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特网中的端系统上普遍运行分布式应用程序,并彼此交换数据。这些应用包括远程登录(Telnet)、文件传输(FTP)、电子邮件(E-mail)、音频/视频流、实时音频/视频会议、分布式游戏、万维网浏览、IP电话等。
C/S(Client/Server客户—服务器)模型是网络应用和服务的一种形式。通常,采用C/S结构的系统,由一台或多台服务器以及大量的客户机组成。服务器配备大容量存储器并安装服务器软件和数据库系统,用于数据的存放和检索;客户机安装专用的软件,负责数据的输入、运算和输出。
客户机和服务器都是独立的计算机。当一台接入网络的计算机有其他计算机提供各种网络服务(如数据、文件的共享等)时,它就被当作服务器,而那些用于访问服务器资料的计算机则被称为客户机。严格说来,C/S模型并不是从物理分布的角度来定义,它所体现的是一种网络数据访问的实现方式。当前,采用这种结构的系统在因特网上应用非常广泛。例如,Google Earth就是一款典型的C/S形式的网络应用程序。(www.xing528.com)
B/S(Browser/Server,浏览器和服务器)结构是随着因特网技术的兴起,迅猛发展的C/S结构的一种特例。在这种结构下,用户工作界面通过万维网浏览器来实现,极少部分事务逻辑在前端(browser)实现,但是主要事务逻辑在服务器端(Server)实现,形成所谓三层结构(存一个层面为数据库服务)。这样就大大简化了客户端计算机的负荷,减轻了系统维护、升级的成本和工作量,降低了用户的总体成本(TCO)。以目前的技术看,局域网建立B/S结构的网络应用,并通过因特网/内联网模式下的数据库应用,相对易于把握、成本也是较低的。B/S模型是一次性到位的开发,能实现不同的人员,从不同的地点,以不同的接入方式(如LAN、WAN等)访问和操作共同的数据库;能有效地保护数据平台和管理访问权限,服务器数据库也很安全。
P2P(Peer To Peer,对等网络)模型是网络应用和服务的另一种形式,又称为对等网络技术。在理想情况下,P2P技术在各节点之间直接进行资源和服务的共享,而不像C/S模型那样需要服务器的介入。在P2P网络中,每个节点都是对等的,同时充当服务器和客户机的角色。当需要其他节点的资源时,两个节点直接创建连接,本地节点是客户端;而为其他节点提供资源时,本机又成为了服务器。从某种意义上讲,P2P更好地体现了因特网的本质,使因特网的存储模型将由现在的“内容位于中心”模型改变为“内容位于边缘”模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