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精神,或理性主义,首先是一种哲学思潮,同时也是一种历史观念。作为哲学思潮的理性主义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西塞罗建构了古希腊哲学的巍峨大厦,相信理性可以把握世界的本原。在基督教神学占据统治地位的漫长历史中,理性主义遭到神学的排斥,直到14世纪以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科学取代神学,理性主义才进入最辉煌的时代。
从理性主义(理性精神)的发展史来看,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理性精神具有不同的内涵,并在与现实的相互作用中不断发生变化,我们大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了解它的意义。
第一,从本体论角度来说,西方的理性主义强调理性的本体意义,体现了世界与理性主义的统一。本体理性具有两个基本特征:其一是预设性。人预设上帝的存在,它是自在的、永恒的。其二是超验性。本体理性预先假定上帝存在,使理性具有可能性而不可验。本体理性所预设的是一种观念,它是有待证明的。但证明方式又是理性本身,如此陷入循环论证。本体理性预先确立了一个无法证实的上帝存在,因而具有非理性因素。
第二,从认识论角度来说,理性主义可以被理解为认知理性,认知理性专注于人类如何认识世界。理性,一般说来,就是人类通过观念活动把握和处理生活环境,指导自己的实践行为的一种能力。[1]认知理性特别推崇技术和知识,将之视为人类改造自然的手段和工具,同时,认知理性还具有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怀疑和批判精神,对绝对权威、信仰和迷信保持审慎的态度。我们也可以说,理性精神的本质就是怀疑与批判。(www.xing528.com)
第三,从价值论角度来说,理性主义可以理解为价值理性。从古希腊时期开始,理性主义观念就与“善”联系在一起,柏拉图认为“善理念”是最高的理念。理性主义观念在后来的发展历程中也具有道德方面的含义,比如康德的“实践理性”就是指理性在生活实践中指导人们遵从道德规律,个人的行为选择要服从于社会规范和道德标准。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对理性精神有一个总体的认识。总的来说,理性是指人们信念上应追求使现实逐渐趋于合理的目标,信赖人类主体的理智、认知能力和道德良知,坚信人类的行为和社会的进步应以科学知识为参考,顾忌整体利益和未来目标,慎重行事,拒绝盲目冲动。理性行为的概念是不断变化的,但是其行为方式大致相同。理性与本能、冲动、狂热和感性相对立,理性精神包含有科学精神、批判精神、怀疑精神与求真务实精神的内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