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夫曰:“呜呼!而未之察乎①?吾语子②。夫君子也者,其贤宜君国而德宜子民也③。宜处此位者,惟仁义人,故有仁义者,谓之君子。昔荀卿有言:‘夫仁也者爱人,爱人,故不忍危也;义也者聚人,聚人,故不忍乱也④。’是故君子夙夜箴规⑤,蹇蹇匪懈者⑥,忧君之危亡,哀民之乱离也。故贤人君子,推其仁义之心,爱之君犹父母也⑦,爱居世之民犹子弟也。父母将临颠陨之患,子弟将有陷溺之祸者,岂能墨乎哉⑧!是以仁者必有勇⑨,而德人必有义也。”
【注释】
①而:尔,你。②语子:对你讲。语(yù),动词,告诉。③君国:君临国家,做国家的君主。子民:子养人民,把人民当儿子养育。④《荀子·议兵》:“彼仁者爱人,爱人,故恶之害也;义者循理,循理,故恶人之乱也。”王符所引可能另据别本。⑤夙夜:朝夕,从早到晚。箴规:告诫,规劝。⑥蹇蹇(jiǎn):同謇謇,忠贞的样子。⑦汪继培说,“爱”下脱二字。⑧墨:同“默”。⑨《论语·宪问》:“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品读】
儒家向来重视“君子”观念,特别是孔子,以推崇、赞赏的态度谈论“君子”,为后人树立起道德楷模、人生典范。这段文字,王符通过回答设问之语,表达了君子必有仁义的观点。
在古代,“君子”一词的含义较为丰富,一般来说,主要指道德高尚、品性优秀、德才兼备、具有崇高人生境界的人。孔子讲:“君子怀德”,“君子喻于义”(《论语·里仁》),“君子博学于文”(《论语·雍也》),“君子不器”(《论语·为政》),是说“君子”不但要怀揣道德、仁义,还应博学深思、多才多艺。王符认同此说,他认为,才能宜于统治国家而道德适合抚爱百姓,适合处于这个位置的,只有仁义的人,所以有仁有义的人才称得上君子。不过,王符这里所指的才德更倾向于治国安邦。
那么,何为“仁义”?王符引用荀子的话,说仁就是爱人。爱人,就是不忍心看到别人有危难。所谓义,就是聚人。聚人,就是不忍心看到离乱。贞观二年,关中一带干旱,发生了大饥荒。唐太宗对大臣们说:“水旱不调,都是国君的罪过。我德行不好,上天应该责罚我,百姓有什么罪过,要遭受如此的艰难窘迫?听说有人卖儿卖女,我很可怜他们。”于是派御史大夫前去巡查,还拿出皇家府库的钱财赎回那些被卖的儿女,送还他们的父母。这里,唐太宗因同情百姓、抚爱百姓,使百姓解除了危难,免遭了离乱,堪称仁义之君。
其实,“仁义”并非“仁”与“义”的简单组合,它具有丰富的内涵,而儒家关于仁与义的界定,也有着明显区别。王符对于“仁义”的理解,似乎更偏重“仁爱”的一面。毕竟,虽然“仁”的内涵极为丰富,统摄着几乎一切美好的德性,但根本含义是爱人,即尊重人、关心人、同情人。爱人就要爱亲人,爱亲人就要从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开始。因此,父母如遇跌落的危险,子弟如有沉溺的灾难,难道能一声不吭吗?而要救助父母兄弟,就需要“勇”,因为“仁者必有勇”(《论语·宪问》)。所以王符也说,仁义的人一定有勇气,贤德的人必然讲道义。这表明,君子不仅尚仁尚义,也尚勇,“勇”确乎成为君子的品格,在为政中离不开它。不过,勇的前提是仁和义,是事业的正当性。
当然,一个人要做到爱人,不仅要爱亲人,还要“泛爱众”,爱一切人。三国时,吴国名医董奉治病不收诊费,只要求被治愈者在他住所周围种植几株杏树。数年后杏树蔚然成林,收获之后,他又将所得用以救治贫民或流亡路过的人。董奉以仁爱行医,体恤百姓之疾苦,堪称君子。正如王符所言:“故贤人君子,推其仁义之心,爱之君犹父母也,爱居世之民犹子弟也。”
总之,王符继承儒家传统,将道德、仁义放在首位,作为“君子”为人处世的标准。千百年来,“君子”的形象激励着后代读书人完善自己,成就功名。(www.xing528.com)
【扩展阅读】
导言:自古以来,以仁义治国的,国运就会长久。唐太宗以仁义诚信为治,革除浅薄风气,求得长治久安。
仁义为治
贞观元年,太宗曰:“朕看古来帝王,以仁义为治者,国祚延长;任法御人者,虽救弊于一时,败亡亦促。既见前王成事,足是元龟,今欲专以仁义诚信为治,望革近代之浇薄也。”
黄门侍郎王珪对曰:“天下雕丧日久,陛下承其余弊,弘道移风,万代之福。但非贤不理,惟在得人。”太宗曰:“朕思贤之情,岂舍梦寐!”给事中杜正伦进曰:“世必有才,随时所用。岂待梦傅说,逢吕尚,然后为治乎?”
太宗深纳其言。
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朕谓乱离之后,风俗难移。比观百姓渐知廉耻,官人奉法,盗贼日稀,故知人无常俗,但政有治乱耳。是以为国之道,必须抚之以仁义,示之以威信,因人之心,去其苛刻,不作异端,自然安静。公等宜共行斯事也!”
(节选自《贞观政要》卷五《仁义第十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