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古代官吏考核制度及董仲舒的观点

中国古代官吏考核制度及董仲舒的观点

时间:2023-11-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可见,凡事须经过实践的检验,才能对其做出正确客观的评价。在中国古代,考绩就是考核官吏的治绩,也称为考课、考校或考功,即国家依照所颁布的法令和行政计划,在一定的年限内,对各级官吏进行考核,并依其不同表现,不同等级,予以升降赏罚。三年考核功过一次,罢免愚恶,提升贤良。董仲舒主张由各地选拔贤者,通过实绩考核,确定他们的功绩,然后再“量材授官,录德定位”。

中国古代官吏考核制度及董仲舒的观点

夫剑不试则利钝暗,弓不试则劲挠诬,鹰不试则巧拙惑,马不试则良驽疑。此四者之有相纷也,由不考试故得然也。今群臣之不试也,其祸非直止于诬、暗、疑、惑而已,又必致于怠慢之节焉。设如家人有五子十孙,父母不察精愞,则勤力者懈弛,而惰慢者遂非也,耗业破家之道也。父子兄弟,一门之计,犹有若此,则又况乎群臣总猥治公事者哉?传曰:“善恶无彰,何以沮劝?”是故大人不考功,则子孙惰而家破穷;官长不考功,則吏怠傲而奸宄兴;帝王不考功,則直贤抑而诈伪胜。故书曰:“三载考绩,黜陟幽明。”盖所以昭贤愚而劝能否也。

(选自彭铎《潜夫论笺校正》卷二《考绩第七》,下同)

【注释】

①挠:弱。②纷:乱,混淆。③《荀子·君道》:“百吏官人无怠慢之事。”怠慢:指怠惰失职。节:事之一端。④愞(nuò):怯弱。⑤也:汪继培疑应作“此”,属下句读。⑥计:考核。《周礼·天官·小宰》:“以听官府之六计,弊群吏之治。”贾疏:“计其功过多少而听断之。”⑦猥(wěi):杂。总猥:各种人聚集在一起。⑧传:泛指古书。《左传·襄公二十七年》:“赏罚无章,何以沮劝?”《正义》:“罚有罪所以止人为恶,赏有功所以劝人为善。”章:通“彰”,明。沮:止。劝:鼓励。⑨古代称父母叔伯为大人。⑩奸宄(guǐ):坏人。⑪“直”,汪继培疑作“真”。“诈”字原缺,据程本补。⑫《尚书·舜典》:“三载考绩,三考黜陟幽明。”黜(chù):降职或罢免。陟(zhì):提升。幽:指愚或恶。明:指智或善。

【品读】

俗话说:“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有没有真本事,试一试就知道了。如果不试,马的优劣就无法辨别;宝剑不试,利钝就不清楚;弓箭不试,强弱就不明白;猎鹰不试,其捕获猎物的能力就不能显现。可见,凡事须经过实践的检验,才能对其做出正确客观的评价。

人才的识别也是如此。识人是用人的前提,只有通过实践来考察人,才能辨贤愚、识善恶、察忠奸、分优劣,才能因材施用,人适其事。而正确识人的途径有多种,最有效的办法莫过于考绩,这是检验人才优劣的试金石。在中国古代,考绩就是考核官吏的治绩,也称为考课、考校或考功,即国家依照所颁布的法令和行政计划,在一定的年限内,对各级官吏进行考核,并依其不同表现,不同等级,予以升降赏罚。因此,考绩不仅是国家对官吏实施奖惩、升降、俸禄的主要依据,也是激励官吏奋发向上的有效措施,是我国古代整顿吏治,惩恶扬善的一项重要措施,直接关系着各朝政治的盛衰兴亡。

一代女皇武则天堪称实行考绩制度的成功典范。在她执政期间,不但对一般官吏进行考核,对于那些想当官的人也要进行“试职”——先给一个职位,以试其才能,在做事的过程中再考察他们的能力。通过考绩,涌现出不少名扬千古的官吏,比如狄仁杰、魏元忠、姚崇、张柬之等,都是不可多得的治世贤能,为大唐盛世做出了不少贡献。相反,官吏如果不被考核,如王符所言,就会怠惰傲慢、奸恶滋生。由于没有分辨,缺少评价,必然导致官吏的良莠不齐和怠惰失职之事发生,而真正的贤才就会受到压制,奸诈虚伪之人就会得势,好坏混淆不清。《左传》云:“赏罚无章,何以沮劝?”这个道理很简单,就像一个家庭,有五个儿子十个孙子,如果做父母的不考察儿孙们的精明或怯弱,不了解每个人的态度和能力,大家一起干活儿,“长跑游泳一起比赛”,“鹌鹑与大鹅一起比大小”,其结果将是:勤劳卖力的懈怠松弛,懒惰轻忽的愈加为非。长此下去,这个家庭必定要破败。父子兄弟一家人尚且如此,何况一个国家?(www.xing528.com)

其实,在中国古代,早在尧、舜之时就有了考绩制度。《尚书》曰:“三载考绩,黜陟幽明。”三年考核功过一次,罢免愚恶,提升贤良。后来,不乏高明见解,汉代董仲舒说:“毋以日月为功,实试贤能为上,量材授官,录德而定位”(《汉书·董仲舒传》);唐代陆贽说:“求才贵广,考课贵精”(《旧唐书·陆贽传》)……这些有关治世的金玉良言,既是他们为政经验的总结,也对后世发挥着重要的借鉴作用。

【扩展阅读】

导言:汉代二千石以上官员的子弟可以凭借父兄的地位取得官职,称为任子制度,其弊病较多。董仲舒主张由各地选拔贤者,通过实绩考核,确定他们的功绩,然后再“量材授官,录德定位”。

实试贤能为上

夫长吏多出于郎中、中郎,吏二千石子弟选郎吏,又以富訾,未必贤也。且古所谓功者,以任官称职为差,非所谓积日絫久也。故小材虽累日,不离于小官,贤材虽未久,不害为辅佐。是以有司竭力尽知,务治其业而以赴功。今则不然,累日以取贵,积久以致官,是以廉耻贸乱,贤不肖浑淆,未得其真。臣愚以为使诸列侯、郡守、二千石各择其吏民之贤者,岁贡各二人以给宿卫,且以观大臣之能。所贡贤者有赏,所贡不肖者有罚。夫如是,诸侯、吏二千石皆尽心于求贤,天下之士可得而官使也。遍得天下之贤人,则三王之盛易为,而尧舜之名可及也。毋以日月为功,实试贤能为上,量材而授官,录德而定位,则廉耻殊路,贤不肖异处矣。

(节选自《汉书补注·列传》第二十六卷《董仲舒》)

【原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