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中,作者偶然会用非常精到的一二字词,来描述人物说话时的神情。关注这一系列的词语,再结合说话的内容,便能更精确地把握话语者的情感倾向或人物形象。
以刘基的《卖柑者言》为例:
这篇文章的难点在于如何引导学生发现“卖柑者”是刘基假托的人物。
笔者设计从卖柑者的人物形象入手,让学生沉浸文本,以小组合作、组间交流的方式进行探究,通过朗读、分析、比较、质疑等手段,逐步发现卖柑者的言行、思想与其社会地位所应有见识间的巨大落差,直至揭开他神秘的面纱。
为了实现这一设计,笔者对原文进行了处理:在卖柑者针对“我”的责问进行驳斥时,原文为“卖者笑曰:吾业是有年矣……”改成“卖者_________曰:吾业是有年矣……”并发问学生:横线上可填一个什么字?
面对这样一个开放式的问题,学生的意见起初五花八门。经小组讨论,归纳为三个:怒、讥、笑。随后,小组间各抒己见,分庭抗礼。(www.xing528.com)
实际授课中,笔者刻意将“‘笑’组”置于“战场”之外,留到了最后。该小组也确实不负所望,发言时说道:
“其他小组所说的,我们组基本也是认同的。之所以选择‘笑’字,是因为我们认为,‘笑’可以涵盖包括‘怒’‘讥’在内的诸多情感,它的意味特别丰富……”
讲清楚自己的观点,不难;倾听别人发言中的观点,有难度;若是在此基础上寻找证据进行驳斥,就更难一些;而要综合别人的观点进行归纳、提炼,并为己所用,就相当不容易了。正是合作学习,为这样高品质思维的诞生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在自己原有的能力水平上往前迈一步,再迈一步,收获成功和成长的喜悦。
综上,皆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的真实案例。不难发现,在这样一系列的开放式的问题之下,在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充分地合作学习之下,课堂往往更容易出现学生“百家争鸣”的情态,并由此促进问题更全面、更彻底、更“符合学情”地解决。开放与合作,绝不是为了场面的热闹,而是前行的需要——师、生在这样的土壤中合作学习,不违“真实、有效”的初衷。
(作者单位:上海市三门中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