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以后,对于文言文教学内容的理解包括四个方面:“一是文言,二是文章,三是文学,四是文化”。[3]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源于语文的交际功能,而其人文性源于语文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所以授课不仅是让学生理解课文,更是要他们领会人文情怀。尤其是古文,它们是中国流传下来的瑰宝。学习古文,首要目标是滋养精神,传承文化,提高人文素养。什么是传承古代文化?就是指学会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优秀作品的内容价值,体会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笔者通过角色扮演的合作朗读形式,帮助学生进入角色,浸入先辈所处的场景。他们要扮演国君,笔者就允许他们走上讲台,体验一代君主的威望。接着让底下的学生来评判表演的水平如何。如果学生朗读气势还不够,笔者会给予他鼓励再试一遍,或者请另外一位同学尝试,读到精彩处全班就爆发出热烈的掌声……这些为的就是通过朗读这一最直接方式实现“浸入式”教育,让他们身临其境地领略国学和传统文化,传承其精髓并使之在现代焕发新的风采。
以史为鉴,方可面向未来,语言从来不是冰冷死板的,而是具有丰富表现力的。如今我们在课堂上传诵着古人的智慧并向学生普及,这何尝不也是一种与祖先穿越时空的合作与互动呢?想来这也是古人记载史料的用意,也是我们当今对其传承与发扬的遥相呼应。“二期课改”中倡导:对育人质量乃至教师的生命质量具有决定意义的是“育己”——即自我教研。笔者自己在朗读过程中也是屡次为晏子的个人魅力、古人描述事件的精练语言以及细腻程度所折服,这在教学素养提升方面也可以看作一次回归初心的“寻根之旅”。而这“寻根之旅”也是学生赐予笔者的。所以师生实现的不仅是教学上的合作,更是一种共同进退的胸怀、人文情怀的淬炼、博古通今的升华……我们常教导学生要怀有一颗拳拳爱国之心,在中国综合国力大幅增强的今天,笔者也希望通过语文教学这一“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使他们把爱国情怀真正内化于心。中国正在世界外交舞台上展现风采,而我们在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同时,也要让学生真正付诸实践,像晏子一样做到不卑不亢、有礼有节,在关键时刻勇于维护国家尊严。语文教学如果能够实现这样的目的,对课文的学习才是真正具有了深入的意义。
(作者单位:上海民办杨浦实验学校)
【注释】
(www.xing528.com)
[1]叶圣陶.叶圣陶论创作[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163-164.
[2]韩进廉.朗读漫谈[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73:2.
[3]黄厚江.文言文该怎么教?[J].语文学习,2006(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