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王之建百官也,皆以承天治地,牧养万民者也①。是故有号者必称于典,名理者必效于实②,则官无废职,位无非人。夫守相令长③,效在治民;州牧刺史,在宪聪明④;九卿分职,以佐三公⑤;三公总统,典和阴阳⑥:皆当考治以效实为王休者也⑦。侍中、大夫、博士、议郎,以言语为职,谏诤为官⑧,及选茂才、孝廉、贤良方正、惇朴、有道、明经、宽博、武猛、治剧⑨,此皆名自命而号自定,群臣所当尽情竭虑称君诏也。
【注释】
①牧:治民。②号:称号,如天子、诸侯、大夫、士、民为“五号”。《春秋繁露·深察名号》:“五号自赞,各有分;分中委曲,曲有名;名众于号,号其大全。名也者,名其别离分散也。”号是总称,名是别称。据此,汪继培以为:两句中的“典”与“名”二字疑倒。当作“有号者必称于名,典理者必效于实”。典:主,掌管。典理:掌管政事。③守相:郡守、国相。令长:县令、县长。汉代万户以上的大县长官称令,万户以下的小县称长。侯国令长为相。④州牧、刺史:一州的负责官员。宪:汪继培疑为“悉”之误。《汉书·王嘉传》:“公卿股肱,莫能悉心务聪明。”颜师古注:“悉,尽也。务聪明者,广视听也。”⑤据《后汉书·百官志》,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皆卿一人,为九卿。太尉、司徒、司空皆公一人,为三公。⑥和:和谐。阴阳:我国古代用来表示对立统一力量的一对哲学范畴。《易·系辞》疏:“天下万物,皆由阴阳,或生或成,本其所由之理。”阴阳谐调,则万物生化,天下太平。《尚书·周官》:“兹惟三公,论道经邦,燮理阴阳。”⑦效:验。王休:俞樾说:“此言自守相令长至三公,皆当考绩以效实而进退之,贤则任用,不贤则罢斥。‘王休’二字借用五行王相休囚之说……以寓进贤退不肖之意。”王相也作“旺相”,事物凡得时为旺相,失时为休囚。⑧侍中:秦汉时为侍从皇帝左右、出入宫廷的亲近之职。大夫:秦汉时有谏大夫、中大夫、光禄大夫等“备顾问”之职。博士:秦汉初掌为古今史事待问及书籍典守。议郎:掌顾问应对。故曰:“以言语为职。”⑨“茂才”以下都是汉代荐举的名目。
【品读】
图7 《盐铁论》书影
西汉始元二年(前81年)二月,丞相田千秋受汉昭帝诏命,与御史大夫桑弘羊一起召集郡国所举贤良文学(汉代选拔官吏的科目之一),询问民间疾苦,这就是著名的盐铁会议。在这次会议上,来自社会下层的贤良文学与代表中央政府的桑弘羊及其助手就汉王朝内外政策进行了激烈辩论。而作为政府首脑及会议主持人的田千秋,俨然是一个袖手旁观的局外人,全然不为双方的激烈争论所动,除了一两句无关痛痒的简短发问外,竟然什么话也没说。汉宣帝时,桓宽将此次会议的文件加以整理,写成《盐铁论》一书。他对田千秋的表现十分不满,在书中公开批评田千秋。原来,田千秋深知这次会议实际上是一场重大的政治斗争,虽然勉为其难地出席并主持了会议,但不愿得罪任何一方,于是采取了沉默的战术,不做明确表态。
田千秋的做法告诉人们:历代上,总有一些官吏,只求明哲保身,他们在其位不谋其政,甚至贪位苟且,好似尸位素餐,形如虚设。可是,如王符所言:圣明的帝王设置百官,为的是上承天意,治理国土,管理养育亿万百姓。因此,有称号的官吏一定要和其名义相符合,掌管政事的官吏一定要在实际中见功效。这样,就没有挂名的闲职,也没有不称职的人,即所谓“官无废职,位无非人”。像田千秋如能视直言规劝为其分内之事,也不至于招来桓宽的指责。而东汉那些守相令长、州牧刺史、九卿三公等各级官吏,如能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发挥各自应有的作用,为人民谋福祉,也算是尽了为臣之道。正因为此,从守相到九卿三公等高级官员,王符对其提出了考核的不同标准,主张要以其名而考其实,不同的官吏要用不同的“实”去考核,通过考核,以其功绩决定其进退。
然而,总有一些人似乎不能通过历史的“考核”,他们不能“在其位,谋其政”,不能做到“官无废职,位无非人”,甚至成为历史的笑柄。唐开元年间宰相卢怀慎,凡事务都推让给姚崇,自己则概不过问,姚崇说什么就做什么,被时人讥笑为“陪伴吃饭的宰相”;另一位唐代宰相苏味道,虽才华横溢,能力也很了得,但出任宰相数年,却不能在朝廷政务上有所建树,只是一味阿谀,圆滑于君臣之间,屈从附和,取悦于世而已,人称“模棱宰相”;北宋神宗时,宰相王珪居相位期间,政务得过且过,无所建树,每每遇到朝廷大事,不动脑筋,也不献策略,只起个上情下达的作用,人称“三旨宰相”。还有明朝博得“棉花宰相”之名的刘吉,等等。(www.xing528.com)
【扩展阅读】
导言:明代弹劾成风。大学士刘吉无所建树,可谓尸位素餐,因此成为言官们的主要攻击对象。可刘吉精于营私,虽屡遭弹劾却安然无恙,甚至还排挤打击弹劾他的人。江湖朋友送其雅号“刘棉花”,意在棉花者,不怕弹也!
耐弹的棉花
刘吉,字祐之,博野人。正统十三年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充经筵官。《寰宇通志》成,进修撰。天顺四年侍讲读于东宫,以忧归。
……
吉自帝初即位进少傅,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及《宪宗实录》成,又进少师、华盖殿大学士。吉柄政久,权势烜赫。帝初倾心听信,后眷颇衰,而吉终无去志。五年,帝欲封后弟伯爵,命吉撰诰券。吉言必尽封二太后家子弟方可。帝不悦,遣中官至其家,讽令致仕,始上章引退。诏赐敕,驰驿如故事。
吉多智数,善附会,自缘饰,锐于营私,时为言路所攻。居内阁十八年,人目之为“刘棉花”,以其耐弹也。吉疑其言出下第举子,因请举人三试不第者,不得复会试。时适当会试期,举子已群集都下,礼部为请。诏姑许入试,后如令。已而吉罢,令亦不行。吉归,踰年卒。赠太师,谥文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