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先生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1]培养语感,最简单有效的办法就是朗读。朗读是中国传统语文教学的精华,是帮助学生品味名篇佳作、培养语文功底的最佳办法之一。在教学中加强朗读训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而且能将学生随着文字的魅力带入文章的意境中,产生联想和情感共鸣。但是课文不能只让学生为了读而读,而是要将朗读与文章的情感和意蕴结合起来。
这次笔者教授的是一篇古文,文言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文本理解上并不像现代文那样直接,而会让学生的思维“转个弯儿”。如何迅速地让学生进入角色,理解文章大意?笔者坚信“读书千遍,其义自见”。由此在课堂上,便通过朗读,引领学生进行赏析,表达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受。
有人这样概括朗读与讲解的关系:“讲解是分析,朗读是综合;讲解是钻进文中,朗读是跃出纸面;讲解是推平、摆开,朗读是融贯、显现;讲解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赋予作品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朗读更能使人感受。”[2]一旦能声情并茂地朗读文章,朗读就活了,朗读就成为了另一种方式的讲解,而且是更加深入、具体、生动的讲解。在教学设计中,笔者尝试构建师生共同体,与学生一起朗读,并要求自己起到引领、示范作用,让师生在思想碰撞中形成共识,使得合作悄然发生。
首先,笔者在朗读时会给学生一个明确的领读示范,正确处理语言的停顿、轻重读,把握人物说话时的措辞、神情举止、语气等,做到不仅让古文焕发新的活力,还能使语言变得生动、形象,更具表现力和音乐性。教师朗读作为引导,让学生在静静的听读中感受音韵美,激发他们开口试读的兴趣。在遇到较难处理的地方,笔者会及时予以指导纠正,比如“吾欲辱之,何以也?”这句话,要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再将感情投入,呈现疑问句的合理语调。(www.xing528.com)
其次,课堂坚持以学生为本。学生有很强的模仿能力,通过集体诵读、跟读加以有针对性的纠正指导,他们能较好地模仿教师的范读,并转化为自己的朗读。在教学中,笔者也多次强调,“老师和你们一起读”,为的就是让他们知道,老师不是高高在上的权威者,而是与同学们互相平等的合作者、引领者。
最后,在朗读基础上,笔者采取递进的方式,逐渐抛出一些问题循序渐进,帮助他们深入理解课文。一开始笔者让他们带着一个问题进行粗读,随后几遍朗读中,笔者多问一句“你为什么这样读?”“你从哪里读到的?”鼓励他们循着原文念出来,并引导学生在朗读中融入自己的思考,最后再问:“你读了这句,能否转化为自己的话告诉老师呢?”这就让朗读和评读的学生在理解上进行碰撞和争论,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使他们学会抓取并提炼文中信息,实现“以读促讲,以读促理解”的合作学习。同时让他们意识到,其实很多问题的答案就在原文中,所以要一边朗读、一边领悟、一边思考。实现了这个教学目的,实际上也就完成了课文的赏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