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增产效益:日力建功,国民有余

增产效益:日力建功,国民有余

时间:2023-11-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国之所以为国者,以有民也;民之所以为民者,以有谷也;谷之所以丰殖者①,以有人功也②;功之所以能建者,以日力也③。治国之日舒以长④,故其民闲暇而力有余;乱国之日促以短,故其民困务而力不足⑤。他认为,国家之所以能成为国家,是因为有人民;人民之所以安心为民,是因为有粮食;粮食之所以能增产,是因为有足够的劳力;劳力之所以能出功效,是因为每日的劳动效率高。

增产效益:日力建功,国民有余

国之所以为国者,以有民也;民之所以为民者,以有谷也;谷之所以丰殖者,以有人功也;功之所以能建者,以日力也。治国之日舒以长,故其民闲暇而力有余;乱国之日促以短,故其民困务而力不足

(选自彭铎《潜夫论笺校正》卷四《爱日第十八》,下同)

【注释】

①丰殖:丰产。②人功:人工,劳动力。③日力:一日之力,指一天的劳动效率(时间和成果)。④舒:安详。以:而。⑤困务:困于所务,指繁重的赋役。

【品读】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在很大程度上要靠天吃饭,因此古代人特别重视气候、节气和农时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孔子说“使民以时”(《论语·学而》),孟子讲“无失其时”(《孟子·梁惠王上》),儒家把尊重农时、按自然节律进行农业生产看作德治仁政的重要内容。这段文字就是王符在传统农业社会背景下,提出爱惜农时的经典论述。

对于农民而言,种植农作物应特别注意时间的把握,因为农作物生产受时节的限制,季节性很强,如果错过一时,收成会全无或剧减;如果能适时而为,才可望丰收。比如北方黄土高原上的冬小麦,一般是在白露节气之后才开始播种,种得早或种得晚都不行。再比如民间常说“清明过后,点瓜种豆”,如果在清明之前就撒上种子,就不利于种子的发芽。这些道理人们一般都懂,毕竟它是人类农业劳动积累的宝贵经验。

图18 古代农耕图(www.xing528.com)

王符也早就注意到了这一问题。可贵的是,他不但强调劳动时间的重要性,还能从民本思想出发,把国家、民众和劳动时间结合在一起进行阐述。他认为,国家之所以能成为国家,是因为有人民;人民之所以安心为民,是因为有粮食;粮食之所以能增产,是因为有足够的劳力;劳力之所以能出功效,是因为每日的劳动效率高。其实,这是一个逆向的推理过程,反过来讲就是:充足的时间保证民众劳作——劳作生产粮食——粮食丰裕意味着民安——民安才有国家兴盛。这样的论述从民本思想出发,率先站在人民的立场上,从劳动实践的角度谈及劳动时间的经济价值与意义,既阐明了劳动时间对于人民的重要性,也回答了爱民惜时的理由。

然而,怎样才能保证人民的劳动时间,做到爱民惜时?王符认为取决于国家的太平与否。“治国之日舒以长,故其民闲暇而力有余;乱国之日促以短,故其民困务而力不足。”太平的国家,日子安定而舒长,所以人民悠闲从容而力量有余;混乱的国家,日子急迫而短促,所以人民疲困而力量不足。王符的论述,既突出了民众是国家存在的根本因素,也强调了国家对民众的保障作用。毕竟,民众是国家统治的先决条件,没有民众就没有国家的存在,君主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但同时,也只有国家长治久安、太平清明才能确保人民行施劳动和运用劳动时间的权力。而王符生活东汉中后期,政治腐败、民生凋敝,百姓苦不堪言,他将劳动时间与国家的太平与否联系起来,反映了他对自己生活时代的忧患意识。其中,既有对百姓的深切同情,也有对统治者的警告之意,而这正是王符道德精神中甚为光辉的部分。

【扩展阅读】

导言:东汉末至三国时代的数学家赵爽深入研究了《周髀》,这段文字是他对书中八节二十四气所做的精辟解释。在他看来,八节是二十四气的骨架。这就将全年节气变化和农作物生长收藏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而物候是“农时”的指示器,这又使天时、气象、物候和农事成为和谐与统一的有机整体。

凡为八节二十四气

二至者,寒暑之极;二分者,阴阳之和;四立者,生长收藏之始,是为八节。节三气,三而八之,故为二十四气。气损益九寸九分六分分之一。

(赵爽注《周髀算经》卷下之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原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