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80年代南开大学元素有机化学研究所建有国家有机化学重点学科,有机化学博士点,1990年又新建农药化学博士点。所里设置统一的教学组负责研究生的教学与培养工作,当时共有博士生指导教师5人,硕士生指导教师29人,每年在学的博士及硕士约70人,1989—1993年,共培养22名博士,116名硕士。
教学组为了贯彻教委关于研究生培养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方针,实现教学面向21世纪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生教育体系的目标,一直注意将教学与科研任务紧密结合,结果两者相得益彰。瞄准学科前沿,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结合科研任务组织教学,把科研骨干推向教学第一线,使学生能在较高的起点上进行学习,在较短的时间内了解学科的前沿与我国的实际,教学质量大大提高;反过来,教学质量的提高也优化了科研人员的素质,使科研硕果累累,理论研究形成了自己的系统和特色,在国内外具有相当的影响,多次获国家奖励,被评为“全国高等学校科技工作先进集体”及“优秀国家重点实验室”。同时,也为国家输送了大批高级人才,他们除了部分出国深造外,均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如1990级博士生王建武去天津市轻化工研究所以来,在不长的时间内,就完成了多项科技任务,培养了一批年轻人,创造了数十万元的经济效益。其作为学术带头人,承担着国家“八五”攻关中表面活性剂的重大项目。又如硕士毕业生卢彦昌去天津医药公司科学研究所工作后,在众多知名大学研究生中,最先解决了长久以来生产中的难题,取得了较好的效益。用人单位对我所毕业生普遍感到满意,一致认为,我们的学生有坚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到工作单位后,能很快适应新环境的要求,成为工作中的骨干。
在教学与科研任务紧密结合中培养研究生,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狠抓基础教育
为了培养基础扎实、思想敏锐、行动积极的高层次建设人才,加强基础理论知识的教育至关重要。每年从全国各地综合大学、师范及农业院校入学的学生,由于学习背景不同,存在各自的问题,主要表现在非有机专业学生对有机化学的知识深度不够,相当部分学生实验技能不足。怎样使他们在第一学年中更好地承上启下,弥补各自的不足,以适应今后深入学习的要求,是基础课面临的主要任务。同时,我们也注重加强课程的系统性、逻辑性和先进性。“高等有机合成”是两个博士点共同的基础课。任课教师通过自己出国进修的机会或国外留学生的帮助,在广泛借鉴国内外有关教材或讲稿的基础上,精选出一批国内外先进教材作为主要参考书,将其精华很快地反映在教学中。此外,还不断引入文献的最新发展及本所的研究成果,帮助学生从一些比较枯燥的纪实性资料中,总结出科学发展规律及科学研究的思维方法,组织学生阅读有关的文献,提高思维能力,把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思路与途径教给学生。
加强学生的实验技能,特别是新技术的掌握与应用,有必要在进入学位论文以前集中一定的时间进行学习与训练。我们充分调动了所内现有研究室的人力和物力,遴选出一批具有典型性、先进性、普遍性的实验内容,分散到具有特点的研究室来承担教学任务,如无水无氧操作、光催化反应、红外跟踪监测反应、快速压力柱反应等等。把各方面最有实践经验的教师组织到教学中来,让每一个学生在各研究室循环进行学习,确保其都有机会接触到先进的实验内容,开阔同学的眼界,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实验和科研的思维能力。
同时,我们密切结合科研方向与学科的需要,开设了“有机磷化学”“金属有机化学”“有机结构分析”“农药化学”“农药生物学导论”“农药分子设计”“近代分离分析”等十余门专业课。在这些课程中注意吸收国内外最新科研成果,特别是结合教师的研究方向及科研成果进行教学。课堂教学生动,使学生能在较短的时间内了解学科发展的前沿及我国的实际。农药化学博士点建立后不久,自行创制新兴高效农药是国家对我们的迫切期望,我们不失时机地开设出“农药化学”“农药生物学导论”“农药分子设计”等一系列课程,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领域,非农药专业的学生也踊跃听课,普遍反映对今后的研究工作有很大帮助。
为了保持课程内容的科学性与先进性,我们也积极进行教材建设。这些年来编写了十余部各类教材,如有机磷化学课,原有《有机磷化学》教材比较陈旧,不能满足需要,现已编写了《有机磷化学导论》《有机合成中的有机磷试剂》及《有机磷农药化学》三本书,涵盖了有机磷化学领域的主要方面,教材之间相辅相成,是一套完整系统的丛书,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
二、加强科研能力及科研思维的培养(www.xing528.com)
研究生的培养中,更要注重科研能力及科研思维的培养,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这样才能适应信息量越来越丰富的时代特点。我们除在各门课程中贯彻外,更下大力量抓好学年论文这一教学环节。
写学年论文是学生深入了解某一领域科学进展的主要机会,也是专业外语、文献综合能力及科研思维能力训练的主要阶段。为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我们制定了一系列的检查评审制度,要求学生根据导师确定的题目广泛阅读文献资料,学会写文献综述、摘要,作学术报告、答辩等。所内成立评审小组,除对论文的新颖性、重要性、逻辑性、完整性进行评分外,还要考查学生口头及书面表达能力、板书效果。学年论文报告会是一个拓宽知识面、启发学术思维的生动学习的好机会,并且可以促进同学间的学习交流,活跃学术空气,集思广益。研究生都反馈收获很大。
三、在科研实际中锻炼成长
学位论文是研究生培养中另一重要环节,同时研究生队伍也是一支重要的科研力量。我们将培养与科研两者结合,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新生入学第一课是所史教育,我所是由我国著名科学家、教育家、老校长杨石先教授创立的。他接受周总理委托,开创了农药化学的研究,几十年来,全所同志秉承老校长“发展学科,繁荣经济”的教诲,团结拼搏,苦干、实干成风。青年学生是我们事业的接班人,从一开始我们就注重专业思想及面向经济建设的教育。
研究生论文的选题,大多是导师承担科研任务的一部分。这样做可使学生在学习阶段就参加学科前沿的研究工作,树立科研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的思想,急国家所急。全所每年完成近百篇论文,绝大多数发表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每年有多人参加各类国际会议。近年来,有关基础理论的研究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及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五项、三等奖两项,所涉及的论文大多是研究生论文工作的积累。我所承担的国家“七五”攻关项目“新农药创制”,其中数百个新化合物的合成主要是由研究生完成的。不少具有应用前景的化合物进行了田间试验或中试,申请了多项专利,获化工部国家攻关重要成果奖,并代表化工部参加“七五”攻关成果展览,受到与会专家、领导的好评。全国农药工业协会为了表彰我所研究生在农药研究中作出的贡献,每年给多名研究生颁发优秀论文奖学金,约占其发放总数的一半。此外,我们还承接生产单位急需开发的横向课题,且与国外农药公司有业务往来,并签有合作协议。1989年以来,每年科研经费约200余万元,一批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创造了重大的经济与社会效益,如高效氯氰菊酯,三年创利润3000万元,节约外汇800万美元,使一个相当规模的农药厂扭亏为盈。同学们参加到各种课题中,成为科研队伍中一支重要力量,由此也争取到了更多的科研经费及创收费,除可弥补研究生培养经费不足外,还用创收费添置了价值百万元的200兆超导核磁等大型仪器直接服务于教学及科研,使学生论文质量有了较大的提高,形成了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总结以上可以看出,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相互促进,面向国民经济发展学科,既推动了科技进步和学科发展,又促进了经济繁荣,出成果,出人才,做到了教学与科研双丰收。
成果完成人:杨华铮、刘纶祖、邵瑞链、李国炜、陈寿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