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样一种追寻美德的过程中,对个人和人类来说看起来都蕴含了一种道德成长的意味。
一些研究者提出道德发展的假说。让·皮亚杰描述了儿童的道德发展:在一个弹珠游戏中,2岁以前的孩子兴趣在于感观,根本没有“入戏”。(1)第一阶段(3~7岁):自我中心期。大家各玩各的,规则还不太清晰,从自己出发自认为正确。(2)第二阶段(7~8岁):他律时期。开始学习规则,并不知其理,求胜心切,违规者因为被惩罚而服从,稍长的孩子(外部权威)为规则传播者,规则不可违犯。(3)第三阶段:自治时期(11岁开始)。孩子们理解了游戏规则,开始明白规则的作用与价值,这甚至使他们可以合理地违背或者调整规则,并明了彼此之间的关系与结构,具有集体意识,形成了公平竞争的观念,产生了正义感,并理解普遍的伦理原则(帕特森 等,2006)309- 310。
追寻着皮亚杰的脚步,科尔伯格以大学生为对象讨论了成人的道德发展的阶段模式,它分为3个水平、6个阶段。
(1)水平1:前因循水平。
阶段1:他律性道德,简单服从。
阶段2:个人主义,私利表现,遵守规则有益私利,实用主义的互利与公正。
(2)水平2:因循水平。
阶段3:人际协调,遵从对某人的角色期待,与人为善,待人如己。(www.xing528.com)
阶段4:社会体系,认同一个人必须履行自己的职责。除非极端情况,法律成为标准准绳。
(3)水平3:后因循水平。
阶段5:社会契约与个人权利,遵守通过合理程序制定的法律,但生命与自由等价值观居于多数观点之上。
阶段6:普适伦理原则,个体通过选择与甄别,已经形成自己的原则体系,这样的原则体系甚至高过法律,包括人权平等、人的普遍尊严,大概达到了所谓的“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状态。这样的人非常少(帕特森 等,2006)311- 312。
上述麦金太尔的美德理论的三个阶段中,也描述了诸美德内涵从实践到人生叙事再到传统及人类共同体利益不断递进的社会发展过程,这个发展过程是一个伴随着人的道德成长,其行为更加合乎德性要求、更加合理适当的过程。
当然科尔伯格已经在两个方面受到批评:第一,他断言只有很少的圣徒式人物能够到达道德发展的最高阶段,但是实际生活中也存在很多普通人到达高尚的道德境界;第二,在他的调查中女性的得分普遍较低,反映出其方法可能蕴含着性别偏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