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为民爱日-减少劳役负担,实现社会和谐

为民爱日-减少劳役负担,实现社会和谐

时间:2023-11-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圣人深知,力者乃民之本也,而国之基④,故务省役而为民爱日⑤。这段文字,王符从民本思想出发,提出了“为民爱日”的观点。因为“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所以“盗窃起于贫穷”。而古代圣贤深知役使农民要避农忙而就农闲的道理,所以能尽量减少百姓的劳役负担而为其爱惜时日。王符告诫封建统治者:必须减少百姓的劳役负担,做到“务省役而为民爱日”。

为民爱日-减少劳役负担,实现社会和谐

《诗》云:“王事靡盬,不遑将父。”言在古闲暇而得行孝,今迫促不得养也。孔子称庶则富之,既富则教之。是故礼义生于富足,盗窃起于贫穷,富足生于宽暇,贫穷起于无日。圣人深知,力者乃民之本也,而国之基,故务省役而为民爱日。是以尧敕羲和,钦若昊天,敬授民时;邵伯讼不忍烦民,听断棠下,能兴时雍而致刑错

【注释】

①《诗·小雅·四牡》。靡:没有。盬(gǔ):止息。不遑:顾不上,没有时间。将:奉养。②语本《论语·子路》。庶:众,指人口多。③《史记·货殖传》:“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礼生于有而废于无。”《淮南子·齐俗训》:“夫民有余即让,不足则争,让则礼义生,争则暴乱起。”④当从《后汉书·王符传》作“民之本而国之基也。”这里的“力”是指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劳力,上文的“宽暇”“无日”及下文的“爱日”也指农业生产的劳动时间而言。⑤务:尽力。⑥语本《尚书·尧典》。敕:命令。羲、和:羲氏、和氏,尧时掌历法的两个官,非日御“羲和”。钦:恭敬。若:顺从。昊(hào)天:广大的天。敬授民时:孔传:“敬记天时以授人。”意思是教老百姓按照四时节令从事生产。⑦汪继培说,“讼”字上应有“决”字。彭铎先生疑“讼”上脱“理”字。邵伯:即召伯,周成王时任太保。《诗·召南·甘棠》郑笺:“召伯听男女之讼,不重烦劳百姓,止舍小棠之下而听断焉。”⑧时雍:太平。详见《班禄》篇注。错:通“措”。措,搁置。刑措,意思是没有人犯罪,刑法用不着。

【品读】

百姓是国家的根本和基础,历史上的改朝换代,几乎都是在百姓贫困得无法生存时发生的。而赋役繁重、侵夺民时是造成劳动力缺乏、百姓贫困的原因之一。这段文字,王符从民本思想出发,提出了“为民爱日”的观点。

日本谚语说:“贫穷就是罪恶”,佛教《净心诫观法》云:“人间贫穷,偷盗余报”。这些说法,都有一定的道理。因为“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孟子·梁惠王章句上》),所以“盗窃起于贫穷”。相反,“仓廪实而知礼节”,只有人民丰衣足食,才能对其进行教化,提高他们的道德修养,讲求礼仪,所以“礼义生于富足”。而人民能否丰衣足食,取决于他们的劳作时间。如果劳作时间充裕,就能创造一定的社会财富;劳作时间越多,其创造的社会财富越多;如果没有劳作时间,就会贫穷。正所谓“富足生于宽暇,贫穷起于无日”。既如此,为政者要想消除贫困,富民富国,就必须搞好农事,爱惜并保证人民的劳作时间,提供一个安定宽松的政治环境

古人云:“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孟子·梁惠王上》),“不失其时,然后富”(《管子·禁藏》),“罕举力役,无夺农时”(《荀子·王霸》),都在强调农耕劳作时间的重要性。只要封建统治者不在农忙时征徭役,使百姓能按耕种规律来从事生产,谷物就会有好的收成,国家就会富有。相反,统治者如果无休止地对农民强征徭役,而且力役繁多,就会导致土地荒芜、粮谷无收的严重后果。遗憾的是,历史上因徭役迫使农民离开土地,丧失劳作时间并带来巨大灾难的例子很多。比如秦朝徭役沉重,绝大部分家庭的男丁被强征徭役,使得劳动力减少,社会动荡,并最终引发反抗秦朝暴政的大泽乡起义,加速了秦朝的灭亡。而古代圣贤深知役使农民要避农忙而就农闲的道理,所以能尽量减少百姓的劳役负担而为其爱惜时日。比如尧命令他的历官羲氏、和氏敬顺天时,教导百姓按节气从事生产;召伯处理民事纠纷,不愿烦扰百姓占用农时,就在村头树下审理判决,而致天下太平。

王符深知这些道理,他认为“力者乃民之本也,而国之基”,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是百姓的根本和国家的基础,所以要“为民爱日”。这里,他把“爱日”与“民力”结合起来论述农时,具有较大的进步性;而且将“日力”这个经济问题提到“民本”“国基”的政治高度来看待,见解独到。然而,如何才能做到“为民爱日”?王符告诫封建统治者:必须减少百姓的劳役负担,做到“务省役而为民爱日”。原来,东汉中后期,苛捐重税繁多,侵夺民时,浪费民力,有的百姓不得不放弃劳作,“废农桑而趋府庭”,乃至倾家荡产。显然,这样的主张体现出王符极富人文关怀精神。当然,在本篇论述中,除了“徭役繁重”之外,王符认为“忌讳避时”和“诉讼太慢”也是影响人民劳作时间的因素,只有从这三个方面去除弊端,才能真正保证人民的劳作时间,才能为人民谋利益。这一认识是很有见地的。(www.xing528.com)

【扩展阅读】

导言:这段文字是唐太宗李世民与谏议大夫王珪对话中的一部分,反映了唐太宗不违农时、爱惜民力的思想。

君多欲则民苦

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若兵戈屡动,土木不息,而欲不夺农时,其可得乎?”

王珪曰:“昔秦皇、汉武,外则穷极兵戈,内则崇侈宫室,人力既竭,祸难遂兴。彼岂不欲安人乎?失所以安人之道也。亡隋之辙,殷鉴不远,陛下亲承其弊,知所以易之。然在初则易,终之实难。伏愿慎终如始,方尽其美。”

太宗曰:“公言是也。夫安人宁国,惟在于君。君无为则人乐,君多欲则人苦,朕所以抑情损欲,克己自励耳。”

(节选自《贞观政要》卷八《务农第三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