含量具有一定的相关性,重金属可引发MT的诱导合成。Hamoutene等用彗星试验研究了贝蛤类暴露于受石油烃污染的海水后所引起的遗传毒害效应。宋艳等采用生物遗传监测系统研究了涕灭威及其两个有毒代谢产物与小牛胸腺DNA结合存在剂量效应关系,说明毒物对小牛胸腺DNA造成加合作用。Zhang Q等研究表明,沙蚕乙酰胆碱酯酶活性高低可评估铜、铅、石油碳氢化合物的生态毒理效应。海洋监测项目已经把双壳类生物Ach E活性的抑制作为海洋有机磷杀虫剂的生物标志物。(www.xing528.com)

为了评价核辐射对鱼类的危害,探讨实验红鲫应用于生态毒理学研究的可行性,本书研究了铀尾矿渣、137Cs辐射对实验红鲫的毒理效应,采用不同浓度的铀尾矿渣、不同剂量的137Cs辐射,在不同作用时间对实验红鲫染毒或进行辐射处理,观察铀尾矿渣或核辐射对实验红鲫的生物效应,包括血液常规生化指标变化、对肝脏SOD与GSH-Px活性影响等,拟建立实验红鲫监测核辐射污染的生物标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