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合作学习中如何搭建有效的作业支架

合作学习中如何搭建有效的作业支架

时间:2023-11-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近年来,在重温“最近发展区”理论的过程中,借助“支架”[6]与师长和学习伙伴产生交互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在合作学习的作业设计中“支架”的搭建尤为重要,尤其是对于普通学力的学生。教师在作业设计时需要根据学科课程目标和教学内容以及现实学情进行路径明确梯度清晰的学习任务分解,通过“支架”的搭建引领学生一步步“攀升”,逐渐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让学生成为独立的学习主体。

合作学习中如何搭建有效的作业支架

近年来,在重温“最近发展区”理论的过程中,借助“支架”[6]与师长和学习伙伴产生交互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在合作学习的作业设计中“支架”的搭建尤为重要,尤其是对于普通学力的学生。一般而言,适合小组合作学习的作业往往具有开放性、综合性、探究性、长期性的特点。教师在作业设计时需要根据学科课程目标和教学内容以及现实学情进行路径明确梯度清晰的学习任务分解,通过“支架”的搭建引领学生一步步“攀升”,逐渐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让学生成为独立的学习主体。

(1)设置前置性作业

前置性作业是一种前置性学习,是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前让学生根据现有的学习经历和知识水平进行尝试性学习。不同于粗放型的“读几遍课文”的预习作业,它指向的是学生的“先学”,且对学前具有路径明确的引导作用,是教师根据学科课程标准、文本特色和学生学情,将学习任务以体现教学价值、研究价值的问题、图表或小课题的形式呈现出来的导学作业。在教学《雨巷》前笔者设计了如下的前置作业:

A.朗读诗歌。(要求:每位同学自行朗读体悟并完成自评;请学习小组的一位同学完成互评)

朗读指导:所谓音顿,是指每一行诗读起来会有多处短暂的停顿,行与行之间则有稍微长一点的停顿。比如: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www.xing528.com)

B.阅读诗歌,完成表格。

C.阅读《摊破浣溪沙》(南唐·李璟)、《代赠》(唐·李商隐)、《感恩多》(唐·牛峤),简析三首作品中“丁香”意象的情感内涵。

朗读可以帮助学生走入诗歌情境,再加上附有评价量表(见表2)的小组互评形式,合作学习小组的每个学生自身就是能动的学习者、指导者、监督者;意象梳理则是“由象入境”的起点,有助于学生加强对诗歌整体感情基调的把握。关于“丁香”意蕴的鉴赏则是试图将学生在古典诗词方面的感悟迁移到对诗歌核心意象的整体品读,有利于打通古典诗词和现代诗歌的阅读隔阂。最终,这些前置作业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上建构有关诗歌意象与主题与意境的思维路径,有助于学生积极地、自信地参与课中和课后的合作学习,形成自己的阅读图式。

表2 《雨巷》朗读评价表

(2)设置课堂问题情境作业

为了提高合作学习探究作业的有效性,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设置问题情境进行适当铺垫。在教学《雨巷》时,笔者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讨论以下问题:作者为什么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既然“丁香”是诗歌的重要意象,那标题能改为“丁香”或“丁香姑娘”吗?诗歌写了“我”与丁香姑娘的偶遇,那标题能改为“偶遇”吗?第一个问题是期望学生通过合作学习的思维集聚、交融后理解现代诗歌主题的多义性,并期望学生能发现“丁香”这一意象在古典诗词和在戴望舒的诗歌里的意蕴的细微区别,为最后“古典与现代的完美融合”这一小课题作铺垫。后两个问题其实已经“由象入境”了,前者关涉“意象与意境的关系”,即意象与局部相关,意境则与整体对应;后者则是对意境的开掘,意境不仅有学生熟悉的“小桥流水人家”的空间上的平面叠加,还有时间上的动态展开。这些课堂上的问题情境作业其实都是与最后小组合作完成的小课题的探究直接或间接地相关,课堂的探讨引领学生立足文本深入走近诗歌,学生在讨论争辩理解认同的过程中自然会形成课题研究的思维路径。

(3)设置小组合作的课题探究作业

作为课堂学习的延伸,小组合作的课题探究作业既要关联课文又不囿于课文,甚至可以抓住某几个点将思维延伸到学生的生活积累和阅读积累中。其间难易度的把控也需注意。过易,没有合作学习的必要;过难,多数学生就会丧失积极性,只能局限于一部分学生参与。理想的状态是处于“最近发展区”的潜在发展边缘,并且能够出现多样见解的较为开放值得探究的课题。对于《雨巷》的合作学习的探究课题,笔者要求学习小组在拓展阅读戴望舒其他诗作的基础上自选以下三方向:诗歌的意象与意境的开掘;诗歌中呈现的古典与现代的完美融合;诗歌蕴含的生命追寻意识。第一个小课题指向戴望舒古典审美意象的象征义以及通过一定的逻辑组合形成的传统的意境;第二个小课题指向戴望舒古典审美意象和现代象征主义诗歌技巧的融合、古典与现代融合的诗歌音韵美或者其诗歌主导的忧郁古典人文情思的现代传承等;第三个小课题指向的是戴望舒诗歌里蕴含的现代人普遍的精神困境和生命体验。显然,这三个小课题既互相独立又有内在的关联,在教师完成教学铺垫后,5个学习小组自选其中一个作为探究对象,组内成员通过合理的分工,借助互惠学习原则,阅读诗歌,搜集素材,思考整合,成为各自小课题的熟练者;然后可从不同课题研究学习组里根据交叉学习的原则抽取1人组成新的学习小组,在学习小组中各成员都是各个课题的熟练者,由于先前的课题之间互为关联,新建的学习小组成员之间也有一定交流对话的基础。这样,基于互惠的原则,在共享思维成果的基础上,学生可以更加全面深入地理解戴望舒的诗歌创作,甚至挖掘出需要进一步探究的内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