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让孩子们逐步在心智发展上脱贫

让孩子们逐步在心智发展上脱贫

时间:2023-11-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们既要积累知识和创新知识,又要促进学生心智优质发展,要全方位对心智薄弱者进行深度“扶贫”。教师,就是在对学生心智成长的“扶贫济困”中,不断获得理论突破和教育建树的。学生的心智在教师“扶贫济困”的关照下,不仅可以“脱贫”,而且可以强势崛起。

让孩子们逐步在心智发展上脱贫

缺乏了治学精神的引领,学生的成长容易遭遇心智瓶颈,常常容易“犯困”。所以,“扶贫济困”是永远不会过时的人类灵魂塑造工程。

没有“心智并育”的课堂一定缺乏亲和力、凝聚力和号召力;没有“心智哺育”的课堂一定缺乏感染力、爆发力和穿透力;没有“心智美育”的课堂一定缺乏冲击力、震撼力和塑造力。急功近利、压力转嫁、不良驱逼、低效记忆,这些缺乏力与美的做法,一旦被常态化地运用于教育实践,学生是不会有认同感、幸福感和归属感的,因为这种教育使他们的内心永远得不到丰满充盈的幸福体验。这种教育拒人于千里之外,是违背学生意愿的,难以培养起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活力、斗志和激情。

真正追求教育理想和理想教育的教师,对缺乏智慧的教育是零容忍的,对缺乏心育的教育是痛心疾首的。缺乏理论储备的教师,只从教学经验出发,而不是从“心智并育”入手,对育人不感兴趣,更无学术研究动力。他们在客观上容易犯教育的“幼稚病”,扼杀学生的创造天赋,提前透支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自己的教学热情,并将责任一股脑儿地推给教育评价机制。事实上,学生的内在潜能相当惊人,我们的常规教育只是开发出了他们禀赋中很少的一部分。很可能是我们小看了一些孩子,客观上强化了他们的挫败感和失落感,导致他们容易走向颓废堕落。此时正是“心智并育”挺身而出的大好时机,需要我们以强烈的教育使命感点燃自己的教育激情,潜心修复学生最宝贵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错过育人的最佳时机,教育教学将会事倍功半,甚至将会出现难以逆转的被动局面。

课堂不能没有智慧和情感的支撑,干瘪的知识如果缺乏了智慧和情感的养分,就难以产生凝聚力。智慧和情感就是灌溉心灵的养分,否则那些知识的魅力就无法体现,知识积累就显得苍白无力、令人苦闷。“心智并育”的基石是“情智并育”,将育心、育情和育智合一,教育教学才会充满魅力。(www.xing528.com)

教师在学生心智发展上容易出现的问题包括:重经验积累轻理论建树,重知识灌输轻心智发展,重成绩提高轻人文拓展。我们无论处理教材还是讲评习题,以及谈话谈心,都要以促进学生心智发展为使命,引导学生将学业进步与心智发展相融合,将学业发展与幸福成长相结合。唯有注重“心智并育”的智慧课堂,才能使我们的教育教学以最舒适、最温润的方式抵达学生的心灵深处。

学生发展心智普遍偏重取得学业成就,应向提高自制力承载力创造力的方向发展。教师发展心智普遍偏重提高教学业绩,应向取得教育成果和理论成果的方向发展。我们既要积累知识和创新知识,又要促进学生心智优质发展,要全方位对心智薄弱者进行深度“扶贫”。教师,就是在对学生心智成长的“扶贫济困”中,不断获得理论突破和教育建树的。青少年必须具备逆水行舟的认知逻辑,需要有逆势而上的锐力朝气,才能在人生历练中摆脱负面情绪。学生的心智在教师“扶贫济困”的关照下,不仅可以“脱贫”,而且可以强势崛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