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美德,我们就会丢掉灵魂;没有信仰,我们就会丢掉精神;没有智慧,我们就会丢掉前程;没有幸福,我们就会丢掉人生;没有梦想,我们就会丢掉童真。人生最美的状态,莫过于忘我的素质修炼,如能在美德和智慧的巅峰与先贤大师不期而遇,就会倍感惊喜,倍感振奋,美到极致,横跨中外,纵观古今。
先贤东逝水,经典永流传。那些闪烁着人格光辉和卓越才智的金句名言,是人类文明遗存下来的宝贵遗产,是大师们精彩的智慧片段,是我们借以滋养心灵的智慧清泉。与大师对话,与圣贤倾谈,真是坐拥真谛,惊艳不断。
那些智者先贤,早已化作文化的山脉,矗立在人类精神领域的价值之巅,如今逾百年,越千年。我因学术攀登与大师在文化上结亲缘,通文脉,心灵喜相逢,赏析永不晚。金句不灭,永远叩击着后来者心灵的琴弦。诗云:不期而遇会先贤,心灵邂逅成美谈。人生境界登高处,守望相依何须言。
中国人传统的美德优势,在我看来集中指向人际美德、修养美德和操行美德。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世界文明史上唯一未曾中断过的灿烂文明。今天,我们在精神文明建设上遇到的困难,都可以从传统文化中去汲取思想养料,得到道德启迪和美德真传,而与大师对话似乎是我们道德水平得以提升的唯美路径。
《周易大传》有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我认为,自强不息依靠的是理想信念和崇高信仰,强健的是精神动力;厚德载物强调的是使命担当,倚重的是道德高尚,胸怀天下。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互为因果,互相滋润,相伴共生,美丽循环。
自强必须建立在崇高精神力量和美好道德力量的基础之上,自强与美德密不可分。只有强者,才会“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只有德高,才会为使命和信仰献身,不辱使命,不愧信仰,不卸责任,动力强劲,品行端正,充满激情。我为此馈赠学生一言:“为伟大使命献身之人,才是最干净的人,最可爱的人,最有价值的人,最能造福世界的人。”
春秋时期,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管仲提出了“礼、义、廉、耻”四个道德元素,管子称“四维张则君令行”,“四维不张,国乃灭忘”,足见他思想之力。他值守的是“礼义廉耻,国之四维”之信念。春秋末,老子提出“上善若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意即:至高的品性像水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不与世人争一时之长短,有润四方、容天下的气度和胸襟。在道家学说里,水为至善至柔;水性绵绵密密,微则无声,聚则奔腾;与人无争且包容万物。水有滋润万物的高德,它使万物得其厚泽,而不与万物冲突矛盾,人生之道,美当若此。
我认为:仁者忠于职守,乐于操守,美于坚守,必大写志气和骨气。爱生柔,柔生善,善生智,智生信,信生坚;智者爱逻辑,喜推理,明事理,懂道理,讲原理,求真理,故而大凡智者,日思夜进,潜心钻研,必生才气。仁智俱佳就是德才兼备,一生追求德艺双馨。如是,必强底气,必养锐气,必蓄清气,必显大气。(www.xing528.com)
战国时期,孟子则将“仁义礼智”四要素整理归纳出来,作为道德的基本要求。《孟子·告子》篇写道:“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孟子不仅阐释了仁义礼智的内涵,耐人寻味,而且将四者定位为人的固有内力,即道德内化之力,非外界所给。专业地讲,这就叫心灵建设,练就的是深厚内力,是学养、教养、识养、修养集大成的人格素养,是道义之雄力。
孟子教人善良,有爱心,即养“恻隐之心”;孟子启迪我们知羞耻,去邪恶,讲脸面,守尊严,养心颜,守住道德底线,千万别做出有损人格和国格的事,养“羞恶之心”;启示今人讲政治,懂规矩,守纪律,存敬畏,别去践踏道德伦理,别去辱没公序良俗,别去藐视法制威严,履行好自己的职责使命,不踩红线,别越雷池,莫碰高压线,每个人都要有自己的道德警戒线,养“恭敬之心”;教人明辨对与错、是与非、美与丑、善与恶、正与邪、好与坏、明与暗,做个明白人,不要模糊了道德边界,不要混淆视听,不要糊涂一生,不要人云亦云,不要不干不净,不可苟且一生,“养是非之心”。
人一辈子最可怕的是:是非不分,美丑不辨,善恶不明,正邪不问,内心不纯。这就需要提高认识和道德水准。做人当有分寸,善拿捏,懂进退,慕忠贤,向光明,这属于思辨能力,或叫道德思维。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提出的“美德即知识”与孟子提出的“五常”中的“智”有异曲同工之妙,也就是说美德不仅需要知识来理解,而且需要智慧来消化,共同拱卫道德体系,沃养自身定力。
美德是离不开知识和智慧的,“德智并育”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是将苏格拉底与孟子的道德体系建立起了逻辑联系。将“仁义礼智信”五大道德要素整合在一起,加以全面阐述和规范的是董仲舒。他说“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要在世间推行,以此教育民众,改变民间陋习,形成良好的民风之变。《汉书·董仲舒传》有载:“夫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饬也。五者修饬,故受天之晁,而向鬼神之灵,德施于方外,延及群生也。”
公元79年的白虎观会议以后,汉章帝命班固把讨论结果编成《白虎通义》作为官方典籍公布,影响深远。宋代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更是展示了儒家的广阔胸怀,可谓经典永流传。朱熹则将三纲五常作为世人的精神支柱加以固化和推行。至此,儒家思想的理论和操作体系最终塑造完善。理学虽带糟粕,但它强调社会责任感,塑造了民族精神,这一点值得大力传承。
王阳明则是心学的集大成者,他提出的“学以致用”“知行合一”应用广泛。道德是我们操行的标尺,美德是我们生命的沃壤,高德是我们幸福的营养。1529年1月9日,王阳明病逝于江西南安府大庚县青龙港舟中,临终之际,弟子问他有何遗言。他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送葬经过江西境内,军民都穿着麻衣哭送他。最令人感叹的是他内心光明,走得那么的坦然,他能将内心的光明保持到生命的终点,令人肃然起敬。他独特地诠释了什么叫淡泊人生、光明人生与平和人生,活得通透、大气、光明、自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