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新时期媒体的人性意识泛化问题

中国新时期媒体的人性意识泛化问题

时间:2023-11-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人性意识来源于对人的关注,对人的命运与人的生存状态的历史性追问和负责任的态度。但当下很多媒体对人性意识、人文关怀等概念其实只有表层的理解,所以当“以人为本”“人文关怀”在中国社会逐渐成为“显词”后,一些媒体开始“言必称关怀”,反而造成了人性意识的泛化和浅化。

中国新时期媒体的人性意识泛化问题

深层的人性意识要求以真、善、美等崇高的价值理想为核心,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的,尊重人、关怀人,以人为本,关怀人的生存状态和权益,促进社会的和谐和进步。人性意识来源于对人的关注,对人的命运与人的生存状态的历史性追问和负责任的态度。这种关注是一种深沉的人文情怀,也是媒体社会责任感的体现。

但当下很多媒体对人性意识、人文关怀等概念其实只有表层的理解,所以当“以人为本”“人文关怀”在中国社会逐渐成为“显词”后,一些媒体开始“言必称关怀”,反而造成了人性意识的泛化和浅化。在许多新闻报道中,对表层信息的敏感大大超过了对深层事实与事实中“人”的维度的思索和关注,此外理性思维的缺乏和社会责任意识的淡漠,也是其无法表达人性意识,写出人文关怀,写出新闻深度的重要原因。(www.xing528.com)

由于缺乏深度,新闻报道在目前许多亟须向公众传达或澄清的社会问题方面显得力度和影响力都较小。2003年后,媒体关于弱势群体尤其是农民工的报道增多了,但表面文章多,深度解读少,大多数传媒并未真正做到自下而上地关注与透视这个群体背后所发生的大变革,关注和关怀今天中国社会最底层的人们在这个变动中的命运。在现有的报道中,往往存在报道的内容过于简单、深度挖掘不足、有时有炒作的嫌疑等问题。2003年,自从四川农妇熊德明向温家宝总理反映外出打工的丈夫拿不到工钱的情况以后,此事很快成为媒体报道的焦点,熊本人也名声大噪。但一些媒体并没有挖掘她所反映的事实背后深层的社会原因,而是将熊德明作为炒作的对象,这个普通农妇迅速被媒体塑造成了一个“维权英雄”。先是当选为中央台的年度经济人物,然后被一家公司请去当管劳动纪律的干部,后又在媒体的怂恿下,到温州为两个打工的亲戚维权。最后各媒体为抢新闻,搞出一场熊德明“失踪”的闹剧来。[42]1990年代以来,我国媒体开始对艾滋病议题进行了有意识的报道,但除了少数媒体刊出具有分量的深度报道外,大多数报道仍然采用了单一的信息来源和单调的报道形式,大部分信息来源于政府卫生部门、官员、专家学者,而以普通民众为角度的报道相对较少;内容方面以会议和活动居多,人们只能从报道中看到官方的信息,见不到在这种巨大灾难中的人的命运和精神;90年代末期以来,“民生新闻”一度成为新闻观念“平民化”的重要表征,也是新闻实施人文关怀的另一种范本。但是,由于其定位于“平民化”新闻,加上商业化因素的侵扰,在新闻选择、报道方式上逐渐走入表面和流俗,许多报道的基调和聚焦点,以及对新闻事实、新闻价值的认识判断都没有建立在深层的人性意识和人文情怀的基础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